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川县的扫盲及初等业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29
颗粒名称: 一、黎川县的扫盲及初等业余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3
页码: 495
摘要: 民国23年,本县办有“中山民众学校”5所,计17个班,共有学生652名,专任教师8人,另聘若干兼职教师任课。属于成人和社会儿童文化补习学校性质。开设有国语(即语文)、算术、体育、劳作、自卫、公民(成人班)等课程。民国24年,民众学校增至12所,分成15个学级。此期间,在县城另办有补习学校1所,有学生60名,教职员3名。民国27年,县城各机关设立“中山民众学校”2所,各开设1个班,进行机关扫盲教育。民国28年4月,在县城薛氏家庙设立“难童学校”1所,招收本县难民收容所儿童入学。翌年,该校增设至3个班。开办初仅有学员80名,翌年开办4个小学班,共有学员136人。
关键词: 黎川县 业余教育

内容

民国23年,本县办有“中山民众学校”5所,计17个班(其中儿童8个班,成人5个班,妇女4个班),共有学生652名,专任教师8人,另聘若干兼职教师任课。属于成人和社会儿童文化补习学校性质。开设有国语(即语文)、算术、体育、劳作、自卫、公民(成人班)等课程。民国24年,民众学校增至12所(中山民校2所,保学附设民校10所),分成15个学级。此期间,在县城另办有补习学校1所,有学生60名,教职员3名。
  民国27年,县城各机关设立“中山民众学校”2所,各开设1个班,进行机关扫盲教育。
  民国28年4月,在县城薛氏家庙设立“难童学校”1所,招收本县难民收容所儿童入学。
  1950年冬季,本着“政府领导,工会、青年团、妇联配合,中、小学教师协助”精神,在县城办起1所职工业余夜校,吸收学员30名,均为本县行政机关和企业单位的文盲或半文盲干部,学习3个月,结业时能识1000字左右。翌年,该校增设至3个班。
  1952年,土改完成后的农村普遍开展“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扫盲运动。该年12月,“黎川县扫盲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配备了10名专职扫盲干部,开办学习班,培养了近百名脱产专职扫盲教师,在全县各乡突击开展扫盲工作。
  1953年4月,贯彻全省扫盲工作会议精神,针对1952年推行速成识字法时某些急躁冒进的偏向,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扫盲整顿工作,把原来由政府包下来的作法改为各乡、村农民自办,动员原先抽调的百余名专职扫盲教师回乡参加生产,同时由政府培训义务教师,实行群众自教自学办法,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形式和方法,收缩了全县扫盲规模。
  1954年下半年,试办了一期乡级主要干部文化学习班,抽调了部分乡的乡长、党支部书记和妇女主任共64人参加学习。要求学员在3个月内能认识1500字左右,能写简单的便条和能阅读通俗读物。随后,又举办了全县扫盲义务教师训练班,训练了义务教师271人。这一年,还创办了“黎川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校址设在人民路北端与花市街北端之间(今供电所址),配备专职教师1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和机关干部中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兼职任课。开办初仅有学员80名,翌年开办4个小学班,共有学员136人。
  1955年冬,继抚州地区扫盲工作扩大会议之后,中共黎川县委、黎川县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今冬农民业余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做到“乡乡有夜校,社社有冬学”,并在县城隆重召开“向文化进军”誓师大会,全县各区主管文教的干部、扫盲义务教师和小学教师代表等2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后,各区、乡相继成立了扫盲委员会,加强了对扫盲工作的领导。为了解决扫盲教材,提高教学效果,还专门组织力量结合本县实际编写了一部《农民杂字》,将本县地名、社名、生产和生活工具名、常用语以及政治常用术语等,编成韵文,使之易读易记。在教学形式上,除采用班级课堂教学外,还开展了小组教学、送字上门、田头教学,包教保学等多种形式,取得了一定效果。据统计,1955年冬至1956年春,全县参加扫盲学习的青壮年农民达19888人,为1954年冬学人数的9倍多;参加扫盲的义务教师,包括各地参与扫盲教学的各地小学教师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共达1040人,为上年教师的10倍。
  1957年下学期,全县参加业余学习的人数计农民26350人,职工327人,干部291人。
  1958年,由于冒进、浮夸思潮的影响,在扫盲工作中提出了不切实际的“万人教、全民学”的口号,并于当年年底宣布“全县青壮年的百分之八十二脱离了文盲状态”。
  1965年推行的半耕半读教育制度,不仅使农村耕读小学、耕读中学得到迅速发展,还促进了农村扫盲和业余教育的开展。至1965年底,全县已办起各种形式的夜校323个班(组),学员7416人,其中能常年坚持学习的有148个班(组),学员计399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全部停顿。
  1978年以后,中断了十余年的扫盲教育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全县各公社、大队纷纷恢复了夜校,据1980年考核,仅栗塘、潭溪、樟村3个公社就有592人经学习后脱盲。1982年开始,在全县农民文化状况全面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民文化户口簿表册资料档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群众性农民夜校“突击识字”和“堵”、“扫”并举等多种形式的扫盲活动。1982年,全县组织了4547位农民参加扫盲学习;在全县农民夜校中,能坚持常年学习的有10所;这一年脱盲学员878人。
  1985年后,本县农民教育在巩固扫盲成果的基础上,朝着以文化教育为基础,重在实用性职业技术培训的方向发展,坚持巩固提高,以培养和造就农村各类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1987年,全县有农民初等学校24所,在校学生966名,其中技术班177人,小学班504人,扫盲班285人,共有教职工162名。这一年农民初等学校招生522名,毕业生515名。
  1988年,全县成人初等学校(即农民初等学校)15所,在校学生636人,其中技术班125人,小学班382人,扫盲班129人;当年毕业生418人,招收新生323人。这一年,省教委授予黎川县“扫盲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成人初等学校减至11所,在校学生352人,其中技术班35人,小学班154人,扫盲班15人。当年毕业生204人,招生211人。
  1990年,成人初等学校增至25所,在校学生474名,其中小学班149人,扫盲班325人;当年毕业学生264人(小学班153人,扫盲班111人),招收新生369人(小学班91人,扫盲班278人)。
  但是,成人初等教育与全县人口增长及脱盲者复盲的形势不相适应,1990年,全县文盲、半文盲(15周岁及15周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尚有38445人,占总人口的18.2%。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