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黎川县建国后的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21
颗粒名称: (二)黎川县建国后的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
页码: 483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学、教会及私人所办学校均由国家接管。原县立第一小学、县立第二小学分别改为城关镇第一小学、城关镇第二小学,邓氏真儒小学改为城关镇第三小学,私立崇德小学改为城关镇第四小学。据1950年统计,全县有小学61所,在校学生4764人,教职员工155人。公办小学中,完全小学11所,即城关镇4所,宏村、茶亭、熊村、中田、东山、龙安、樟村各1所。各地私塾逐渐被淘汰,有的改成民办小学。为了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大批长期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从1980年起先后审核批准250余名长期代课的临时教师和民校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关键词: 建国 小学教育 黎川县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学、教会及私人所办学校均由国家接管。原县立第一小学、县立第二小学分别改为城关镇第一小学、城关镇第二小学,邓氏真儒小学改为城关镇第三小学,私立崇德小学改为城关镇第四小学。据1950年统计,全县有小学61所,在校学生4764人,教职员工155人。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教育事业也逐步得到发展。这期间(1953-1956年),根据区、乡、村的行政划分,调整了学校布局,全县各区设有中心小学,各农业社设立完全小学或初级小学,较大的村设立村小学;比较偏僻的小自然村,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所限,则由村民自己集资聘请教师开办民校,学校网点布局趋于合理。1957年,全县有公办小学93所,在校学生7635人,教职员277人;有民办小学105所,教师105人,在校学生1195人。公办小学中,完全小学(中心小学)11所,即城关镇4所,宏村、茶亭、熊村、中田、东山、龙安、樟村各1所。
  1958年,根据上级对教育提出的“相应地全面跃进”的要求,本县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加快了普及小学教育的步伐。这年,全县公办小学仍为93所,学生增至8302名;民办小学增至220所,学生增至462名。全县公、民办小学在校学生共达12926名。各地私塾逐渐被淘汰,有的改成民办小学。
  1963年,全县各级学校经过调整,对1962年公办转民办的小学进行了进一步整顿,对一些有困难的民办小学实行了“民办公助”。学校布局和内部结构较为合理,学校规模基本稳定,教学秩序日趋正常。这年秋季,全县小学招生2252人,其中公立小学招生1655人。全县小学在籍学生8920人,其中公办小学在籍学生6660人。
  1965年,为了贯彻执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开始在农村创办耕读小学,实行半耕半读(半日上课,半日参加田间劳动或放牛),耕读两不误。1965年全县耕读小学计192所,学生2872名。是年,全县公办、民办小学已达323所(含一师一所的教学点,下同),496个班,学生13290名,公办、民办教师共599人。在全县小学中,完全小学增至19所,即城关镇4所,宏村、樟村、西城、茶亭、厚村、湖坊、熊村、潭溪、栗塘、社苹、中田、龙安、东山、德胜关垦殖场、华山垦殖场各1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学校规模等方面发生了反常的变化。一方面大量国家正式教师下放农村劳动,派工人、贫下中农进驻管理学校和担任教课;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撤并、下放到村和街道管理,公社中心小学和大部分大队完全小学则附设初中班(名曰“带帽子”);学校数量虽未减少(1971年以后小学数增加较快,1975年增至672所),但教学秩序十分混乱,教学质量显著下降。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全县各类小学进行了整顿调整,健全了机构,恢复了教学秩序,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积极性。1977年,县城增办了第五小学。随后,农村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先后撤销并入公社中学。1978年,全县有公办民办小学438所,设1518个班,在校学生32449名,教职员工1622名(不含代课教师110名)。1982年,公办、民办小学及教学点共达493所(处),在校学生33777名。1987年,全县公办、民办小学(大部分教学点未计在内)共234所,在校学生30870人,教职员工1578人。在全部小学中,除县城5所,其他各乡(镇、场)各有1所中心小学为完全小学外,全县各村(原称大队)均有1所完全小学。1990年,全县小学共138所(一师一处的教学点未计入学校数),其中县镇7所,农村131所;在校学生21087人,其中县镇2682人,农村18405人;共有教职员工1232人(县镇177人,农村1055人),其中专任教师1162人(县镇156人,农村1006人)。本年,全县小学应届毕业生5095人(县镇735人,农村4360人),招收入学新生4050人(县镇496人,农村3554人)。
  为了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大批长期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从1980年起先后审核批准250余名长期代课的临时教师和民校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通过考试,分期分批将200余名长期在民办小学任教的教师,录取进师范民师班学习,毕业后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