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5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0
页数: 17
页码: 509
摘要: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旧民众教育馆,改建为县人民教育馆,馆址在县城南津街商会巷。同年10月,改名县文教馆,馆址迁至南门口福音堂,有工作人员4名,内设社会教育组、群众文化组和图书阅览室。1953年1月,县文教馆改为县文化馆,内设群文组、美工组、文学组、图书阅览室、游艺室,有图书3892册、图片17套、报纸杂志100种、幻灯机4台,工作人员增至7名。1959年,在东方红大道建成一幢面积为550平方米的馆舍。1968年8月,县文化馆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以后,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放劳动,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2月恢复原建制。此外,全县有27个行政村办了文化室
关键词: 文化 黎川县

内容

第一节群众文化一、机构设施 (一)县文化馆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旧民众教育馆,改建为县人民教育馆,馆址在县城南津街商会巷。同年10月,改名县文教馆,馆址迁至南门口福音堂(现县搬运公司),有工作人员4名,内设社会教育组、群众文化组和图书阅览室。1953年1月,县文教馆改为县文化馆,内设群文组、美工组、文学组、图书阅览室、游艺室,有图书3892册、图片17套、报纸杂志100种、幻灯机4台,工作人员增至7名。1959年,在东方红大道建成一幢面积为550平方米的馆舍。1968年8月,县文化馆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以后,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放劳动,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2月恢复原建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主渠道作用,组织群众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1984年以来,部分活动项目实行有偿服务,以文补文,缓解事业经费不足的困难。1990年,县文化馆有工作人员9名,定为三级文化馆。
  (二)乡(镇)文化站 1953年,三区(熊村),五区(宏村)首先建立文化站;1955年,又在二区(茶亭)、六区(东山)、七区(龙安)建立文化站。1958年以后,区文化站改为公社文化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社文化站均被撤销。1977年开始,重新建立公社文化站,至1981年,先后在熊村、厚村、潭溪、洵口、龙安、城关镇建立6个文化站。1982年,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发展了7个公社文化站,至此,全县共有公社文化站13个,占公社总数的80%。1984年5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以后,又发展了5个乡文化站。这样,全县18个乡、镇(场)都建立了文化站,共有专职文化员20人。此外,全县有27个行政村办了文化室。
  (三)工人文化宫其前身是县总工会办的工人俱乐部,成立于1950年5月。俱乐部活动场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和一个有900座位的演出厅,附设一个职工业余剧团。1966年12月,工人俱乐部停止活动,后被撤销。1983年,县财政投资新建工人文化宫,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日常活动主要有:图书外借、报刊阅览、录像放映、棋类和游艺活动,并设有退休职工活动中心。
  (四)老干部活动室它是由县委老干部局主管的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场所,建于1984年8月,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东侧,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风格古朴典雅,内设长寿厅、棋类室、牌类室、康乐室、阅览室、门球场,参加活动的每天约100人次。
  (五)社会文化市场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集体和个人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和摊点发展很快,社会文化市场繁荣兴旺。到1990年底止,经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登记注册的有:舞厅3家、营业性录像放映队12个、录音带销售店5家、电子游戏点5个(游戏机8台)、桌球37张、书店(摊)5家。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1988年9月成立黎川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活动概况自古以来,黎川人民能歌善舞,据旧县志记载,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俗称“三朝年”,民间艺人活跃于城乡,唱曲、舞狮、耍龙灯、跳和合、叠罗汉,这些活动,直至“元霄”节前,都十分活跃。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县城有赛龙船的活动。秋收以后,农村各地纷纷办庙会,迎神演戏,善男信女,求签拜神,烧香还愿,甚是热闹。旧时黎川的群众文化活动,多在逢年过节和农闲时自发进行,迷信活动混杂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建国后,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才有组织地经常开展起来。
