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黎川县建国后的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24
颗粒名称: (二)黎川县建国后的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8
页码: 486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民教科接管了黎川县立初级中学,废除了学校的训导制度,取消“公民”课,逐步推行教导合一的制度。但招生仍按旧制分春、秋两季招收。1951年,开始用新编教材授课。暑假期间,中学教师赴省(南昌)集中学习,以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这年,在校学生为259人,教职员工21人,毕业生19人,招收新生148人。农业合作化高潮对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黎川初级中学1955年有3个毕业班,当年下学期只招收1个班新生,全校由5个班减少到3个班。此外,全县各公社还办起了23所民办中学和农业中学。民国27年7月,以杨景洛(迪夫)、涂宗鼐(骏夫)等7人为委员的“黎川县立初级中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学校筹办事宜。
关键词: 黎川县 中学教育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民教科接管了黎川县立初级中学,废除了学校的训导制度,取消“公民”课,逐步推行教导合一的制度。但招生仍按旧制分春、秋两季招收。1951年,开始用新编教材授课。
  1952年,黎川初级中学取消了春季招生制度。暑假期间,中学教师赴省(南昌)集中学习,以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这年,在校学生为259人,教职员工21人,毕业生19人,招收新生148人。
  农业合作化高潮对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黎川初级中学1955年有3个毕业班,当年下学期只招收1个班新生,全校由5个班减少到3个班。1956年,上半年只有1个班毕业,下半年却招收了5个班新生,全校又由3个班增加到7个班,在校学生为363人,比1955年下学期增长145%。
  1957年下半年,在东山乡(现为德胜关垦殖场所属东山分场)创办了本县第二所初级中学——“黎川县东山中学”,设于东山中心小学校舍内,当年仅招收新生1个班。
  1958年下半年,在宏村、茶亭(当时均为公社管委会所在地)两地各办1所初级中学;同时,黎川初级中学开始设置1个高中班,招收新生39名。至此,全县共有正规的公办中学4所,在校学生622人(其中初中部583人,高中部39人),教职员工30人,该年初中毕业生仅32名,而初中招生人数则为334名。这一年,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办垦殖场以前为德胜乡中心小学)招收初中班1个。此外,全县各公社还办起了23所民办中学和农业中学。
  1959年,黎川初级中学改名为“江西省黎川中学”。
  1960年,在县城第三完全小学校舍内开设城关镇初级中学,招收新生2个班(约100人)。这一年,全县公办中学在籍学生已达1057人(其中初中生917人,高中生140人),教职员工75人;这一年公办中学应届毕业生169人(初中140人,高中29人),招收新生551人(初中501人,高中50人)。1962年,城关镇初级中学并入黎川中学。1964年,东山中学并入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各公社中心小学和部分大队完全小学纷纷设置初中班(称为“戴帽子”——小学“戴”中学“帽子”)。1968年,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包括完全小学和完全中学两个阶段的学校。1968年下学期,城关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合并,改名为“城关镇五七学校”(实际上是初级中学),校址设原第一小学(原两所小学全部小学班下放由街道办,校址设原第三小学和街道办事处),当年,有初中班8个,有教师20名,学生418名;同时,城关镇第二小学改名为“城关镇东方红学校”,城关镇第四小学改名为“城关镇井冈山学校”,均为七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中学二年,仍相当于小学附设初中班)。1970年下半年,东方红学校初中班并入井冈山学校。1971年下半年,井冈山学校的初中班撤销并入城关镇五七学校,镇五七学校改名为五七中学,这一年,该校开设高中班3个,招收学生159名。1973年8月,城关镇五七中学停办,高、初中部学生并入黎川中学就读。至此,原城关镇四所完全小学全部恢复“文革”前名称。
  1976年,宏村、茶亭、熊村、龙安、潭溪、社苹、西城等公社的初级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未办高中的公社中学初中毕业生升入附近办有高中班的学校就读。这一年,全县在籍中学生共6290名,其中高中生1147名,初中生5143名。
  1977年,在县城东南郊山丘上(南山亭侧)创建一所完全中学,即为黎川第二中学,原黎川中学改称黎川第一中学。
