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黎川县的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黎川县的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
页数: 4
页码: 509
摘要: 同年10月,改名县文教馆,馆址迁至南门口福音堂,有工作人员4名,内设社会教育组、群众文化组和图书阅览室。1953年1月,县文教馆改为县文化馆,内设群文组、美工组、文学组、图书阅览室、游艺室,有图书3892册、图片17套、报纸杂志100种、幻灯机4台,工作人员增至7名。1959年,在东方红大道建成一幢面积为550平方米的馆舍。1968年8月,县文化馆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以后,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放劳动,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2月恢复原建制。此外,全县有27个行政村办了文化室。“板灯龙”舞蹈,属男子群舞,加上乐队,共需
关键词: 黎川县 群众文化

内容

一、机构设施 (一)县文化馆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旧民众教育馆,改建为县人民教育馆,馆址在县城南津街商会巷。同年10月,改名县文教馆,馆址迁至南门口福音堂(现县搬运公司),有工作人员4名,内设社会教育组、群众文化组和图书阅览室。1953年1月,县文教馆改为县文化馆,内设群文组、美工组、文学组、图书阅览室、游艺室,有图书3892册、图片17套、报纸杂志100种、幻灯机4台,工作人员增至7名。1959年,在东方红大道建成一幢面积为550平方米的馆舍。1968年8月,县文化馆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以后,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放劳动,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2月恢复原建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主渠道作用,组织群众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1984年以来,部分活动项目实行有偿服务,以文补文,缓解事业经费不足的困难。1990年,县文化馆有工作人员9名,定为三级文化馆。
  (二)乡(镇)文化站 1953年,三区(熊村),五区(宏村)首先建立文化站;1955年,又在二区(茶亭)、六区(东山)、七区(龙安)建立文化站。1958年以后,区文化站改为公社文化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社文化站均被撤销。1977年开始,重新建立公社文化站,至1981年,先后在熊村、厚村、潭溪、洵口、龙安、城关镇建立6个文化站。1982年,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发展了7个公社文化站,至此,全县共有公社文化站13个,占公社总数的80%。1984年5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以后,又发展了5个乡文化站。这样,全县18个乡、镇(场)都建立了文化站,共有专职文化员20人。此外,全县有27个行政村办了文化室。
  (三)工人文化宫其前身是县总工会办的工人俱乐部,成立于1950年5月。俱乐部活动场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和一个有900座位的演出厅,附设一个职工业余剧团。1966年12月,工人俱乐部停止活动,后被撤销。1983年,县财政投资新建工人文化宫,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日常活动主要有:图书外借、报刊阅览、录像放映、棋类和游艺活动,并设有退休职工活动中心。
  (四)老干部活动室它是由县委老干部局主管的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场所,建于1984年8月,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东侧,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风格古朴典雅,内设长寿厅、棋类室、牌类室、康乐室、阅览室、门球场,参加活动的每天约100人次。
  (五)社会文化市场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集体和个人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和摊点发展很快,社会文化市场繁荣兴旺。到1990年底止,经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登记注册的有:舞厅3家、营业性录像放映队12个、录音带销售店5家、电子游戏点5个(游戏机8台)、桌球37张、书店(摊)5家。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1988年9月成立黎川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活动概况自古以来,黎川人民能歌善舞,据旧县志记载,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俗称“三朝年”,民间艺人活跃于城乡,唱曲、舞狮、耍龙灯、跳和合、叠罗汉,这些活动,直至“元霄”节前,都十分活跃。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县城有赛龙船的活动。秋收以后,农村各地纷纷办庙会,迎神演戏,善男信女,求签拜神,烧香还愿,甚是热闹。旧时黎川的群众文化活动,多在逢年过节和农闲时自发进行,迷信活动混杂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建国后,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才有组织地经常开展起来。
  (一)戏剧曲艺建国初期,黎川的戏剧、曲艺活动非常活跃,城乡各地纷纷办起业余剧团,主要的有:城关镇业余剧团、樟村业余人民剧团、熊村业余剧团、洵口农民业余剧团等。城关镇业余剧团演员阵容整齐,1955年建立后的十年间,先后演出过传统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捉放曹》和现代采茶戏《红嫂》、歌剧《刘三姐》等30多个剧目。熊村业余剧团经常到边远自然村巡回演出,1958年,该团创作、演出的采茶戏《种试验田》、《夫妻观灯》,参加抚州地区业余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63年4月成立的县属机关业余文艺宣传队,先后演出过大型话剧《红岩》、《霓红灯下的哨兵》、《特别代号》、《年青一代》等,他们经常下乡,就地取材,编演歌舞、曲艺、小话剧、采茶戏,被誉为“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宣传队。“文革”初期(1966-1968年),这些业余演出团体先后自行解散。
  1978年以后,本县戏剧和曲艺演出、创作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12月,由县文化馆干部编剧、作曲的采茶戏《时来运转》,参加抚州地区业余文艺调演,有3人获优秀演员奖或演奏奖。1984年5月,县文化馆干部张行初创作的木偶剧《骄傲的小公主》,在江西省木偶剧汇演中,获创作二等奖。1990年5月,由业余作者刘敦龙、夏清明创作,夏清明、宁奇声表演的相声《周瑜三气诸葛亮》,参加江西省“宜春杯”相声、故事大奖赛,获创作和表演奖。