  (一)戏剧曲艺建国初期,黎川的戏剧、曲艺活动非常活跃,城乡各地纷纷办起业余剧团,主要的有:城关镇业余剧团、樟村业余人民剧团、熊村业余剧团、洵口农民业余剧团等。城关镇业余剧团演员阵容整齐,1955年建立后的十年间,先后演出过传统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捉放曹》和现代采茶戏《红嫂》、歌剧《刘三姐》等30多个剧目。熊村业余剧团经常到边远自然村巡回演出,1958年,该团创作、演出的采茶戏《种试验田》、《夫妻观灯》,参加抚州地区业余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63年4月成立的县属机关业余文艺宣传队,先后演出过大型话剧《红岩》、《霓红灯下的哨兵》、《特别代号》、《年青一代》等,他们经常下乡,就地取材,编演歌舞、曲艺、小话剧、采茶戏,被誉为“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宣传队。“文革”初期(1966-1968年),这些业余演出团体先后自行解散。
  1978年以后,本县戏剧和曲艺演出、创作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12月,由县文化馆干部编剧、作曲的采茶戏《时来运转》,参加抚州地区业余文艺调演,有3人获优秀演员奖或演奏奖。1984年5月,县文化馆干部张行初创作的木偶剧《骄傲的小公主》,在江西省木偶剧汇演中,获创作二等奖。1990年5月,由业余作者刘敦龙、夏清明创作,夏清明、宁奇声表演的相声《周瑜三气诸葛亮》,参加江西省“宜春杯”相声、故事大奖赛,获创作和表演奖。
  (二)音乐 1.民间歌曲黎川民歌,风格多样,以山歌以主,具体可分山歌、号子、田歌、灯歌、小调、苏区民歌、风俗歌7类。1980年,县文化馆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全县各地,收集和记录了民间歌曲300多首,经整理后,选出118首,编印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黎川卷)》,其中有山歌19首、号子6首、田歌1首、灯歌5首、小调75首、苏区民歌11首、风俗歌1首。
  2.民间器乐黎川民间器乐以吹打乐为主,另有少量竹丝乐和丝乐。1990年3月至12月,县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民间器乐,编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黎川卷)》,全书分为器乐曲谱简介、乐器分布图、释文、乐曲、艺人小传、乐器一览表等部分,收录乐曲12首,配有图片、照片37幅。
  3.现代歌曲建国以后,现代歌曲在本县群众中逐步普及,演唱和创作活动日趋活跃。1969-1990年,全县业余音乐作者共创作歌剧、歌舞剧音乐10部、舞蹈音乐25部,器乐合奏、独奏曲10首,各种体裁的歌曲100多首,其中10首在地区以上的会演、演唱或征歌活动中获创作奖,由万成广作词、曾光华谱曲的《农民商店开了张》、《谁不夸我黎川好》,获1984年江西省国庆征歌鼓励奖。近几年来,群众性的音乐表演活动十分活跃,从198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谷雨”歌会,评选优秀歌手。1986年10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而举办的“长征杯”唱歌比赛,参赛歌手达50多人。1987年国庆节的“军歌大联唱”比赛,有16个单位、400多人参赛,观众达1500多人。
  (三)灯彩舞蹈 1.民间灯彩、舞蹈黎川的民间灯彩、舞蹈活动,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大体分四类:一是狮类,有白狮、红狮、黄狮、黑狮,日峰镇下桥村的白狮,独具一格:狮灯制作精细,狮身纯白,狮头特大,“九斤狮子七斤头,一斤尾巴在后头”,显得雄壮魁梧,表演时,动作优美,刚柔相济,上下翻舞,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二是龙类,有板灯龙、布龙、纸龙等,樟村板灯龙,颇有特色:龙身全长30多米,由11块每块长3米、宽40公分的木板用铁栓连接而成,每块板上有灯笼4个,龙头、龙尾造型生动别致,龙眼和口含骊珠,均用丝线悬装,运转自如,活灵活现。“板灯龙”舞蹈,属男子群舞,加上乐队,共需二三十人。三是花灯,有蚌壳灯、彩莲灯、跑旱船等。四是舞蹈,有傩舞、跳和合、跳八架、跳家官、叠罗汉、踩高跷等。
  1984年,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本县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一次普查,重点节目作了录像,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黎川卷)》,全书收入照片20张、道具制作舞蹈动作图30幅、乐曲160小节、文字说明1.5万字。
  2.现代舞蹈50年代,学校师生多跳集体舞。60年代初,交谊舞在县属机关中流行,“文革”期间中断,1983年以后逐步恢复,并发展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县城和少数集镇出现了营业性舞厅。1983年至1988年,县城相继举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集体舞、交谊舞比赛和迪斯科、霹雳舞、太空舞大奖赛。1979的以来,县文化馆先后主办了20期培训班,培训了一批现代舞骨干分子。不少中老年人,把跳“迪斯科”作为一项健身活动。1982年至1990年,由本县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的8个舞蹈节目,在地区以上的调(汇)演或比赛中获奖,其中,黎雪梅编舞、涂苏配曲、德胜关垦殖场文艺队演出的舞蹈《彩蝶》,1988年3月参加江西省农垦局、省妇联举办的“新女性”歌舞比赛,获得创作和表演奖。
