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12
颗粒名称: 普通教育概述
分类号: G63
页数: 2
页码: 478
摘要: 本县普通教育从清末废科举后即建有分班级实行课堂教学的小学;民国30年前后开始在少数几所小学里附设幼稚班,试行学前期教育;民国30年本县始办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几所外地中学迁入本县,设有高中部;1958年本县中学增设高中班。民国时期的幼儿班学制仅为一年,建国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幼儿班也均为一年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广大贫苦百姓子弟受教育的机会与富家子弟是不均等的。民国35年是民国时期本县教育事业较兴旺的一年,但据当时县政府户政室的统计,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全县人口的97.5%以上。
关键词: 教育 概述

内容

本县普通教育从清末废科举后即建有分班级实行课堂教学的小学;民国30年前后开始在少数几所小学里附设幼稚班,试行学前期教育;民国30年本县始办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几所外地中学迁入本县,设有高中部;1958年本县中学增设高中班。
  民国时期的幼儿班学制仅为一年,建国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幼儿班也均为一年学制。1981年县办幼儿园才开始进行三年(一度定为四年)的较为系统的学前期教育。
  小学体制从民国时期至1951年均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同时办有初小和高小的学校通称完全小学。1952年,县城和各区中心小学曾学习苏联学制,试办五年一贯制,因教材和师资存在问题,两年后停办,仍恢复四二制。1958、1959年,部分完全小学将五年级改为“跃进班”,即提前一年毕业,以后又废除。1972年下学期开始,全县小学均实行五年一贯制。民国时期小学每年两次招收新生入学(即分春季班、秋季班),每学期实行一次升班、留班或降班筛选。新中国成立后,仍沿袭每年二次招生旧制,从1953年下学期起,一律改成每年秋季一次招收新生(“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春季招生,后又复改秋季招生)。
  普通中学体制长期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72年下学期起,本县中学实行二二制(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76年下学期起,县城初中又恢复为三年制;1978年下学期开始,全县各中学初中都恢复为三年。1981年,本县重点中学——黎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恢复为三年制;自1983年起,全县中学高中均恢复三年制,至此全县中学又复行三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广大贫苦百姓子弟受教育的机会与富家子弟是不均等的。虽然民国28年11月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黎川县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推进生计教育、难童教育之实施;民国29年1月,又成立“黎川县强迫入学委员会”,各区、乡亦被责成建立了相应组织,以推动义务教育的实行,但收效甚微。民国35年是民国时期本县教育事业较兴旺的一年,但据当时县政府户政室的统计,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全县人口的97.5%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至1990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12%,其中农村为97.01%,(城镇和乡政府所在地达到了99%左右,偏远农村亦在96%以上);日峰镇小学毕业生的95%能升入初中,开始普及初中义务教育。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