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文物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9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文物胜迹
分类号: K917
页数: 5
页码: 521
摘要: 1984年,文物管理工作划归县图书馆管辖;1986年,改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管辖。1990年,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黎川县文物博物管理所。1982年6月至8月,对全县文物进行了一次普查。该旧址原为龚姓厅堂,正厅有1厅4房,两侧各有厢房,后有庭院围墙。建国后,经多次修缮,保存完好,室内桌椅陈设,保持当时原样。该旧址现为湖坊乡革命历史展览馆。1985年8月12日,黎川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计6处。
关键词: 黎川县 文物 古迹

内容

一、文物管理 (一)机构黎川历史悠久,文物甚多,但文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1978年以前,由县文化馆一名干部兼管,1978年以后,才确定一名文物管理专职干部。1984年,文物管理工作划归县图书馆管辖;1986年,改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管辖。1990年,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黎川县文物博物管理所。
  (二)文物收集建国后至1976年的20多年中,文物收集工作基本没有开展,馆藏文物很少。1982年6月至8月,对全县文物进行了一次普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征集收购、群众捐献和打击文物走私,县文博所收集了一批文物,到1990年底止,馆藏文物共有319件,其中:石器33件、古铜器3件、古玉器34件、古画2件、革命文物7件、其他文物240件。
  (三)文物保护单位黎川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1.福山双林寺危全讽铁像 195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危全讽系唐末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现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被朝廷封为抚州刺史,死后追封为“南庭王”。福山双林寺僧人,为感危全讽生前对寺僧之资助,于寺侧建“危王寺”,并铸有一尊与人体等高的危全讽铁像。以后,寺庙和铁象几次毁而复建,1958年大炼钢铁时彻底被毁。
  2.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湖坊乡) 1987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原为龚姓厅堂,正厅有1厅4房,两侧各有厢房,后有庭院围墙。1933年5月,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此成立,顾作霖、邵式平、毛泽民等曾在此办公、居住。建国后,经多次修缮,保存完好,室内桌椅陈设,保持当时原样。该旧址现为湖坊乡革命历史展览馆。
  1985年8月12日,黎川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计6处。
  表7-12 黎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二、古迹 (一)古遗址 1.松塘遗址位于栗塘乡松塘村境内一座石壁山南面的坡地上,县文物普查工作队从在此处采集到的60余件石器、陶片推断,系西周、春秋时期遗址,距今约三千年。
  2.花园坑遗址位于日峰镇蛔上村花园坑西面一座石山南麓的山坡上,县文物普查队在此处采集到石器6件、陶片4件、古钱币7枚,石器磨制精度比松塘遗址上采集到的稍高,推断系春秋至战国时代遗址。
  (二)古窑址湖坊乡妙法村境内有一小村,现名碗窑,村庄两侧的山梁上到处可见残碎的陶瓷片,东侧有馒头状土堆数处,当地群众称之为古窑。经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初步挖掘,仅出土3只完整陶钵,4只瓷碗尚能复原,与江西各地古窑中出土的陶瓷器对照,从胎质和复烧组合窑具分析,此处应为元末明初时期的古窑址。