  (四)美术书法美术、书法创作在黎川虽然有悠久历史,但作为一项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建国以后才广泛开展起来。县文化馆经常主办业余美术、书法学习班,组织部分业余作者赴外地参观展览,深入工厂、农村写生,帮助他们提高创作积极性和艺术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支有70多人的业余美术、书法创作骨干队伍。1977年以来由县文化部门举办的主要美术作品展览有: 1977年7月,纪念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和“八一”起义5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75幅,观众1500人次。
  1984年12月,以“日峰真情在,黎河风光美”为主题的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30幅,观众900多人次。
  1990年1月,“曾端中国画展”在县城举行,展出作品60幅,观众400人次。这是本县首次举办的个人画展。
  1977年至1990年,本县美术作者共有10幅作品选送参加省以上美展或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这些作品是:曾端的国画《春暖井岗》等3幅和宣传画《我为祖国献良材》、年版画《牛嵬》,武一中的农民画《出工》、《赶圩》,曾骊的儿童画《快乐的节日》等2幅和水彩蜡笔画《节日夜晚》(这幅作品于1990年入选“中国南昌·日本歧阜少年儿童画展”)。
  (五)摄影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县城有一二家私营照相馆。1956年,《黎川报》社成立,始有新闻摄影;1962年《黎川报》停刊后,县文化馆拍摄新闻照片,在宣传窗里刊登,或制作成幻灯片,供电影院作映前宣传。1976年,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和少数业余摄影爱好者,开始从事艺术摄影。
  1978年以后,摄影活动在本县蓬勃开展,业余摄影队伍不断壮大。到1990年底,全县有国营和个体照相馆(摊)15家,许多单位和个人,购置了照相机和洗印、放大设备,业余摄影作者发展到27名,他们在地区以上报刊和《人民摄影》杂志发表了新闻照片和艺术作品100多张,全县有8人加入了抚州地区摄影工作者协会,有1人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西分会。1984年以来,全县有25件摄影作品在地区以上的展览或比赛中获奖,其中:陈勃拍摄的《理解的升华》,获1989年江西省青年文化艺术节摄影比赛一等奖;陈勃拍摄的《此中有真意》、《平凡的战线》和吴维刚拍摄的《山村女教师》,在1990年江西省摄影协会和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先锋颂”摄影展览中获优秀作品奖。
  弟二节专业剧团剧场一、专业剧团 (一)京剧戏班黎川无地方剧种,专业演出团体主要上演京剧,30年代初,县城就有外地常驻的京剧戏班。1936年,南昌京剧艺人华佩秋、华淑玲、华艳玲率数十人来黎川演出,时称“华家班”,因演员扮相俊美,功底扎实,上座率较高。抗日战争中期,特别是省会南昌沦陷后,不少流亡者逃到黎川避难,外地几所中学相继迁入,县城人口骤增,京剧演出活动随之兴旺起来,常有5个戏班上演。民国30年(1941年)至31年由地方绅士聘请外地京剧演员,在县抗敌后援会的领导下,开展京剧义卖活动,演出收入上交该会,作为慰劳抗日将士和慰问伤员的专用款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流亡者纷纷返回家园,县城的京剧演出活动由盛渐衰。
  (二)莎士比亚剧团民国32年,县人邓同(当时刚从江西社会教育师范学校戏剧专修科毕业回乡)和余世文联合创办莎士比亚剧团,并经县政府备案。该团主要演员有8人,先演京剧,后改演话剧,上演过《国家至上》、《点金术》、《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所获纯利。上交地方政府。该团于民国33年停办。
  (三)黎川县京剧团 1953年3月由抚州京剧团的一个分团定居黎川后成立,当时有演职员32人,服装、道具简陋。1956年6月,该团转为地方国营,调入国家干部加强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戏曲改革,政府拨款将一座旧家庙改建为剧场;次年,拨款新建职工宿舍,添置服装道具,改善灯光布景,演职员增加到59人(其中演员42人)。
  县京剧团建立后,挖掘、整理了不少传统剧目,移植、创作了一批现代京剧。该团上演的主要传统剧目:以老生为主的有《失空斩》、《岳飞》、《包公》、《群英会》等;以旦角为主的有《梁红玉》、《生死恨》、《红楼二尤》等;以武生为主的有《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武松》、《长板坡》等。1957年,开始上演现代京剧,如《二月风暴》、《万水千山》、《年青一代》、《红色娘子军》等。1958年创作的现代京剧《山村激浪》、《红色人家》,分别参加抚州地区戏剧汇演和赴省汇报演出,获得好评。1960年5月,该团荣获江西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全省文教群英会。1964年8月创作的古装神话京剧《麻姑》,参加江西省青年京剧演员汇演,编剧陈玉林获创作三等奖,演员任艳君获演出一等奖。同年冬季,该团代表抚州地区向福建前线空军某部作慰问演出。1966年秋,“文革”初起,县京剧团即停止演出活动,1968年10月被迫解散。