  (二)音乐 1.民间歌曲黎川民歌,风格多样,以山歌以主,具体可分山歌、号子、田歌、灯歌、小调、苏区民歌、风俗歌7类。1980年,县文化馆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全县各地,收集和记录了民间歌曲300多首,经整理后,选出118首,编印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黎川卷)》,其中有山歌19首、号子6首、田歌1首、灯歌5首、小调75首、苏区民歌11首、风俗歌1首。
  2.民间器乐黎川民间器乐以吹打乐为主,另有少量竹丝乐和丝乐。1990年3月至12月,县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民间器乐,编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黎川卷)》,全书分为器乐曲谱简介、乐器分布图、释文、乐曲、艺人小传、乐器一览表等部分,收录乐曲12首,配有图片、照片37幅。
  3.现代歌曲建国以后,现代歌曲在本县群众中逐步普及,演唱和创作活动日趋活跃。1969-1990年,全县业余音乐作者共创作歌剧、歌舞剧音乐10部、舞蹈音乐25部,器乐合奏、独奏曲10首,各种体裁的歌曲100多首,其中10首在地区以上的会演、演唱或征歌活动中获创作奖,由万成广作词、曾光华谱曲的《农民商店开了张》、《谁不夸我黎川好》,获1984年江西省国庆征歌鼓励奖。近几年来,群众性的音乐表演活动十分活跃,从198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谷雨”歌会,评选优秀歌手。1986年10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而举办的“长征杯”唱歌比赛,参赛歌手达50多人。1987年国庆节的“军歌大联唱”比赛,有16个单位、400多人参赛,观众达1500多人。
  (三)灯彩舞蹈 1.民间灯彩、舞蹈黎川的民间灯彩、舞蹈活动,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大体分四类:一是狮类,有白狮、红狮、黄狮、黑狮,日峰镇下桥村的白狮,独具一格:狮灯制作精细,狮身纯白,狮头特大,“九斤狮子七斤头,一斤尾巴在后头”,显得雄壮魁梧,表演时,动作优美,刚柔相济,上下翻舞,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二是龙类,有板灯龙、布龙、纸龙等,樟村板灯龙,颇有特色:龙身全长30多米,由11块每块长3米、宽40公分的木板用铁栓连接而成,每块板上有灯笼4个,龙头、龙尾造型生动别致,龙眼和口含骊珠,均用丝线悬装,运转自如,活灵活现。“板灯龙”舞蹈,属男子群舞,加上乐队,共需二三十人。三是花灯,有蚌壳灯、彩莲灯、跑旱船等。四是舞蹈,有傩舞、跳和合、跳八架、跳家官、叠罗汉、踩高跷等。
  1984年,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本县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一次普查,重点节目作了录像,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黎川卷)》,全书收入照片20张、道具制作舞蹈动作图30幅、乐曲160小节、文字说明1.5万字。
  2.现代舞蹈50年代,学校师生多跳集体舞。60年代初,交谊舞在县属机关中流行,“文革”期间中断,1983年以后逐步恢复,并发展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县城和少数集镇出现了营业性舞厅。1983年至1988年,县城相继举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集体舞、交谊舞比赛和迪斯科、霹雳舞、太空舞大奖赛。1979的以来,县文化馆先后主办了20期培训班,培训了一批现代舞骨干分子。不少中老年人,把跳“迪斯科”作为一项健身活动。1982年至1990年,由本县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的8个舞蹈节目,在地区以上的调(汇)演或比赛中获奖,其中,黎雪梅编舞、涂苏配曲、德胜关垦殖场文艺队演出的舞蹈《彩蝶》,1988年3月参加江西省农垦局、省妇联举办的“新女性”歌舞比赛,获得创作和表演奖。
  (四)美术书法美术、书法创作在黎川虽然有悠久历史,但作为一项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建国以后才广泛开展起来。县文化馆经常主办业余美术、书法学习班,组织部分业余作者赴外地参观展览,深入工厂、农村写生,帮助他们提高创作积极性和艺术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支有70多人的业余美术、书法创作骨干队伍。1977年以来由县文化部门举办的主要美术作品展览有: 1977年7月,纪念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和“八一”起义5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75幅,观众1500人次。
  1984年12月,以“日峰真情在,黎河风光美”为主题的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30幅,观众900多人次。
  1990年1月,“曾端中国画展”在县城举行,展出作品60幅,观众400人次。这是本县首次举办的个人画展。
  1977年至1990年,本县美术作者共有10幅作品选送参加省以上美展或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这些作品是:曾端的国画《春暖井岗》等3幅和宣传画《我为祖国献良材》、年版画《牛嵬》,武一中的农民画《出工》、《赶圩》,曾骊的儿童画《快乐的节日》等2幅和水彩蜡笔画《节日夜晚》(这幅作品于1990年入选“中国南昌·日本歧阜少年儿童画展”)。
  (五)摄影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县城有一二家私营照相馆。1956年,《黎川报》社成立,始有新闻摄影;1962年《黎川报》停刊后,县文化馆拍摄新闻照片,在宣传窗里刊登,或制作成幻灯片,供电影院作映前宣传。1976年,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和少数业余摄影爱好者,开始从事艺术摄影。
  1978年以后,摄影活动在本县蓬勃开展,业余摄影队伍不断壮大。到1990年底,全县有国营和个体照相馆(摊)15家,许多单位和个人,购置了照相机和洗印、放大设备,业余摄影作者发展到27名,他们在地区以上报刊和《人民摄影》杂志发表了新闻照片和艺术作品100多张,全县有8人加入了抚州地区摄影工作者协会,有1人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西分会。1984年以来,全县有25件摄影作品在地区以上的展览或比赛中获奖,其中:陈勃拍摄的《理解的升华》,获1989年江西省青年文化艺术节摄影比赛一等奖;陈勃拍摄的《此中有真意》、《平凡的战线》和吴维刚拍摄的《山村女教师》,在1990年江西省摄影协会和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先锋颂”摄影展览中获优秀作品奖。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