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3
页码: 493
摘要: 该校为中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宗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该校附设有简师部和初中部,简师部于迁至黎川后不久即撤消,初中部先设于宏村,后因校舍不足改迁西城乡。同年7月16日,“江西省第七区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迁来本县钟贤乡,借鲁氏家庙为校舍。该校迁入本县当年8月17日和9月1日,经考试共录取新生30名。随行几届简师班,亦因解放后学校停办简师部而未予毕业。近数年,又被省教委批准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关键词: 黎川县 职业教育

内容

一、师范民国28年,“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由南城迁入本县宏村乡。、该校为中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宗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该校附设有简师部和初中部,简师部于迁至黎川后不久即撤消,初中部先设于宏村,后因校舍不足改迁西城乡。
  同年7月16日,“江西省第七区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迁来本县钟贤乡,借鲁氏家庙为校舍。该校为公办初等师范学校,原设于第七区行署所在地南城,迁入本县后不久改名为“临川初级师范”(又简称“临川简师”),主要用短训方法培训小学教师,学制一年。招收对象为:初中或同等程度之职业学校毕业生;初中肄业曾服务小学二年以上者;高级小学毕业或有同等程度,曾服务于小学三年以上者。该校迁入本县当年8月17日和9月1日,经考试共录取新生30名。
  民国33年,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招收秋季始业的简师班1个,学生56名。该简师班属于初级师范,招收小学高年级毕业生,学制4年,毕业后取得任教初级小学的资格。
  民国35年春,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和临川初级师范均迁回南城。从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每年秋季招收一个简师班。民国37年度第二学期,黎川初中简师部设有3个班(1-3年级各1个班),共有在籍学生75名(均为男性)。但简师班开办几年来,仅首届得以正式毕业,且该班毕业时仅8人,其余学生因各种原因中途辍学。随行几届简师班,亦因解放后学校停办简师部而未予毕业。
  1959年,黎川县文教局委托黎川中学招收小学师资训练班1个,原定一年毕业,但半年后即因故解散。
  1960年下半年,又委托黎川中学开办初级师范班1个,招收小学毕业生。1962年底,该班学生提前毕业,国家不包分配。
  1985年9月,在县城小北门路侧开办黎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学制两年,培训对象为未曾接受正规师范教育的在职小学教师。开办当年招收1个班,1987年设有3个班,在校学员85人。1989年,该校招生120人,在校学生174人,教职工15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1990年,县教师进修学校结业学员54人,当年招收新学员157人,在校学员增加到333人,全校教职员工共15人,其中专任教师11人。
  二、职业技术学校民国33年,在城郊栗塘坪山创立“黎川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据民国33年度第二学期统计,当时全校仅有教职员工7人,其中校长1人,教师5人,职员1人。民国38年前即已停办。
  1958年夏,全县城乡突击性地办起了10多所农业中学,由各公社党委书记兼任校长,当地“上山下乡”的国家干部和农业劳动模范兼任政治课和农业生产知识课教师,学生实行半耕半读。这些学校办办停停,到1964年止,只有其中3所一直坚持开办。1965年,经过整顿发展,又增办至15所,分设于东山(2所)、宏村、樟村、栗塘、湖坊、熊村、洵口、龙安、中田、河溪、厚村、西城、社苹、城关镇等14个公社,当年共有学生341人。农业中学招收本公社小学毕业或初中肄业青少年入学,毕业后仍回家庭所在生产队务农,称为“队来队去”。“文化大革命”中,各农业中学陆续停办,学生解散回家。
  1968年8月,省属德胜关垦殖场、地区属大源垦殖场(设本县樟村)分别办起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德胜关分校和大源分校,县属华山垦殖场办起一所“华山劳动技术学校”。三所学校共招收学生1006名(其中德胜共大518名,大源共大370名,华山技校118名)。入学学生主要条件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学历不限,半文盲也可入学。大致上按初中毕业、小学毕业、半文盲三种文化程度编班。这类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性质上属于农林职业学校。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大源共大和华山技校均先后停办。
  1969年,德胜共大改名为黎川共大。1973年以后,共大学生改为“社来社去”,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也可报考大专院校和农林中等技术学校。
  1974年,县医院受抚州卫校委托开办护士培训班,学员经当时县革委政治部介绍入学,由县医院组织医护人员任课。学制二年。1978年10月,成立“抚州卫校黎川分校”,学校行政事务和教职员工由县卫生局管理,招生、分配、教学业务则由抚州地区卫生局及抚州卫校统筹安排。
  1984年秋,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开始招收2个职业高中班,学制为3年。
  1985年秋,为适应本县陶瓷业发展需要,创办了一所“黎川县陶瓷职业中学”。校址设县城东郊东门排村落后的凤形山上。开办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2个班,高中一年级新生1个班。该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初级陶瓷技工以及财务会计人员,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开办头两年课程与普通中学的初中、高中完全相同,1987年开始设置陶瓷工艺和窑炉两门专业课,并开设美术课程。1987年,该校共有初中班6个,高中班(即职业班)4个,学生共556名,教职员工42名。1990年,该校高中部应届毕业生55人,当年招生100名,在校高中班学生311人(初中班学生数计入普通中学项内)。高中任课教师27人,其中专任教师20名。历届毕业生绝大部分由劳动部门分配到本县陶瓷企业就业。近几年,该校又根据社会需要开办了家电班,向学生传授家用电器维修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经过上级多次考察,该校被列为全省示范性职业教育学校。
  另外,社苹初级中学也附设了1个陶瓷职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毕业学生由社苹乡安排到乡办陶瓷厂就业。
  1990年,全县职业性中等学校(包括黎川共大、县陶瓷职业中学高中部和社苹中学职业高中班)共3所,当年毕业学生198人,招生315人,在校学生共699名,教职工110名,其中专任教师48名。
  附:黎川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黎川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黎川共大)原校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德胜关分校”,创办于1958年夏,校址设德胜关(今省属德胜关综合垦殖场境内)。当时为省办中等专业学校,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为办学方针。“文化大革命”前,面向全省乃至邻省招生,先后开设有农学、林学、兽牧、医药等专业班。学生毕业后一度由国家分配,后又改为“社来社去”。1969年划归黎川县管辖。近数年,黎川共大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努力适应形势需要,探索职业教育新路。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长短结合,在办好农村职业高中同时,还举办各种短训班。1983-1985年,先后与农、林、水系统联办农技、林技、兽技等四个专业班,近百名学员都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不少学员还提拔到领导岗位。现在学校校园面积为73亩,建筑总面积9476.5平方米;另有山场3448亩、农田240亩。1987年在校学生344名,教职工82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学校辖有农业生产队1个,养猪场1个,果园1个,校加工厂2个,置备载重汽车2辆,固定资产达60万元。该校曾于1960年被省委、省人委授予“江西省文教系统百面红旗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5年因研究成功真空烧结炉,填补了华东地区该项技术空白,获机械工业部华东交流技术情报网1975-1985行业先进单位称号。近数年,又被省教委批准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