  (四)黎川县文工团 1969年3月,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主,组建黎川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有演职员30多人,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党的中心,自编自演小型歌舞,主要在农村巡回演出。1971年6月,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改名为县文工团,充实了领导力量和艺术骨干,并从学校招收了25名十五六岁的学员,随团学习和演出。该团成立后,以演出歌舞和话剧为主,主要剧目有《三月三》、《八一风暴》、《杜鹃山》、《特别代号》、《红旗卷起农奴戟》等。1973年9月,该团与宜黄县文工团联合组成代表团,代表抚州地区参加江西省歌舞汇演,他们创作演出的舞蹈《传统》获优秀节目奖。1977年5月,以该团为基础,吸收抚州市和乐安县部分演员,组成抚州地区代表团,参加江西省音乐、舞蹈汇演,他们创作演出的舞蹈《绣军旗》,获优秀节目奖。
  1977年,县文工团恢复上演京剧传统剧目,如《秦香莲》、《白蛇传》、《玉堂春》、《红娘》等,一出《秦香莲》,竟连演24场。故于1978年11月改为县京剧团,调回一些京剧艺人,调出部分歌舞演员。后因传统京剧渐遭冷落,加之演员阵容不齐,设备较差,演出水平难以提高,又于1981年4月将县京剧团改为县采茶剧团,但演员难以适应,无法正常演出,遂于1984年7月撤销。
  二、剧场 (一)古戏台黎川境内原有古戏台12座,但大多毁于天灾,或拆改为其他建筑物,保留至今的仅4座。
  熊村乡极高村风雨台,砖木结构,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后修缮过3次,台上有匾一块,上题“可以观”三个大字。
  熊村乡中站村风雨台,建于清同治年间,后修缮过2次,是保留得比较完好的一座古戏台,当地人称“紫云台”。
  此外,西城乡的五通村、梅源村各有一座风雨台,均系土木结构,清光绪年间建造。
  (二)影剧院 1956年秋,县政府拨款将座落在县城现日峰路的一破家庙改建为剧场,有座位800个,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82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自筹资金,加上财政拨款和上级支援,共投资74万元,利用剧场和县文工团旧址,兴建日峰影剧院,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双层结构的观众厅有座位1439个,前、后台均按现代标准建造,可供大型戏剧和其他文艺演出。日峰影剧院于1985年5月建成交付使用。
  第三节电影一、机构设施建国前,本县没有电影事业机构,只放映过几场电影。民国29年(1940年)5月,江西省民众教育馆的电影车曾到黎川放映一场无声电影;民国34年春、夏季,国民党青年军208师驻扎黎川时,该师宣传队在县城和樟村、中田、团村等地放映过3部影片,均属公演,不售门票,观众甚多。
  (一)县电影队电影院 1953年11月,抚州地区行署派出一个分队驻黎川,使用16毫米放映机在当时的城关镇礼堂(现县商业局)售票放映。1954年8月,该队划归黎川管理,始建县电影队,以到农村巡回放映为主,兼顾县城。1956年12月,建立县电影队二队。1960年,将《黎川报》社旧址改建成电影院,有座位500个,使用35毫米提包放映机,后因场地太小,县拨款4万元购置松花江牌35毫米座机,将县大礼堂改建为电影院,1963年4月竣工交付使用(产权仍属县政府)。改建后的县电影院有座位1100个,被列为省乙级电影院。1966年,县电影院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74年,观映厅增加107个座位。1985年购置金属银幕,开始放映立体电影。
  (二)集镇电影院 1956年,宏村等几个较大集镇试行售票放映,这些放映点是集镇电影的雏型。1963年,德胜关、大源、华山3个垦殖场相继建立电影院(队),县电影一队、二队,分别下放龙安、西城公社。至此,全县农村有电影放映单位5个。1978年至1984年,先后新建集镇电影院5家、农村简易电影院11家,共有座位近万个,全县十五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可在室内观映。
  (三)村(大队)办电影队 1973年,湖坊公社湖坊大队和社苹公社宏源大队率先办起电影队,使用8.75毫米放映机。此后,村(大队)办电影队迅速发展,1978年底增至22个,电影放映普及到每个自然村,解决了山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例如:龙安公社井戈大队,1978年至1983年,每人年均看电影47场;据宏村电影院统计,1985年全镇人均看电影32场。
  (四)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64年,为加强管理,协调全县电影放映单位之间的关系,成立县电影管理站。1968年8月,县电影管理站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会,1973年恢复原建置,与县电影院统一管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0年,撤销县电影管理站,成立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至1990年,该公司相继完成了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车库、日峰影剧院等基建项目,建筑面积达6750平方米。
  1985年以后,由于电视和录像的兴起,全县电影放映业务普遍下降,部分农村电影队停办,放映网点经过调整后,1990年全县电影放映单位由1984年的41个减少到16个。
  表7-8 黎川县1990年电影放映单位情况统计表二、经营效益电影放映单位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1954年至1963年,县属两个电影放映队分别立帐,每年的收入,除去工资和费用,结余部分上缴县财政。1964年,由县电影管理站对全县各级放映单位的计划执行和财务管理进行检查、监督。1980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建立后,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润上缴县财政,1988年开始,实行经理承包责任制。