  1977年以后,根据师资条件和其他教学条件,对全县农村中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将农村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陆续并入所在公社的中学。随后,部分公社中学的高中班撤并。至1982年,经过进一步调整,全县各公社中学和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所办的高中班均相继撤销,全县只保留2所完全中学(即黎川第一中学和黎川第二中学)。此外,作为职业中学的黎川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招收职业高中班的同时,增招普通高中班,由全县中等学校统一招考中录取。
  1987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2所,其中县城2所(完全中学),农村20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9084人,其中县城中学3401人,农村中学5683人;教职员工566人,其中专任教师487人。该年全县普通中学招收新生共3504名,其中高中生418名,初中生3086名;应届毕业生2171名,其中高中毕业生350名,初中毕业生1821名。1987年,报名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学生(含应届、历届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764名,录取进高等学校的97人,其中被录取进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有26人。
  1990年,全县普通中学共20所,其中县城2所(含重点中学1所),农村18所.在普通中学总数中,完全中学(办有高中部的)3所,初级中学17所。该年全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共9378人(县镇3406人,农村5972人),其中高中生1304人,初中生8074人(县镇2158人,农村5916人);共有教职工614人(县镇261人,农村353人),其中专任教师541人(县镇231人,农村310人);本年毕业生共2438人(县镇1024人,农村1414人),其中,高中毕业生383人,初中毕业生2055人(县镇841人,农村1214人);本年招收入学新生3455人(县镇1144人,农村2311人),其中高中部450人(县镇420人,农村30人),初中部3045人(县镇724人,农村2321人)。
  表7-5 黎川县部分年份普通中学基本情况统计表注:1939年学校数为外地迁来中学数;1941年数不含外地中学;1948年学生数不含中学附设的简师班学生;1958年教职员数不含农村中学数,学生数不含德胜子弟学校数。1982年后教员数不含共大高中班教员;1983、1984年教员数仅为专任教师数。
  历年来,在全县高中毕业生参加升学统考中,以1986年成绩较为突出。该年经过预选正式参加高考的299名高中毕业生中,有177人被录取,录取率占59.2%,高于当年省、地区平均水平。1985年,本县文科考生傅群(女)考分居全地区第一名;1986年,理科考生晏飚以614分的获全区第二名。
  近数年,本县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也有新的突破。1987年,全县有7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参加了全国初中生数学联赛,社苹中学学生江健平荣获三等奖。
  在全县中学中,洵口中学在狠抓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洵口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师资文化结构并不高,中师毕业生占全校教师90%,但由于该校优化教学环境,从严治校,强化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校风、学风、教风等“三风”建设,促成师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实行岗位责任制,推行目标管理制中,向管理要质量,连续多年取得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学生统考平均成绩连续几年蝉联全县初级中学之冠。
  表7-6 黎川县1977-1990年参加高校、中专招考录取情况表注:所含录取中专人数,为高中毕业参加大专统考取入大中专人数,不含初中毕业参加中考取入小中专人数。
  附一:黎川第一中学黎川第一中学为本县重点中学,也是江西省和抚州地区的重点中学之一。该校前身为“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是民国期间黎川唯一的县办普通中等学校。
  民国27年7月,以杨景洛(迪夫)、涂宗鼐(骏夫)等7人为委员的“黎川县立初级中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学校筹办事宜。黎川县中办学经费,因两次呈报省政府均未获核准,加之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筹办工作困难重重。直至民国30年8月,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在因陋就简条件下,正式开学。创办初,由筹备委员、前清廪生、江西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涂宗鼐先生担任校长。当时,以县城公共体育场东北侧的一幢旧式民房“郭家祠堂”(即今县消防队驻地)为校址,设2个教学班,招收新生98名。同年12月,该校经呈报江西省教育厅正式核准立案。
