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0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23
摘要: 南宋绍兴十三年,在县城东南角创建孔子庙,庙旁建讲堂,称“尊道堂”,是为县学,专供生员攻读儒家学说 至清同治年间,县学房舍经过三十多次扩建、改建、重建。学宫初建时,还在宫外东北辟有射圃,明正德十年改建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明、清间,县学均设教谕一人,以举人充任;训导一人,以贡生充任。本县初属中县,后改属大县。生员每年可领取一定的口粮津贴(称廪膳),并可免除其家公差徭役二名。县学生员参加乡试(省考)被录取者称举人。举人赴京会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关键词: 教育 黎川县

内容

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社学 义塾 一、县学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在县城东南角(今黎川第一中学校址)创建孔子庙,庙旁建讲堂,称“尊道堂”,是为县学,专供生员攻读儒家学说 至清同治年间,县学房舍经过三十多次扩建、改建、重建。学宫初建时,还在宫外东北辟有射圃,明正德十年(1515年)改建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
   明、清间,县学均设教谕一人,以举人充任;训导一人,以贡生充任。
   取录入县学的称生员,取录人数各朝代不同,各县也不同(按县情分成大、中、小三个等级定名额)。本县初属中县,后改属大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起每年取录20名(属大县例),另外还有各种恩诏增加名额。生员每年可领取一定的口粮津贴(称廪膳),并可免除其家公差徭役二名。
   县学生员参加乡试(省考)被录取者称举人。据旧县志载,本县中举人数为:宋代(自建县后计算)27名,元代8名(内含解元刘时习),明代90名,清代354名(内含解元涂学炬、鲁游、黄冈竹、黄元铎、陈希曾、李观立、江廷杰7人)。同治十年以后至光绪废科举时止,中举人数因无资料可查未计算在内。
   举人赴京会试被录取者称进士。本县历代中进士人数为:宋代(自建县后计算)55名(内含状元张渊微),元代3名,明代22名,清代85名(内含探花陈希曾)。
   二、书院 (一)黎川书院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卢崧偕同本县士绅捐资创建,位于县城东门内环胜山,东西学舍计30余间,中设讲堂。主讲人称山长,由本县士绅公议聘请有科甲功名的名儒担任,并致送束脩。学生分生、童两种,须经考试录取。被录取学生按名次分发给数量不等的膏伙津贴。该书院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被烧毁。清同治六年(1867年)县绅陈谦恩为首筹集资金复建,该院置有学田共计额租谷一千二百多石(还有二搬田佃租四六分成不计石斗);另置店屋坐落南市大街(属闹市)计七七值,每年收赁金一百一十二千八百文。
   (二)崇正书院 清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金时宣及县绅捐款创建。
   (三)贤溪书院 明弘治年间(十五世纪末),宏村孔氏乡绅奏请朝廷批准创建于宏村孔氏家庙侧,专作教育孔家子弟之所。明清之际毁于兵火;清顺治年间复建,又毁于兵火;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再建。
   此外,私人修建或设置书院讲学,见于旧县志的先后有12所,即风月亭、衮斧斋、武夷堂、东岩草堂、箫曲山房、廪山精舍、大堂岩、西村书堂、北田学舍、皆春堂、东园、蓓园等。其中风月亭位于县城南5里赤溪,宋代理学家李觏曾在此读书讲学。武夷堂位于福山双林寺后边,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干、蔡沈、黄钟曾讲学于此。
   三、社学 明洪武八年(1375年)诏立社学,便于乡村子弟就近入学,教师束脩由各乡村学田租谷开支,教师可免服徭役。社学属官督民办性质。明正德九年(1514年),全县除各都乡村因地制宜设有若干社学外,在县城四坊设有社学6所,即:立礼社学(设东湖寺)、通书社学(设学仙观)、如射社学(设天峰寺)、成乐社学(设宝林寺)、象数社学(设龙湖寺)、执御社学(设新丰桥东)。
   另有黎川社学,原设城东环胜山,初为冯鲸讲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徐大坤奉文改建,后塌毁。同治五年(1866年)间,知县金时宣捐资聘师于南市寺观设黎川社学,以教贫民子弟。
   四、义塾 义塾亦称私塾,分村塾与家塾两种。村塾为一村或数村(或以宗族为单位)联合集资购置学田,每年租谷作为教师束脩和有关房舍设备维修费用;家塾则为学生家长(一般为豪绅富户)单独或联户筹资延师设置。塾又称馆,对学生进行识字、习字与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的称为“蒙馆”,经过若干年启蒙教育后继续攻读较深奥书籍和学习写作的称“经馆”。蒙馆学习教材主要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六言杂字》、《集韵增广》、《琼林幼学》、《千家诗》等简易读物,一般只死读硬背,不讲解;经馆则学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女性学生还增读《女儿经》。