  表7-8 黎川县1980-1990年电影经营情况统计表县电影队1954年建立以后,每年在农村放映280至300场,放映质量高,服务态度好,农民看电影如果没有现金,可交鸡蛋折款,由电影队送当地供销社统一收购,深受山区农民欢迎,连续6年被评为抚州地区电影系统先进单位。1960年夏,县电影队队长吴方富代表该队出席了江西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1970年,熊村公社电影队被授予“江西省先进电影放映队”光荣称号,《江西日报》、《光明日报》分别报道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在1987年全国首届农林科教电影汇映中,本县宏村、樟溪、熊村3家乡镇电影院均被评为先进集体。
  第四节图书馆事业一、机构设施 (一)县图书馆民国28年(1939年),黎川曾设立县图书馆,民国29年改为民众教育馆,馆内藏书不多,主要服务对象是政界和知识界人士。
  建国后,县人民教育馆内设有图书阅览室。1953年,县人民教育馆改为县文化馆以后开办图书外借业务,增设儿童阅览室,并在农村主要集镇设立图书流动站。县文化馆图书室面积150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1960年,文化馆新馆舍建成后,图书室总面积扩大到180平方米,1966年底藏书2万多册。“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室停止开放,书籍大部分失散,1972年重新整理开放时,藏书仅4千多册。
  1984年1月,黎川县图书馆正式成立,有工作人员7名,仍设在县文化馆内,占房面积仅230平方米,设备简陋,条件较差。1987年12月,位于日峰镇东方红大道的县图书馆大楼建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167平方米,阅览室面积120平方米、座位120个,每周对外开放时间49小时。县图书馆设有外借室、采编室、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资料室、报刊书库、古籍书库。1990年底,总藏书量2.46万册,其中:古籍图书0.16万册、社会科学图书1.68万册。还藏有报纸合订本2164册、期刊1.56万册。
  表7-9 黎川县图书馆藏书和图书流通情况统计表 (二)乡(镇)图书室 1953年,三区(熊村)和五区(宏村)首先建立图书室(设在文化站内)。1958年以后,随着公社文化站的建立,图书室相应发展,1966年底全县有农村图书室14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图书室被解散。1977年开始,逐步恢复,到1984年底止,全县18个乡、镇(场)都建立了图书室。1990年,乡(镇)图书室藏书总量约1.9万册。
  二、县图书馆工作 (一)外借和阅览县图书馆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外借室设立了图书预约登记簿、读者意见簿、图书流通统计簿,及时向读者介绍新书,推荐好书,尽可能满足读者需要。到1990年底止,发出借书证1350个,当年图书流通5.21万人次、6.41万册次。阅览室报纸全开架,期刊半开架;儿童阅览室书刊全开架。年接待读者3万人次以上,持有阅览证的读者,可将期刊借出阅读。
  (二)咨询服务县图书馆经常向农村介绍农业科技资料,提供部分农业科技书籍,支援乡镇图书室,仅1990年就下拨图书1500册。定期向县城各小学送书刊,组织学生集体阅读。近几年,县图书馆组织了读者座谈会、演讲比赛、学雷锋学赖宁征文比赛、革命故事演讲、琼瑶小说书评等读书活动6次,参加活动的读者1770人次。馆内设有图书咨询服务处,年平均接待读者40多人,提供资料100多份第五节图书发行建国前,黎川县城仅有几家私营纸张文具店兼营木版印刷图书,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的通俗读物;私营南昌书店在抗日战争后期经销过少量铅印图书。
  一、县新华书店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7月,成立新华书店江西分店黎川支店,店址设在现人民路115号附近,营业面积仅10多平方米,工作人员3名,年销售图书5千册左右。
  1955年以前,支店的人事、业务、财务由省统一管理,1956年,人事管理权下放到县,1958年财务下放到县,改称江西省黎川县新华书店,店址迁至现人民路163号,营业面积扩大到30平方米。1963年,县新华书店改由省店和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双重领导,业务以省店领导为主,财务由省店统一管理。1968年,县新华书店并入县文化单位革命委员会,但仍单独核算,财务管理又下放到县。1970年,店址迁至新丰桥头,营业面积扩大到210平方米,职工增加到8人。1972年,恢复县新华书店建制。1979年,财务管理收归省店,实行利润留成。1989年7月,县新华书店营业大楼在东方红大道建成,建筑面积1237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210平方米。1990年,有职工15人,销售图书137.6万册。
  二、发行网点 1955年,县新华书店在各区聘有图书发行员1名,不拿固定工资,按销售金额的一定比例计酬,后因赊欠过多而取消。
  1958年,在宏村、茶亭、龙安、德胜、熊村等公社所在地建立公社书店,并在其他几个较大集镇建立红领巾发行站,负责教科书的发行。公社书店因资金缺乏,管理不善,难以维持,于1962年撤销。
  1963年以后,在基层供销社建立图书销售点20个,负责农村图书发行工作(教科书除外)。
  1984年以来,全县先后有5家集体、个体书店开业。每年冬季,城乡各地还有不少临时性年画销售摊点。