  (三)古墓葬黎川境内之古墓葬,除明代涂朝敬墓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 1.唐代古墓5座址在裘坊乡荆头村东200米处之小山上,墓主无考。
  2.傅氏墓葬群址在湖坊乡营心村东严嵊云峰。傅氏乃北宋一望族,英宗至徽宗数十年间,中进士者11人。该墓葬群部分有墓碑可考。
  3.邓润甫墓址在荷源乡炉油村普光寺后,墓主系宋皇祐元年(104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4.王无咎墓址在荷源乡炉油村墩上对面山上,墓主系宋嘉祜年间进士,与王安石、欧阳修等交谊甚厚,著有《直讲集》等书。
  5.张介墓址在湖坊乡沙洲坪,墓主系宋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
  6.涂国鼎墓址在荷源乡王沙渡村西北山谷。墓主系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南明曾任吏部尚书。
  7.邓义墓址在日峰镇蛔上村后山湾。墓主系明永乐九年(1411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8.邓元锡墓址在日峰镇蛔上村,墓主系明代知名理学家、文学家。
  9.涂贤德、涂徵祖孙毗连墓址在日峰镇株林坡西北方向200米处。涂贤德,明洪武年间名儒隐士;涂徵,涂贤德之孙,官至徽州知府、南京刑部郎中。
  10.王禄墓址在湖坊乡妙法寺后半山,墓主于明正德八年(1513)举乡试,授平和县令,后因触怒太子被罢官。其子王材,官至国子监祭酒,禄死后,王材假旨御葬于此。
  11.妙法寺僧冢址在湖坊乡妙法寺东200米处,为一片墓葬群,建于明代,主体是一大型石砌墓,室内有积骨及破碎瓦罐。
  12.何垕墓址在荷源乡炉油村墩上西面300米处,墓主系明宏治年间进士,曾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后因触怒太监刘瑾,改任程蕃知府。
  13.邓澄墓址在荷源乡炉油村飞风亭,墓主系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任湖广佥事,著作甚多。
  14.杨霭堂墓址在县城北门外,墓主系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
  15.杨以湲墓址在社苹乡宏源村西北,墓主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历官御史、兵备道。
  16.危逸庵墓址在日峰镇花园坑西北,民国15年(1926年)立之墓碑称危为“清工部郎中”,但清志未见记载。
  (四)古建筑黎川境内现存之古建筑,除新丰桥、横港桥、周湖大夫第、资福塔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比较重要的还有: 1.会仙峰寺址在樟溪乡会仙峰顶,该寺建于宋代,巨石垒砌,铁瓦盖顶。
  2.妙法寺址在湖坊乡妙法村,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后毁于火灾,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寺宇由大殿、方丈楼、僧房等部分组成,大殿面积约800平方米,僧房百余间。
  3.县城城墙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为土城墙;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重建,条石为基,上以砖砌。有城门5座:东为迎福门,南为昌文门,西为通济门,北为朝宗门,小西门叫安济门,均有城门楼,城墙上有箭垛女墙1980个。现除西南段改为防洪堤外,其他均已倒塌。
  4.黄土隘城门址在坊坪乡黄土岭,建于明朝,城门为坚石所砌,宽5米,深3米,高3米。旧时,此处是黎川通往福建邵武的关隘要口,城门四周,重峦迭嶂,异常险峻。
  5.七佛桥址在社苹乡福山源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65年左右),为单孔石拱桥,长5米,宽3米,现除桥面石块略有风化外,其余完好无损。
  6.钟贤桥址在中田乡中田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原为7孔石拱桥,桥上有砖亭,两边有护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倒塌,现在此处建起了一座石砌5孔公路卷桥。
  8.忠孝桥址在栗塘乡松塘村,始建于明代,为单孔石卷桥,桥上有亭,后倒塌,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桥东有因抗清殉难的南明礼部主事黄端伯之墓,故名忠孝桥。
