第四节 通讯报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通讯报道
分类号: G212
页数: 2
页码: 531
摘要: 民国23年4月,《黎川民国日报》创办时,有9名工作人员,此为本县新闻报道队伍之始。1956年5月1日创刊的中共黎川县委机关报《黎川报》,除配有编辑、记者外,还建立了一支业余通讯报道队伍,通讯员多达200余人,年投搞量4千至5千篇不等。1962年5月底《黎川报》停刊后,中共黎川县委宣传部设新闻干事1名,专事新闻报道工作,为上级新闻单位组搞、供稿。社苹乡报道员江建民采写的新闻特写《书记搬家》,于3月10日在江西日报头条发表后,推荐参加华东九报头条新闻竟赛,获一等奖,继而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共抚州地委书记刘南方到会讲话,县委书记李华青、县长赵令煌分别介绍了本县近年来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 通讯 黎川县

内容

民国23年(1934年)4月,《黎川民国日报》创办时,有9名工作人员,此为本县新闻报道队伍之始。
  1956年5月1日创刊的中共黎川县委机关报《黎川报》,除配有编辑、记者外,还建立了一支业余通讯报道队伍,通讯员多达200余人,年投搞量4千至5千篇不等。
  1962年5月底《黎川报》停刊后,中共黎川县委宣传部设新闻干事1名,专事新闻报道工作,为上级新闻单位组搞、供稿。
  1969年,县广播站始设专职编采人员(人数1-3名),各公社普遍建立报道组,由2-3名下放干部或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组成,县属单位大多有业余通讯员。1970年,全县有通讯员150余名。
  70年代初,县革命委员会曾设报道组,有专职干部2-3名。1977年10月,中共黎川县委宣传部恢复以后,部内仍设新闻干事。报道组和新闻干事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新闻稿件,组织通讯员向上级新闻单位投稿。这一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发表的新闻稿件一般不署名,加之人员变动较大,上级新闻单位采用本县作者稿件数无确切统计资料。
  80年代,本县新闻报道工作较为活跃。一是1981年各乡、镇(公社)配备了一名专职报道员,农村通讯报道工作有了骨干力量,1983年县广播站播发的新闻稿件由1979年的1092篇增加到2325篇。二是专职新闻工作者和业余通讯员积极向上级新闻单位投稿,省地报刊、电台采用量显著增加,如1984年,被江西日报采用72篇,省电站采用21篇,赣东报采用113篇;一批质量较高的稿件在全区、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三是人民日报等中央级主要新闻单位采用了本县作者不少稿件,如周道纯(时任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采写的通讯《春风催我绿荒山》、消息《妈妈夜校灯火明》分别于1984年3月1日和1985年2月2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陶学祥(县商业局通讯员)撰写的言论《修理费也要明码标价》于1986年5月29日在人民日报刊登;谭心耿(时任县广播站编辑)采写的通讯《她们不再是“泼出去的水”了》载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1983年第11期。四是1989年9月,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了本县第一部电视专题片《奋进的黎川》,以后陆续拍摄电视新闻30多条,其中《黎川研制特钢曲轴成功,居国际领先水平》等条被江西电视台采用。
  1990年,本县新闻报道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年初,县委宣传部整顿和加强了通讯报道队伍,聘请了15名骨干报道员和27名新闻信息员,建立了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交流和分析新闻线索,集中优势兵力,采写重点稿件。设立“新闻奖励基金”,制订奖励办法,鼓励通讯员多上稿、上好稿、争头条。这一年,省地两级主要新闻单位采用本县作者(含与新闻单位记者联合署名)的稿件共315篇,其中:江西日报77篇,江西人民广播电台73篇,赣东报165篇。社苹乡报道员江建民采写的新闻特写《书记搬家》,于3月10日在江西日报头条发表后,推荐参加华东九报头条新闻竟赛,获一等奖,继而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年10月4日,县委、县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文汇报的驻赣记者和江西日报、信息日报、赣东报的主要负责人等共30多人应邀出席。中共抚州地委书记刘南方到会讲话,县委书记李华青、县长赵令煌分别介绍了本县近年来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会后,部分记者在本县城乡采访,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文汇报、信息日报等多家报纸,相继刊登了记者采写的消息、通讯,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注意,提高了黎川在外界的知名度。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