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55
颗粒名称: 一、机构设施
分类号: G24
页数: 2
摘要: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旧民众教育馆,改建为县人民教育馆,馆址在县城南津街商会巷。同年10月,改名县文教馆,馆址迁至南门口福音堂,有工作人员4名,内设社会教育组、群众文化组和图书阅览室。1953年1月,县文教馆改为县文化馆,内设群文组、美工组、文学组、图书阅览室、游艺室,有图书3892册、图片17套、报纸杂志100种、幻灯机4台,工作人员增至7名。1959年,在东方红大道建成一幢面积为550平方米的馆舍。1968年8月,县文化馆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以后,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放劳动,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2月恢复原建制。1977年开始,重新建立公社文化站,至1981年,先后在熊村、厚村、潭溪、洵口、龙安、城关镇建立6个文化站。
关键词: 黎川县 机构

内容

(一)县文化馆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旧民众教育馆,改建为县人民教育馆,馆址在县城南津街商会巷。同年10月,改名县文教馆,馆址迁至南门口福音堂(现县搬运公司),有工作人员4名,内设社会教育组、群众文化组和图书阅览室。1953年1月,县文教馆改为县文化馆,内设群文组、美工组、文学组、图书阅览室、游艺室,有图书3892册、图片17套、报纸杂志100种、幻灯机4台,工作人员增至7名。1959年,在东方红大道建成一幢面积为550平方米的馆舍。1968年8月,县文化馆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以后,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放劳动,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2月恢复原建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主渠道作用,组织群众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1984年以来,部分活动项目实行有偿服务,以文补文,缓解事业经费不足的困难。1990年,县文化馆有工作人员9名,定为三级文化馆。
  (二)乡(镇)文化站 1953年,三区(熊村),五区(宏村)首先建立文化站;1955年,又在二区(茶亭)、六区(东山)、七区(龙安)建立文化站。1958年以后,区文化站改为公社文化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社文化站均被撤销。1977年开始,重新建立公社文化站,至1981年,先后在熊村、厚村、潭溪、洵口、龙安、城关镇建立6个文化站。1982年,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发展了7个公社文化站,至此,全县共有公社文化站13个,占公社总数的80%。1984年5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以后,又发展了5个乡文化站。这样,全县18个乡、镇(场)都建立了文化站,共有专职文化员20人。此外,全县有27个行政村办了文化室。
  (三)工人文化宫其前身是县总工会办的工人俱乐部,成立于1950年5月。俱乐部活动场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和一个有900座位的演出厅,附设一个职工业余剧团。1966年12月,工人俱乐部停止活动,后被撤销。1983年,县财政投资新建工人文化宫,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日常活动主要有:图书外借、报刊阅览、录像放映、棋类和游艺活动,并设有退休职工活动中心。
  (四)老干部活动室它是由县委老干部局主管的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场所,建于1984年8月,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东侧,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风格古朴典雅,内设长寿厅、棋类室、牌类室、康乐室、阅览室、门球场,参加活动的每天约100人次。
  (五)社会文化市场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集体和个人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和摊点发展很快,社会文化市场繁荣兴旺。到1990年底止,经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登记注册的有:舞厅3家、营业性录像放映队12个、录音带销售店5家、电子游戏点5个(游戏机8台)、桌球37张、书店(摊)5家。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1988年9月成立黎川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