  9.寿母亭址在西城乡梅源村,亭呈六方形,砖石所砌,挑檐盖瓦,稳重大方,为清代建造的旌表性牌坊亭。
  10.洪济寺石塔坊坪乡甘竹村西北,有一瓦砾荒址,即洪济寺遗址,寺后有石塔,高3米,外径3米,呈六角形,内为园形,有门可入,塔上有葫芦顶,塔体半埋地下,该塔建造年代待考。
  三、革命旧址本县境内之革命旧址,除闽赣省领导机关驻湖坊和县城旧址已列入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4处,即洵口战斗旧址、资福桥战斗旧址、团村战斗旧址、德胜关闽赣省委驻地旧址。
  四、风景名胜日峰山又名望天峰、天峰、文笔峰,位于县城西北黎滩河西岸,海拔254.7米,由山麓至峰顶仅百余米。峰顶有平地如带,宽约数丈,宋代建天峰寺于其上,明代理学家邓元锡曾在寺中读书。顶峰东侧,建有一亭,名“向日亭”,亭额横匾刻有“日出初阳”四字,为明万历年间所建。亭旁不远处,有一古井,始凿于宋绍兴年间,井旁竖一石碑,上刻篆书“日蚰海门”,传说古时常有金龙盘于井底,这井便是海门。上有日峰,下有海门,故得“日岫海门”之美称。如今,寺、亭俱毁,古井尚存,但已枯竭。1986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建设日峰山风景点,翌年,拨款重修南麓的石级登山小道,并在峰顶和道旁建造了3座风格各异的钢混结构仿古式凉亭,供游人小憩。凭栏远眺,古城新貌及十数里景物,尽收眼底;入夜,建于峰顶的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发射天线上之红灯,与繁星交相辉映,又是一番景象。
  风月亭址在县城南面3公里许的潭溪乡芦陂村赤溪,原系北宋著名理学家李觏自建的读书讲学之所。李觏学识渊博,慕名前来求学者众多,故“风月亭”在当时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书院式园林建筑,周围茂林修竹,桃园兰圃,鸟语花香。然时光流逝,风月亭早已面目全非,现仅存一座长6米、宽5米、高5-6米的砖亭,亭两端门额上均嵌有“赤溪风月亭”刻石大字,亭内所存石碑,字迹依稀可辨,据碑记内容推断,此亭为清道光年间重建,因年久失修,今已破旧。
  福山位于县城正南20公里处的社苹乡竹山村境内,方圆数十里,其状如一倒扣之船,故名覆船山,宋真宗祥符年间改称福山,主峰箫曲峰,海拔1045米。福山景观奇秀,尤以“九叠谷”为最,此间四山交峙,怪石嶙峋,涧水环流,松竹掩映,历代文人纪游诗文甚多,誉之可与庐山九叠媲美。九叠谷正北有双林寺,寺侧建武夷堂,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讲学于此。明末抗清名臣黄端伯也曾聚徒教授于箫曲,并建有箫曲山亭。清代,双林寺增设精舍6幢,巍峨辉煌,为全县寺庙之冠。惜沧桑多变,又屡遭火患,加之滥伐森林,福山胜迹时久颓湮,自然景观渐次失色。
  周湖温泉华山垦殖场周湖村有一名为“暖水”的小村庄,村庄南侧小溪旁,有泉自地底冒出,水温约摄氏30余度,冬夏相差无几,并含硫质,村人以石砌池于其上,面积约10平方米。春夏季节,溪水暴涨,常淹小池,水退后,复清见底,每届冬令,水气弥漫,历修县志,均有记载。但此处离县城35公里,交通不便,尚未开发利用。
  会仙峰位于宏村镇境内,距县城约35公里,海拔1355米,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曾游此山。登会仙之颠,鸟瞰群峰,云雾绕足,如入蓬莱。峰顶有一石岩,名“老虎嘴”,会仙峰寺就建在这悬岩绝壁之上。登会仙峰有三径:一由社苹沿北坡登,一由茅店沿东坡登,一由岩泉沿南坡登。现有公路经岩泉直达山下,沿石阶而上,千余级便到山顶,举目远眺,闽赣两省毗连的建宁、泰宁、南丰、黎川四县依稀可见。
  革命烈士公园纪念塔位于县城东方红大道,1955年动工,翌年建成。大门题额“烈士公园”和两侧门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均系仿毛泽东手迹。进门为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通道,平整的冬青和高大的塔柏夹峙两旁,沿通道前进百余步,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后左侧竖有烈士纪念碑,铭刻着本县苏区革命斗争简史;右侧为池塘、亭榭。园内四时花开,景色宜人。林间、亭中有石凳石几,供游人憩息、棋戏。
  纪念塔为混凝土结构,通高12米,分底座和塔身两部分。底座为正八面形,有10级台阶可登。塔身为方柱形,朝南正面镌有黎川县人民委员会题字“革命烈士纪念塔”;东、西、北三面分别有省、地、县三级党委和政府的题词。每逢清明,县属机关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均来此敬献花圈,缅怀先烈丰功伟绩。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