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川县电影的机构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71
颗粒名称: 一、黎川县电影的机构设施
分类号: J94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本县没有电影事业机构,只放映过几场电影。民国29年5月,江西省民众教育馆的电影车曾到黎川放映一场无声电影;民国34年春、夏季,国民党青年军208师驻扎黎川时,该师宣传队在县城和樟村、中田、团村等地放映过3部影片,均属公演,不售门票,观众甚多。(一)县电影队电影院 1953年11月,抚州地区行署派出一个分队驻黎川,使用16毫米放映机在当时的城关镇礼堂售票放映。1954年8月,该队划归黎川管理,始建县电影队,以到农村巡回放映为主,兼顾县城。1960年,将《黎川报》社旧址改建成电影院,有座位500个,使用35毫米提包放映机,后因场地太小,县拨款4万元购置松花江牌35毫米座机,将县大礼堂改建为电影院,1963年4月竣工交付使用。
关键词: 黎川县 机构

内容

建国前,本县没有电影事业机构,只放映过几场电影。民国29年(1940年)5月,江西省民众教育馆的电影车曾到黎川放映一场无声电影;民国34年春、夏季,国民党青年军208师驻扎黎川时,该师宣传队在县城和樟村、中田、团村等地放映过3部影片,均属公演,不售门票,观众甚多。
  (一)县电影队电影院 1953年11月,抚州地区行署派出一个分队驻黎川,使用16毫米放映机在当时的城关镇礼堂(现县商业局)售票放映。1954年8月,该队划归黎川管理,始建县电影队,以到农村巡回放映为主,兼顾县城。1956年12月,建立县电影队二队。1960年,将《黎川报》社旧址改建成电影院,有座位500个,使用35毫米提包放映机,后因场地太小,县拨款4万元购置松花江牌35毫米座机,将县大礼堂改建为电影院,1963年4月竣工交付使用(产权仍属县政府)。改建后的县电影院有座位1100个,被列为省乙级电影院。1966年,县电影院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74年,观映厅增加107个座位。1985年购置金属银幕,开始放映立体电影。
  (二)集镇电影院 1956年,宏村等几个较大集镇试行售票放映,这些放映点是集镇电影的雏型。1963年,德胜关、大源、华山3个垦殖场相继建立电影院(队),县电影一队、二队,分别下放龙安、西城公社。至此,全县农村有电影放映单位5个。1978年至1984年,先后新建集镇电影院5家、农村简易电影院11家,共有座位近万个,全县十五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可在室内观映。
  (三)村(大队)办电影队 1973年,湖坊公社湖坊大队和社苹公社宏源大队率先办起电影队,使用8.75毫米放映机。此后,村(大队)办电影队迅速发展,1978年底增至22个,电影放映普及到每个自然村,解决了山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例如:龙安公社井戈大队,1978年至1983年,每人年均看电影47场;据宏村电影院统计,1985年全镇人均看电影32场。
  (四)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64年,为加强管理,协调全县电影放映单位之间的关系,成立县电影管理站。1968年8月,县电影管理站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会,1973年恢复原建置,与县电影院统一管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0年,撤销县电影管理站,成立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至1990年,该公司相继完成了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车库、日峰影剧院等基建项目,建筑面积达6750平方米。
  1985年以后,由于电视和录像的兴起,全县电影放映业务普遍下降,部分农村电影队停办,放映网点经过调整后,1990年全县电影放映单位由1984年的41个减少到16个。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