  三、经营效益 (一)经济效益县新华书店系全民所有制文化企业,1976年以前,由于图书发行量较小,除少数年份略有盈利外,多数年份亏损。1978年以后,图书销售量大幅度增长,企业管理不断改善,利润逐年上升。1990年,销售额比1978年增长8.6倍,税利增长13.5倍。1981年至1990年的十年间,共实现利税49.9万元。自1988年起,书店实行“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承包基数为:销售金额47万元,利润3.6万元,劳动生产率2.94万元。1990年实际完成:销售金额99.9万元,利润9.1万元,劳动生产率6.45万元,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超过承包基数的112.6%、152.8%、119.4%,创历史最高水平。
  表7-10 黎川县新华书店部分年份经营情况表 (二)社会效益县新华书店建立后的40年间,发行了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包括全集、选集、汇编本、单行本)12万多册(套),发行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选集8千多册。近几年,配合普法教育,发行了各类法律知识读物1.3万册。1989年,发行了《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坚决平息反革命暴乱》和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文件等4千多册,基本上满足了读者对政治理论读物的需要。为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县新华书店开办了科技书籍对口征订和科技新书目收订业务,扩大了科技书籍的发行量,1981年到1990年,全县发行科技书籍16万多册。与此同时,做好中小学教科书的发行工作,1983年以来,年年达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要求。
  第六节档案工作一、机构建国前,本县未设置过档案机构。建国初期,县内重要文书档案分别由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档案室管理。 1959年3月,建立县档案馆,1960年11月撤销;1963年3月复设县档案馆。1968年冬,县级机构合并,档案工作人员下放,直到1973年才调回。1980年9月,成立县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4年6月,撤销档案局,保留档案馆;1986年2月,恢复档案局,仍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90年底,局、馆工作人员共5人。
  1953至1980年,县档案馆一直在县委机关院内办公。1980年10月,新建的县档案馆竣工投入使用(即现在的县委机关3号楼),库房面积490平方米。
  二、管理与利用明、清时期,县衙档案荡然无存。
  民国时期,仅存有28年至37年(1939年至1948年)间县政府部分文件。
  1959年,县档案馆建立后,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管中共黎川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各类重要档案资料,并对县属机关和各乡、镇的档案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到1990年底止,馆藏档案48个全宗,20481卷,其中档案15319卷,资料5162卷。这些档案资料,按时间划分,既有建国前的(包括苏区时期),也有建国后的;按门类划分,既有文书档案,也有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
  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以后,本县档案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同年底,全县18个乡、镇(场)都建立了档案室,并依法将1984年以前的档案全部移交给县档案馆。与此同时,县直属单位档案管理得到加强,村公所建档工作逐步展开。到1990年,有42个县属单位的档案室添置了130套档案专用铁柜,县审计局、税务局、财政局、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等机关的档案室,被评为省三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全县40%的村公所建立了档案。
  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变被动提供为主动服务。1988年以来,县档案馆依法向社会开放档案200卷,为解决5起山林、房产纠纷出具了证明,为一大批起义投诚人员的认定和下放人员落实回城政策提供了凭证,为编史修志和地方党史编写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表7 -11 黎川县档案馆1980-1990年档案利用情况表第七节文物胜迹一、文物管理 (一)机构黎川历史悠久,文物甚多,但文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1978年以前,由县文化馆一名干部兼管,1978年以后,才确定一名文物管理专职干部。1984年,文物管理工作划归县图书馆管辖;1986年,改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管辖。1990年,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黎川县文物博物管理所。
  (二)文物收集建国后至1976年的20多年中,文物收集工作基本没有开展,馆藏文物很少。1982年6月至8月,对全县文物进行了一次普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征集收购、群众捐献和打击文物走私,县文博所收集了一批文物,到1990年底止,馆藏文物共有319件,其中:石器33件、古铜器3件、古玉器34件、古画2件、革命文物7件、其他文物240件。
