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0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新闻
分类号: G210
页数: 7
页码: 526
摘要: 《黎川三日刊》 民国15年由国民党黎川临时县党部创办,翌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右派篡夺。该报四开四版,先为石印,后改铅印,期发行量很少,时办时停,延续时间近2年。《黎川民国日报》 民国23年4月创刊,有工作人员9名,期发行量100余份,后停刊。期发行量200份左右。《劲风报》 这是一张由私人合营的民办小报,八开二版,三天一期,期发行量80份左右。该报于民国35年创刊,民国38年3月停办。《黎川报》 中共黎川县委机关报,1956年5月1日创办。1962年5月31日,《黎川报》停刊,6年共出版962期。表7-13 《黎川报》历年出版发行情况统计表第二节广播一、县收音站建国前,黎川境内仅有广播收音活动。
关键词: 新闻 黎川县

内容

《黎川三日刊》 民国15年(1926年)由国民党黎川临时县党部创办,翌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右派篡夺。该报四开四版,先为石印,后改铅印,期发行量很少,时办时停,延续时间近2年。
  《黎川民国日报》 民国23年4月创刊,有工作人员9名,期发行量100余份,后停刊。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12月左右),由国民党黎川县党部续办,每天出一期,四开二版:一版为国内、省内和本县要闻;二版为抗敌专刊。期发行量200份左右。民国35年停刊。
  《劲风报》 这是一张由私人合营的民办小报,八开二版,三天一期,期发行量80份左右。该报于民国35年创刊,民国38年3月停办。
  《黎川报》 中共黎川县委机关报,1956年5月1日创办。初期为八开二版三日刊,1957年7月改为八开四版,仍为三日刊;1958年7月改为八开四版双日刊,1960年改为四开四版双日刊,1961年改为四开二版双日刊。编辑部工作人员4-7人,印刷厂职工初为16人,1958年增至44人。
  《黎川报》运用社论、短评、消息、特写、通讯等新闻文体,配合照片、副刊、专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宣扬新人新事,介绍先进经验,传播文化科学知识。该报在宣传报道中,注意突出地方特点,拿出较多版面,报道本县境内几个综合垦殖场在开发山区、建设山区方面取得的成就。1962年5月31日,《黎川报》停刊,6年共出版962期。
  表7-13 《黎川报》历年出版发行情况统计表第二节广播一、县收音站建国前,黎川境内仅有广播收音活动。民国22年(1933年),有真空管收音机1架;民国30年,县政府设收音员1名。
  1950年,设立县收音站,配有专职收音员1名、收音机2架,其任务是每天负责抄收电台的记录新闻,选择重要内容复写数份,送中共黎川县委、县人民政府负责人阅看。1953年,每3天左右编印一期《广播通讯》,篇幅为八开二版,约4000字,发送范围扩大到各区和部分邮班正常的乡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发各中心小学一份,供黑板报选登,每期印数300份左右。到1956年春止,《广播通讯》出了300多期,共约10万份。
  县收音站的行政管理隶属县文教科,业务技术接受省电台指导,宣传工作由县委宣传部领导。1956年5月,《黎川报》创刊,县收音站撤销。
  二、有线广播 (一)县广播站的建立县广播站是在收音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6年上半年,县政府拨款购置100瓦扩音机和1.5千瓦汽油发电机各一台,在县城架设广播专线2.5公里,安装高音喇叭10只。同年8月1日晚,县广播站开始正式播音。当时,有工作人员3名。
  1957年春,县广播站与县邮电局配合,在整顿农村电话线路的同时,安装舌簧喇叭,做到电话通到哪里,广播喇叭装到哪里。同年7月1日,县广播站正式向农村广播。其时,县广播站有扩音机2架,功率600瓦,借用电话线路安装喇叭350只,各高级农业合作社基本上都通广播。
  (二)农村有线广播网本县农村有线广播网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1.普遍兴起 (1958年至1960年) 1958年冬,县广播站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人民公社建立广播站。1959年,熊村公社首先建立广播站。以后,茶亭、宏村、龙安、潭溪、德胜5个公社相继建立广播站,各站配有150瓦扩音机1架,工作人员1-2名。到1960年底止,全县7个人民公社有6个建了广播站,有扩音机6架/900瓦,广播喇叭发展到880只。
  2.调整巩固 (1961年至1965年)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公社广播站撤销。县广播站抓住时机进行整顿,新增扩音机1架、录音机2台,机房设备改进,播出质量提高。县城广播专线增至10公里,喇叭发展到110只。1965年10月,社苹公社宏源大队建立本县第一个大队放大站,全大队每个自然村都有广播喇叭。
  3.迅猛发展 (1966年至1976年) 1966年3月,宏村、潭溪、西城等公社相继恢复和新建广播站。1968年以后,全县农村出现了大办广播的热潮,到1976年底止,全县共建公社广播站17个,有扩音机20架,总功率达8200瓦。
  与此同时,大队放大站发展很快,到1976年底止,全县共建大队放大站44个,占大队总数的39%,大队放大站扩音机总功率达到8505瓦。大队至自然村的广播线路和入户喇叭发展迅猛,最好年份的广播线路达900公里,入户喇叭1.3万只,入户率52%。这种一哄而上,大办广播的局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管理维护跟不上,倒杆断线、喇叭不响的情况相当严重;广播与电话争时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为解决广播与电话争时间的矛盾,1969年县广播站改用载波传送节目,1973年起开始自架县至公社广播专线。
