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川县专业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68
颗粒名称: 一、黎川县专业剧团
分类号: J892.4
页数: 2
页码: 512
摘要: 京剧戏班黎川无地方剧种,专业演出团体主要上演京剧,30年代初,县城就有外地常驻的京剧戏班。1936年,南昌京剧艺人华佩秋、华淑玲、华艳玲率数十人来黎川演出,时称“华家班”,因演员扮相俊美,功底扎实,上座率较高。抗日战争中期,特别是省会南昌沦陷后,不少流亡者逃到黎川避难,外地几所中学相继迁入,县城人口骤增,京剧演出活动随之兴旺起来,常有5个戏班上演。民国30年至31年由地方绅士聘请外地京剧演员,在县抗敌后援会的领导下,开展京剧义卖活动,演出收入上交该会,作为慰劳抗日将士和慰问伤员的专用款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流亡者纷纷返回家园,县城的京剧演出活动由盛渐衰。
关键词: 黎川县 剧团

内容

(一)京剧戏班黎川无地方剧种,专业演出团体主要上演京剧,30年代初,县城就有外地常驻的京剧戏班。1936年,南昌京剧艺人华佩秋、华淑玲、华艳玲率数十人来黎川演出,时称“华家班”,因演员扮相俊美,功底扎实,上座率较高。抗日战争中期,特别是省会南昌沦陷后,不少流亡者逃到黎川避难,外地几所中学相继迁入,县城人口骤增,京剧演出活动随之兴旺起来,常有5个戏班上演。民国30年(1941年)至31年由地方绅士聘请外地京剧演员,在县抗敌后援会的领导下,开展京剧义卖活动,演出收入上交该会,作为慰劳抗日将士和慰问伤员的专用款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流亡者纷纷返回家园,县城的京剧演出活动由盛渐衰。
  (二)莎士比亚剧团民国32年,县人邓同(当时刚从江西社会教育师范学校戏剧专修科毕业回乡)和余世文联合创办莎士比亚剧团,并经县政府备案。该团主要演员有8人,先演京剧,后改演话剧,上演过《国家至上》、《点金术》、《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所获纯利。上交地方政府。该团于民国33年停办。
  (三)黎川县京剧团 1953年3月由抚州京剧团的一个分团定居黎川后成立,当时有演职员32人,服装、道具简陋。1956年6月,该团转为地方国营,调入国家干部加强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戏曲改革,政府拨款将一座旧家庙改建为剧场;次年,拨款新建职工宿舍,添置服装道具,改善灯光布景,演职员增加到59人(其中演员42人)。
  县京剧团建立后,挖掘、整理了不少传统剧目,移植、创作了一批现代京剧。该团上演的主要传统剧目:以老生为主的有《失空斩》、《岳飞》、《包公》、《群英会》等;以旦角为主的有《梁红玉》、《生死恨》、《红楼二尤》等;以武生为主的有《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武松》、《长板坡》等。1957年,开始上演现代京剧,如《二月风暴》、《万水千山》、《年青一代》、《红色娘子军》等。1958年创作的现代京剧《山村激浪》、《红色人家》,分别参加抚州地区戏剧汇演和赴省汇报演出,获得好评。1960年5月,该团荣获江西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全省文教群英会。1964年8月创作的古装神话京剧《麻姑》,参加江西省青年京剧演员汇演,编剧陈玉林获创作三等奖,演员任艳君获演出一等奖。同年冬季,该团代表抚州地区向福建前线空军某部作慰问演出。1966年秋,“文革”初起,县京剧团即停止演出活动,1968年10月被迫解散。
  (四)黎川县文工团 1969年3月,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主,组建黎川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有演职员30多人,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党的中心,自编自演小型歌舞,主要在农村巡回演出。1971年6月,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改名为县文工团,充实了领导力量和艺术骨干,并从学校招收了25名十五六岁的学员,随团学习和演出。该团成立后,以演出歌舞和话剧为主,主要剧目有《三月三》、《八一风暴》、《杜鹃山》、《特别代号》、《红旗卷起农奴戟》等。1973年9月,该团与宜黄县文工团联合组成代表团,代表抚州地区参加江西省歌舞汇演,他们创作演出的舞蹈《传统》获优秀节目奖。1977年5月,以该团为基础,吸收抚州市和乐安县部分演员,组成抚州地区代表团,参加江西省音乐、舞蹈汇演,他们创作演出的舞蹈《绣军旗》,获优秀节目奖。
  1977年,县文工团恢复上演京剧传统剧目,如《秦香莲》、《白蛇传》、《玉堂春》、《红娘》等,一出《秦香莲》,竟连演24场。故于1978年11月改为县京剧团,调回一些京剧艺人,调出部分歌舞演员。后因传统京剧渐遭冷落,加之演员阵容不齐,设备较差,演出水平难以提高,又于1981年4月将县京剧团改为县采茶剧团,但演员难以适应,无法正常演出,遂于1984年7月撤销。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