  (三)文物保护单位黎川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1.福山双林寺危全讽铁像 195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危全讽系唐末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现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被朝廷封为抚州刺史,死后追封为“南庭王”。福山双林寺僧人,为感危全讽生前对寺僧之资助,于寺侧建“危王寺”,并铸有一尊与人体等高的危全讽铁像。以后,寺庙和铁象几次毁而复建,1958年大炼钢铁时彻底被毁。
  2.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湖坊乡) 1987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原为龚姓厅堂,正厅有1厅4房,两侧各有厢房,后有庭院围墙。1933年5月,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此成立,顾作霖、邵式平、毛泽民等曾在此办公、居住。建国后,经多次修缮,保存完好,室内桌椅陈设,保持当时原样。该旧址现为湖坊乡革命历史展览馆。
  1985年8月12日,黎川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计6处。
  表7-12 黎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二、古迹 (一)古遗址 1.松塘遗址位于栗塘乡松塘村境内一座石壁山南面的坡地上,县文物普查工作队从在此处采集到的60余件石器、陶片推断,系西周、春秋时期遗址,距今约三千年。
  2.花园坑遗址位于日峰镇蛔上村花园坑西面一座石山南麓的山坡上,县文物普查队在此处采集到石器6件、陶片4件、古钱币7枚,石器磨制精度比松塘遗址上采集到的稍高,推断系春秋至战国时代遗址。
  (二)古窑址湖坊乡妙法村境内有一小村,现名碗窑,村庄两侧的山梁上到处可见残碎的陶瓷片,东侧有馒头状土堆数处,当地群众称之为古窑。经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初步挖掘,仅出土3只完整陶钵,4只瓷碗尚能复原,与江西各地古窑中出土的陶瓷器对照,从胎质和复烧组合窑具分析,此处应为元末明初时期的古窑址。
  (三)古墓葬黎川境内之古墓葬,除明代涂朝敬墓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 1.唐代古墓5座址在裘坊乡荆头村东200米处之小山上,墓主无考。
  2.傅氏墓葬群址在湖坊乡营心村东严嵊云峰。傅氏乃北宋一望族,英宗至徽宗数十年间,中进士者11人。该墓葬群部分有墓碑可考。
  3.邓润甫墓址在荷源乡炉油村普光寺后,墓主系宋皇祐元年(104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4.王无咎墓址在荷源乡炉油村墩上对面山上,墓主系宋嘉祜年间进士,与王安石、欧阳修等交谊甚厚,著有《直讲集》等书。
  5.张介墓址在湖坊乡沙洲坪,墓主系宋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
  6.涂国鼎墓址在荷源乡王沙渡村西北山谷。墓主系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南明曾任吏部尚书。
  7.邓义墓址在日峰镇蛔上村后山湾。墓主系明永乐九年(1411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8.邓元锡墓址在日峰镇蛔上村,墓主系明代知名理学家、文学家。
  9.涂贤德、涂徵祖孙毗连墓址在日峰镇株林坡西北方向200米处。涂贤德,明洪武年间名儒隐士;涂徵,涂贤德之孙,官至徽州知府、南京刑部郎中。
  10.王禄墓址在湖坊乡妙法寺后半山,墓主于明正德八年(1513)举乡试,授平和县令,后因触怒太子被罢官。其子王材,官至国子监祭酒,禄死后,王材假旨御葬于此。
  11.妙法寺僧冢址在湖坊乡妙法寺东200米处,为一片墓葬群,建于明代,主体是一大型石砌墓,室内有积骨及破碎瓦罐。
  12.何垕墓址在荷源乡炉油村墩上西面300米处,墓主系明宏治年间进士,曾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后因触怒太监刘瑾,改任程蕃知府。
  13.邓澄墓址在荷源乡炉油村飞风亭,墓主系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任湖广佥事,著作甚多。
  14.杨霭堂墓址在县城北门外,墓主系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
  15.杨以湲墓址在社苹乡宏源村西北,墓主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历官御史、兵备道。
  16.危逸庵墓址在日峰镇花园坑西北,民国15年(1926年)立之墓碑称危为“清工部郎中”,但清志未见记载。
  (四)古建筑黎川境内现存之古建筑,除新丰桥、横港桥、周湖大夫第、资福塔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比较重要的还有: 1.会仙峰寺址在樟溪乡会仙峰顶,该寺建于宋代,巨石垒砌,铁瓦盖顶。
  2.妙法寺址在湖坊乡妙法村,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后毁于火灾,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寺宇由大殿、方丈楼、僧房等部分组成,大殿面积约800平方米,僧房百余间。