  4.新的转变 (1977年至1990年) 1977年以后,县广播站加快了广播专线建设步伐,到1984年冬止,县站至17个公社的广播专线全部架通,总长157.5杆公里。然而,从1982年开始,农村有线广播,特别是村(大队)以下的广播网路,大面积滑坡:村(大队)放大站无人管理,纷纷停播;乡到村的广播线路因维护措施不力,时通时断,传输效果很差;入户喇叭锐减,高音喇叭的保存量和通响率逐年下降。80年代中、后期,电视事业的兴起和电视机的普及,农村有线广播滑坡更加严重,县至部分乡的广播专线严重老化,信号经常中断,全县喇叭入户率降至1%。
  1989年,县广播站在日峰山安装了一台100瓦调频发射机,向各乡、镇传送广播节目。1990年对乡以下有线广播进行整顿,线路和喇叭数量略有回升。
  表7-14 黎川县农村有线广播统计表 (三)广播宣传 1.县广播站节目 1956年至1968年,没有固定的自办节目。1969年4月,县广播站配备采编人员以后,办了一档新闻类节目,即《全县广播站联播节目》,播出时间30分钟,每天播2次。1979年和1980年,两次调整自办节目,调整后,县广播站办有《黎川新闻》、《科学普及》、《生活顾问》、《听众之友》、《周末文艺》、《天气预报》6档自办节目,每天播出时间65分钟,占全天播音时间的21%。这些节目,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农民为主要对象,力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广播特点。1983年,全省首届优秀广播节目稿件评比,本县有1组新闻节目和1篇广播评论入选获奖。此后的历届广播节目稿件评比中,本县有2件作品在省级获奖,有7件作品在地区获一等和二等奖。
  2.乡镇广播站节目乡镇广播站的主要任务是转播上级台站节目,同时不定期自办综合性节目,内容以传达乡政府的政令、通知,宣扬本地好人好事,传授农业科技知识为主。节目办得较好的裘坊乡广播站,1981年以来的10年间,平均每年办了85次,播出稿件250篇;差的平均每年仅办18次,播出稿件45篇。
  第三节电视一、电视差转台为了测试县城接收电视信号的效果,县广播站于1973年购买了一台上海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这是我县购进使用的第一台电视机。
  1978年夏季,县财政拨款7千元在城郊日峰山修建电视差转台。资金不足,县直属单位的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搬运砂石;建筑公司义务投工建房;水电局免费安装电源线。同年10月1日,县电视差转台正式开机转播,发射机功率10瓦,发射天线铁塔高8.5米,用10频道转发江西电视台节目。1980年,增购50瓦发射机1架,发射天线铁塔加高至18.5米,覆盖半径由5公里扩大到15公里。1985年,又增购1架10瓦发射机,用2频道转发福建省泰宁县峨眉峰差转的的福建电视台节目。这样,县城和近郊能同时收看2套电视节目。
  由于本县境内多山,地形复杂,一些边远乡村和垦殖场不能正常收看县电视差转台节目,需要自建小功率差转台。1979年8月,华山垦殖场和洵口公社联合投资,率先建台。到1990年底止,全县共建乡、镇级以下(含省属德胜垦殖场和县林业局岩泉林场)小功率差转台11座,共有发射机16架,总功率132瓦;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电视机约2.2万台,普及率达50%。
  表7-15 黎川县乡、镇小功率电视差转台一览表注:樟溪等4台停播,均因江西七〇八台开播后可覆盖该地一、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座落在南城县王仙峰的江西七〇八台建成开播以后,本县大多数地方能用11频道收看该台转播的江西电视台节目。不久,福建省泰宁县峨眉峰差转台改用9频道转发江西电视台节目。这样,县电视差转台的两套节目都没有必要再转播了。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县差转台改建为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简称卫星地面站)。县卫星地面站于1987年夏季开始筹建,通过县财政拨款、省广播电视厅支援、机关单位和县城居民集资等多种渠道,筹集了资金17万余元,购进直径6.3米的接收天线等主要设备,新建天线铁塔高25米,扩建机房面积50平方米。县卫星地面站于1987年底建成开播,分别用6频道和8频道转发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和第二套节目。1990年夏季,县卫星地面站又增购50瓦发射机1架,用4频道转发云南、贵州、新疆3台经卫星传送的节目,7月1日正式开机转播。至此,县城和近郊部分乡、村能同时收看4套电视节目(不包括黎川教育电视台节目)。
  县卫星地面站未单列机构编制,其日常管理工作由县广播站承担,1990年有工作人员4名。
  德胜、华山垦殖场的电视差转台先后于1988年和1990年改建为卫星电面站。
  三、黎川教育电视台由县教育局主管的黎川教育电视台建立于1989年4月,座落在日峰镇小北门路第五小学院内,建筑面积540平方米,投资总额20万元。台内主要设备有:接收天线1架、接收机2台、50瓦和10瓦发射机各1架、录像机3台、稳压器2台。该台用2频道播出,每周播出时间48小时,主要教学内容为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也不定期播出科教节目和文艺节目。
