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川县民国时期的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23
颗粒名称: (一)黎川县民国时期的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2
页码: 486
摘要: 本县中学教育开办时间较晚。民国27年以前,县内高级小学毕业生如需升入中学求学,须赴南城县参加中学升学考试,录取后,分赴南城或其他县、市中学就读。民国27年9月,私立江西中学派人到黎川筹办“江西中学黎川分校”,校址设县城磨市街上邓氏家庙,始设初中部,于当年9月中旬在本县招收第一批新生,举行升学考试。民国30年,该校又在县城梧园设高中部。民国28年4月上旬,江西省私立章贡中学由临川县迁入本县,校址设县城小北门,借杨氏家庙为校舍。民国30年8月,经过两年时间筹备的“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创办。同年12月,该校经省教育厅核准立案。据民国36年统计,全县当时88718人中,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仅1527人。
关键词: 黎川县 民国 中学教育

内容

本县中学教育开办时间较晚。民国27年以前,县内高级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如需升入中学求学,须赴南城县参加中学升学考试,录取后,分赴南城或其他县、市中学就读。
  民国27年9月,私立江西中学派人到黎川筹办“江西中学黎川分校”,校址设县城磨市街上邓氏家庙,始设初中部,于当年9月中旬在本县招收第一批新生,举行升学考试。民国30年,该校又在县城梧园设高中部。
  民国28年4月上旬,江西省私立章贡中学由临川县迁入本县,校址设县城小北门,借杨氏家庙为校舍。该校系完全中学。
  同年4月,江西省立临川中学迁入本县,校址设于县城西郊下桥楼下街,借江氏家庙和欧阳氏家庙为校本部,搭建几座竹架茅棚分设高中部和初中部。
  同年8月,县城私立邓氏真儒小学经呈请省教育厅批准,拟办私立邓氏真儒初级中学,确定招收新生100名(拟设2个教学班),后因外地迁来的几所中学名气较大,学生争着报考这些学校,加上真儒中学收费定得较高,所以招生不足,未能开办。
  临川中学和章贡中学虽然原有外地学生随迁而来,以后也有外地学生来黎报考,但仍招收了大量本县学生,江西中学黎川分校则更是以本县学生为主,这就为本县青年接受中学教育提供了方便,大大促进了本县中学教育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民国35年春),省立临川中学和私立章贡中学迁回原地,江西中学黎川分校也随即停办(撤回总校)。
  民国30年8月,经过两年时间筹备的“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创办。这是本县历史上第一所自己创办的中学。该校第一任校长为清廪生、江西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涂宗鼐先生(时年已60岁)。同年12月,该校经省教育厅核准立案。开办当年,校址暂设于县城公共体育场东北侧的一幢旧式民房里,招收新生98名,分2个教学班。
  民国31年,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迁至县城文庙(孔子庙)。除将文庙旧房舍稍事修整分别充作礼堂(大成殿)、学生宿舍(崇圣祠)、教师办公室(名宦祠、忠义祠)、教师寝室(乡贤祠、土地祠)和教室(明伦堂、尊经阁)等外,还将大成殿前两庑(两侧廊屋)改建成4间正规的新教室。同时,将文庙侧原黎川试院与关帝庙之间的空地,辟为操场,充作早操、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场所。校园内外环境也进行了一番整理(主要是栽花植树等)。这一年8月招收新生1个班。从民国32年开始,每年2月和8月分别招收春季始业班和秋季始业班各1个。民国33年以后还招收过几届简师班。民国37年下半年,全校初中部共有教学班6个,即1-3年级春季班、秋季班各1个,在校学生196人(不包括简师班学生),教职员工(含简师部教师及兼任教师)30人。
  黎川县立初级中学从开办至1949年上学期,共有10届毕业生(不含简师班),毕业人数总计205人。
  根据民国时期征兵制度,中等学校、师范学校(或班)的在籍学生均属缓征对象,因此不少学生是为躲兵役而到中学就读的。据统计,民国37年黎川县立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71人(包括附设的简师班学生)中,年龄在17岁以上(含17岁)的竟达102人。
  民国时期本县中学流生现象十分严重。黎川县立初级中学首届新生招进时是98名,初中毕业时仅留下34名,流生率高达65%以上。
  据民国36年统计,全县当时88718人中,受过中等教育(含初中肄业者)以上的仅1527人。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