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社学 义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社学 义塾
分类号: G529
页数: 2
页码: 477
摘要: 学宫初建时,还在宫外东北辟有射圃,明正德十年改建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明、清间,县学均设教谕一人,以举人充任;训导一人,以贡生充任。取录入县学的称生员,取录人数各朝代不同,各县也不同。本县初属中县,后改属大县。生员每年可领取一定的口粮津贴(称廪膳),并可免除其家公差徭役二名。举人赴京会试被录取者称进士。据旧县志载,元、明两代,本县先后创设有四所义塾,以后逐渐增多。清末民初,开始创办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后,村塾和家塾仍然存在。
关键词: 黎川县 教育

内容

一、县学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在县城东南角(今黎川第一中学校址)创建孔子庙,庙旁建讲堂,称“尊道堂”,是为县学,专供生员攻读儒家学说至清同治年间,县学房舍经过三十多次扩建、改建、重建。学宫初建时,还在宫外东北辟有射圃,明正德十年(1515年)改建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
  明、清间,县学均设教谕一人,以举人充任;训导一人,以贡生充任。
  取录入县学的称生员,取录人数各朝代不同,各县也不同(按县情分成大、中、小三个等级定名额)。本县初属中县,后改属大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起每年取录20名(属大县例),另外还有各种恩诏增加名额。生员每年可领取一定的口粮津贴(称廪膳),并可免除其家公差徭役二名。
  县学生员参加乡试(省考)被录取者称举人。据旧县志载,本县中举人数为:宋代(自建县后计算)27名,元代8名(内含解元刘时习),明代90名,清代354名(内含解元涂学炬、鲁游、黄冈竹、黄元铎、陈希曾、李观立、江廷杰7人)。同治十年以后至光绪废科举时止,中举人数因无资料可查未计算在内。
  举人赴京会试被录取者称进士。本县历代中进士人数为:宋代(自建县后计算)55名(内含状元张渊微),元代3名,明代22名,清代85名(内含探花陈希曾)。
  二、书院 (一)黎川书院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卢崧偕同本县士绅捐资创建,位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东西学舍计30余间,中设讲堂。主讲人称山长,由本县士绅公议聘请有科甲功名的名儒担任,并致送束脩。学生分生、童两种,须经考试录取。被录取学生按名次分发给数量不等的膏伙津贴。该书院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被烧毁。清同治六年(1867年)县绅陈谦恩为首筹集资金复建,该院置有学田共计额租谷一千二百多石(还有二搬田佃租四六分成不计石斗);另置店屋坐落南市大街(属闹市)计七七值,每年收赁金一百一十二千八百文。
  (二)崇正书院清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金时宣及县绅捐款创建。
  (三)贤溪书院明弘治年间(十五世纪末),宏村孔氏乡绅奏请朝廷批准创建于宏村孔氏家庙侧,专作教育孔家子弟之所。明清之际毁于兵火;清顺治年间复建,又毁于兵火;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再建。
  此外,私人修建或设置书院讲学,见于旧县志的先后有12所,即风月亭、衮斧斋、武夷堂、东岩草堂、箫曲山房、廪山精舍、大堂岩、西村书堂、北田学舍、皆春堂、东园、蓓园等。其中风月亭位于县城南5里赤溪,宋代理学家李觏曾在此读书讲学。武夷堂位于福山双林寺后边,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干、蔡沈、黄钟曾讲学于此。
  三、社学明洪武八年(1375年)诏立社学,便于乡村子弟就近入学,教师束脩由各乡村学田租谷开支,教师可免服徭役。社学属官督民办性质。明正德九年(1514年),全县除各都乡村因地制宜设有若干社学外,在县城四坊设有社学6所,即:立礼社学(设东湖寺)、通书社学(设学仙观)、如射社学(设天峰寺)、成乐社学(设宝林寺)、象数社学(设龙湖寺)、执御社学(设新丰桥东)。
  另有黎川社学,原设城东环胜山,初为冯鲸讲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徐大坤奉文改建,后塌毁。同治五年(1866年)间,知县金时宣捐资聘师于南市寺观设黎川社学,以教贫民子弟。
  四、义塾义塾亦称私塾,分村塾与家塾两种。村塾为一村或数村(或以宗族为单位)联合集资购置学田,每年租谷作为教师束脩和有关房舍设备维修费用;家塾则为学生家长(一般为豪绅富户)单独或联户筹资延师设置。塾又称馆,对学生进行识字、习字与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的称为“蒙馆”,经过若干年启蒙教育后继续攻读较深奥书籍和学习写作的称“经馆”。蒙馆学习教材主要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六言杂字》、《集韵增广》、《琼林幼学》、《千家诗》等简易读物,一般只死读硬背,不讲解;经馆则学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女性学生还增读《女儿经》。
  据旧县志载,元、明两代,本县先后创设有四所义塾(西村义塾、西城义塾、王氏义塾、程氏义塾),以后逐渐增多。清末民初,开始创办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后,村塾和家塾仍然存在。民国20年(1931年)以后,城乡小学增多,村塾才基本撤销,但家塾则直到50年代中期才消失。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