  四、录像和闭路电视 (一)录像 1984年3月,本县日峰镇开始出现个体经营的电视录像。同年秋、冬两季,营业性录像队在本县城乡一哄而起,多达20余个,所放片带大多是走私的海外产品,内容不健康。有的录像队或明或暗放映淫秽片带。为了加强管理,县文化广播电视局于1985年4月临时成立录像管理办公室,会同县公安局、工商局、物价局联合发出《关于当前营业性电视录像管理的规定》,这一规定贯彻执行后,混乱局面初步扭转,但违章、违法事件仍有发生。1985年6月下旬,又在全县城乡开展查禁淫秽音像制品的工作,收缴了130多盒禁映片带,对传播放映过淫秽录像带的3个录像队分别作了处罚,司法机关逮捕法办了一名情节严重的犯罪分子。同年9月16日,全县20个营业性录像队全部停业整顿,整顿后,保留的12个录像队都由县乡两级文化馆(站)、电影院(队)主管经营,录像带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音像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发行。1988年9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黎川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县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销售和录像放映、闭路电视等。1989年,到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登记注册的营业性录像队12个,录像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闭路电视县粮油贸易公司于1990年10月投资1万元开办闭路电视,有共用天线和放大机1套、录像机1台,终端户数20户,年播映200次左右,每次开机时间约7小时,其中5小时转播中央台或江西台节目,2小时播映录像片。
  第四节通讯报道民国23年(1934年)4月,《黎川民国日报》创办时,有9名工作人员,此为本县新闻报道队伍之始。
  1956年5月1日创刊的中共黎川县委机关报《黎川报》,除配有编辑、记者外,还建立了一支业余通讯报道队伍,通讯员多达200余人,年投搞量4千至5千篇不等。
  1962年5月底《黎川报》停刊后,中共黎川县委宣传部设新闻干事1名,专事新闻报道工作,为上级新闻单位组搞、供稿。
  1969年,县广播站始设专职编采人员(人数1-3名),各公社普遍建立报道组,由2-3名下放干部或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组成,县属单位大多有业余通讯员。1970年,全县有通讯员150余名。
  70年代初,县革命委员会曾设报道组,有专职干部2-3名。1977年10月,中共黎川县委宣传部恢复以后,部内仍设新闻干事。报道组和新闻干事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新闻稿件,组织通讯员向上级新闻单位投稿。这一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发表的新闻稿件一般不署名,加之人员变动较大,上级新闻单位采用本县作者稿件数无确切统计资料。
  80年代,本县新闻报道工作较为活跃。一是1981年各乡、镇(公社)配备了一名专职报道员,农村通讯报道工作有了骨干力量,1983年县广播站播发的新闻稿件由1979年的1092篇增加到2325篇。二是专职新闻工作者和业余通讯员积极向上级新闻单位投稿,省地报刊、电台采用量显著增加,如1984年,被江西日报采用72篇,省电站采用21篇,赣东报采用113篇;一批质量较高的稿件在全区、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三是人民日报等中央级主要新闻单位采用了本县作者不少稿件,如周道纯(时任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采写的通讯《春风催我绿荒山》、消息《妈妈夜校灯火明》分别于1984年3月1日和1985年2月2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陶学祥(县商业局通讯员)撰写的言论《修理费也要明码标价》于1986年5月29日在人民日报刊登;谭心耿(时任县广播站编辑)采写的通讯《她们不再是“泼出去的水”了》载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1983年第11期。四是1989年9月,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了本县第一部电视专题片《奋进的黎川》,以后陆续拍摄电视新闻30多条,其中《黎川研制特钢曲轴成功,居国际领先水平》等条被江西电视台采用。
  1990年,本县新闻报道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年初,县委宣传部整顿和加强了通讯报道队伍,聘请了15名骨干报道员和27名新闻信息员,建立了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交流和分析新闻线索,集中优势兵力,采写重点稿件。设立“新闻奖励基金”,制订奖励办法,鼓励通讯员多上稿、上好稿、争头条。这一年,省地两级主要新闻单位采用本县作者(含与新闻单位记者联合署名)的稿件共315篇,其中:江西日报77篇,江西人民广播电台73篇,赣东报165篇。社苹乡报道员江建民采写的新闻特写《书记搬家》,于3月10日在江西日报头条发表后,推荐参加华东九报头条新闻竟赛,获一等奖,继而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年10月4日,县委、县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文汇报的驻赣记者和江西日报、信息日报、赣东报的主要负责人等共30多人应邀出席。中共抚州地委书记刘南方到会讲话,县委书记李华青、县长赵令煌分别介绍了本县近年来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会后,部分记者在本县城乡采访,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文汇报、信息日报等多家报纸,相继刊登了记者采写的消息、通讯,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注意,提高了黎川在外界的知名度。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