  3.县城城墙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为土城墙;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重建,条石为基,上以砖砌。有城门5座:东为迎福门,南为昌文门,西为通济门,北为朝宗门,小西门叫安济门,均有城门楼,城墙上有箭垛女墙1980个。现除西南段改为防洪堤外,其他均已倒塌。
  4.黄土隘城门址在坊坪乡黄土岭,建于明朝,城门为坚石所砌,宽5米,深3米,高3米。旧时,此处是黎川通往福建邵武的关隘要口,城门四周,重峦迭嶂,异常险峻。
  5.七佛桥址在社苹乡福山源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65年左右),为单孔石拱桥,长5米,宽3米,现除桥面石块略有风化外,其余完好无损。
  6.钟贤桥址在中田乡中田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原为7孔石拱桥,桥上有砖亭,两边有护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倒塌,现在此处建起了一座石砌5孔公路卷桥。
  8.忠孝桥址在栗塘乡松塘村,始建于明代,为单孔石卷桥,桥上有亭,后倒塌,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桥东有因抗清殉难的南明礼部主事黄端伯之墓,故名忠孝桥。
  9.寿母亭址在西城乡梅源村,亭呈六方形,砖石所砌,挑檐盖瓦,稳重大方,为清代建造的旌表性牌坊亭。
  10.洪济寺石塔坊坪乡甘竹村西北,有一瓦砾荒址,即洪济寺遗址,寺后有石塔,高3米,外径3米,呈六角形,内为园形,有门可入,塔上有葫芦顶,塔体半埋地下,该塔建造年代待考。
  三、革命旧址本县境内之革命旧址,除闽赣省领导机关驻湖坊和县城旧址已列入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4处,即洵口战斗旧址、资福桥战斗旧址、团村战斗旧址、德胜关闽赣省委驻地旧址。
  四、风景名胜日峰山又名望天峰、天峰、文笔峰,位于县城西北黎滩河西岸,海拔254.7米,由山麓至峰顶仅百余米。峰顶有平地如带,宽约数丈,宋代建天峰寺于其上,明代理学家邓元锡曾在寺中读书。顶峰东侧,建有一亭,名“向日亭”,亭额横匾刻有“日出初阳”四字,为明万历年间所建。亭旁不远处,有一古井,始凿于宋绍兴年间,井旁竖一石碑,上刻篆书“日蚰海门”,传说古时常有金龙盘于井底,这井便是海门。上有日峰,下有海门,故得“日岫海门”之美称。如今,寺、亭俱毁,古井尚存,但已枯竭。1986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建设日峰山风景点,翌年,拨款重修南麓的石级登山小道,并在峰顶和道旁建造了3座风格各异的钢混结构仿古式凉亭,供游人小憩。凭栏远眺,古城新貌及十数里景物,尽收眼底;入夜,建于峰顶的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发射天线上之红灯,与繁星交相辉映,又是一番景象。
  风月亭址在县城南面3公里许的潭溪乡芦陂村赤溪,原系北宋著名理学家李觏自建的读书讲学之所。李觏学识渊博,慕名前来求学者众多,故“风月亭”在当时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书院式园林建筑,周围茂林修竹,桃园兰圃,鸟语花香。然时光流逝,风月亭早已面目全非,现仅存一座长6米、宽5米、高5-6米的砖亭,亭两端门额上均嵌有“赤溪风月亭”刻石大字,亭内所存石碑,字迹依稀可辨,据碑记内容推断,此亭为清道光年间重建,因年久失修,今已破旧。
  福山位于县城正南20公里处的社苹乡竹山村境内,方圆数十里,其状如一倒扣之船,故名覆船山,宋真宗祥符年间改称福山,主峰箫曲峰,海拔1045米。福山景观奇秀,尤以“九叠谷”为最,此间四山交峙,怪石嶙峋,涧水环流,松竹掩映,历代文人纪游诗文甚多,誉之可与庐山九叠媲美。九叠谷正北有双林寺,寺侧建武夷堂,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讲学于此。明末抗清名臣黄端伯也曾聚徒教授于箫曲,并建有箫曲山亭。清代,双林寺增设精舍6幢,巍峨辉煌,为全县寺庙之冠。惜沧桑多变,又屡遭火患,加之滥伐森林,福山胜迹时久颓湮,自然景观渐次失色。
  周湖温泉华山垦殖场周湖村有一名为“暖水”的小村庄,村庄南侧小溪旁,有泉自地底冒出,水温约摄氏30余度,冬夏相差无几,并含硫质,村人以石砌池于其上,面积约10平方米。春夏季节,溪水暴涨,常淹小池,水退后,复清见底,每届冬令,水气弥漫,历修县志,均有记载。但此处离县城35公里,交通不便,尚未开发利用。
  会仙峰位于宏村镇境内,距县城约35公里,海拔1355米,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曾游此山。登会仙之颠,鸟瞰群峰,云雾绕足,如入蓬莱。峰顶有一石岩,名“老虎嘴”,会仙峰寺就建在这悬岩绝壁之上。登会仙峰有三径:一由社苹沿北坡登,一由茅店沿东坡登,一由岩泉沿南坡登。现有公路经岩泉直达山下,沿石阶而上,千余级便到山顶,举目远眺,闽赣两省毗连的建宁、泰宁、南丰、黎川四县依稀可见。
  革命烈士公园纪念塔位于县城东方红大道,1955年动工,翌年建成。大门题额“烈士公园”和两侧门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均系仿毛泽东手迹。进门为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通道,平整的冬青和高大的塔柏夹峙两旁,沿通道前进百余步,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后左侧竖有烈士纪念碑,铭刻着本县苏区革命斗争简史;右侧为池塘、亭榭。园内四时花开,景色宜人。林间、亭中有石凳石几,供游人憩息、棋戏。
  纪念塔为混凝土结构,通高12米,分底座和塔身两部分。底座为正八面形,有10级台阶可登。塔身为方柱形,朝南正面镌有黎川县人民委员会题字“革命烈士纪念塔”;东、西、北三面分别有省、地、县三级党委和政府的题词。每逢清明,县属机关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均来此敬献花圈,缅怀先烈丰功伟绩。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