  民国31年,原驻县城文庙(孔子庙)的国民党“陆军第四十四后方医院”和“黎川县卫生院”先后迁出文庙房舍。经过简易整修,将该处正式作为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校址。由于文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教育经费又十分紧缺,无力进行较大维修,只得向社会热心教育人士募捐求助,以所得款项,将大成殿两侧厢房改建成正规教室4间。该年8月,又招收新生1个班。
  为了激励学生成材,黎川县中制订了校训和创作了校歌。以“真善美”为校训;校歌歌词为“这是我们的学宫,这是我们的学宫。前横中川水,后耸文笔峰。宋李明邓清陈鲁,道德文章一代宗;还有肖危与涂黄,都是民族英雄。我们学于斯,要发奋图功。迈前哲,驾欧美,为邑之光国之荣!”并规定每逢学校集会,全体师生须列队肃立唱校歌。
  黎川县中在民国期间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制。自民国32年始,每年2月份招收春季始业班1个,8月份招收秋季始业班1个。从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每年秋季还招收简师班1个。民国37年下半年,全校初中部共有6个教学班(即1-3年级春季班、秋季班各1个),学生196人;简师部3个班(1-3年级各1个班),在籍学生75人。全校教职员工共30人。从建校至1949年上学期,黎川县立初级中学初中部共输送出10届毕业生,毕业人数总计205人;附设简师部仅1届毕业生(已招进的其余两届因解放后停办而未获毕业),而首届毕业班又因部分学生结业前即自动休学、退学,故毕业时该班仅剩下8人。
  1949年秋,县人民政府民教科正式接管学校。该校原任校长饶桂举继续留任校长(以后调往外地任职)。从1952年开始,根据国家统一规定,该校实行每年秋季一次性招生制度,每次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1个班。1956年下半年,招收新生5个班。该年,全校共设置3个年级、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共363名。
  1958年秋,黎川初级中学开始办高中部,首届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39名。
  从人民政权接管该校时起,至1958年上半年的9年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520余人。
  1959年,该校改名为“江西省黎川中学”。同年,受县文教局委托开办一个小学师资训练班,原定学制一年,但半年后因故停办。
  1977年,在县城另设一所中学(即黎川第二中学)后,黎川中学改名为“江西省黎川第一中学”。
  至1987年止,该校原有校舍除“大成殿”外,其余旧建筑均已拆除改建和扩建。现有二层式办公大楼、教学大楼共4幢,四层式教学大楼1幢,平房式教室5间,四层式实验大楼1幢,四层式学生寝室大楼1幢,教工宿舍共53套,可容纳数百人用膳的学生膳厅和教师小膳厅各1幢。校园占地总面积为43.4亩,建筑面积5577平方米。
  1990年全校办有高中部18个班,初中部12个班,在校学生总数为1593人,全校教职员工128名,其中专任教师114名。至1990年,该校共培养高中毕业生28届,约2300人。自“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以来,共为省内外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新生887名,其中120余名被录取进重点大学。据现已掌握的情况统计,从该校毕业的学生中,仅在外地工作已获高级职称人员即有40余名。
  附二:黎川第二中学黎川第二中学创办于1977年9月。校址设县城南山亭侧山丘上。开办时校园占地面积45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9平方米(其中教学楼895平方米,教师宿舍218平方米,其他生活用房96平方米)。当年招收高、初中共14个班,其中初中12个班,学生591人,高中2个班,学生88人。
  从1978年起逐渐扩建校舍,现有校舍建筑面积7133.14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425平方米,教师和学生住宿用房3300.14平方米,其他生活用房408平方米。1990年全校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14人。在133名教职员工中,有专任教师117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18。
  该校创办十余年来,输送毕业生千余人,其中300余名毕业生升入大、中专学校。该校学生在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1983年高中学生刘海峰荣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1984年高中学生丁峰荣获江西省中学生政治小论文优秀奖。1989年,学生骆新芬荣获全省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第三名。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