   据旧县志载,元、明两代,本县先后创设有四所义塾(西村义塾、西城义塾、王氏义塾、程氏义塾),以后逐渐增多。清末民初,开始创办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后,村塾和家塾仍然存在。民国20年(1931年)以后,城乡小学增多,村塾才基本撤销,但家塾则直到50年代中期才消失。
   第二节 普通教育 本县普通教育从清末废科举后即建有分班级实行课堂教学的小学;民国30年前后开始在少数几所小学里附设幼稚班,试行学前期教育;民国30年本县始办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几所外地中学迁入本县,设有高中部;1958年本县中学增设高中班。
   民国时期的幼儿班学制仅为一年,建国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幼儿班也均为一年学制。1981年县办幼儿园才开始进行三年(一度定为四年)的较为系统的学前期教育。
   小学体制从民国时期至1951年均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同时办有初小和高小的学校通称完全小学。1952年,县城和各区中心小学曾学习苏联学制,试办五年一贯制,因教材和师资存在问题,两年后停办,仍恢复四二制。1958、1959年,部分完全小学将五年级改为“跃进班”,即提前一年毕业,以后又废除。1972年下学期开始,全县小学均实行五年一贯制。民国时期小学每年两次招收新生入学(即分春季班、秋季班),每学期实行一次升班、留班或降班筛选。新中国成立后,仍沿袭每年二次招生旧制,从1953年下学期起,一律改成每年秋季一次招收新生(“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春季招生,后又复改秋季招生)。
   普通中学体制长期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72年下学期起,本县中学实行二二制(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76年下学期起,县城初中又恢复为三年制;1978年下学期开始,全县各中学初中都恢复为三年。1981年,本县重点中学——黎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恢复为三年制;自1983年起,全县中学高中均恢复三年制,至此全县中学又复行三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广大贫苦百姓子弟受教育的机会与富家子弟是不均等的。虽然民国28年11月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黎川县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推进生计教育、难童教育之实施;民国29年1月,又成立“黎川县强迫入学委员会”,各区、乡亦被责成建立了相应组织,以推动义务教育的实行,但收效甚微。民国35年是民国时期本县教育事业较兴旺的一年,但据当时县政府户政室的统计,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全县人口的97.5%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至1990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12%,其中农村为97.01%,(城镇和乡政府所在地达到了99%左右,偏远农村亦在96%以上);日峰镇小学毕业生的95%能升入初中,开始普及初中义务教育。
   表7-1 民国35年黎川县人口教育统计表 注:只受私塾教育或高小肄业以下者为半文盲。
   一、幼儿教育 民国时期,学前期教育并无定制,本县亦未设立专门开展学前期教育的学校。民国30年(1941年),县城第一区中心小学附设幼稚班一个,有专职工作人员3名,招收4-6岁的幼儿31名,实行全日制上课,设识字、计算和唱游(唱歌、游戏)等课程。该班至民国38年停办。抗日战争后期,第二区资福乡私立竞强小学亦附设幼稚班一个,专职工作人员仅一人,入学幼儿20余人。此外,樟村小学等校也附设有幼稚班,师生人数不详。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952年至1957年为创建阶段。建国初,百废待举,全县教育经费紧缺,幼教师资更缺专门人才,无法兴办学前教育,只能继续维持和适当充实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资福小学幼稚园。1952年,县城开办两个幼儿班,分别附设在城关镇第二完全小学和第三完全小学里。各班招收幼儿30-40名,各设教养员1名,课程有唱歌、游戏、简单生活常识和简易识字、计算。至1957年以前,增至3个班,入学幼儿共150余人。
   1958至1965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58年至1960年间,各种形式的幼儿班、托儿组纷纷建立,最多时达到766个,几乎全县每个生产队都有,招收幼儿达1万余名,但大多数未长期坚持办下去。至1965年,巩固保留的幼儿园仅5个,计7个班,接收5-6岁幼儿近400名,保教人员共12名。学制均为一年,教学设施都很简陋。
   “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停顿阶段。这几年不但未继续发展,原有的幼儿班也一度停办。1973年县城幼儿班得以恢复,但农村仍处于停办状态。
   1978年以后,本县幼儿教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79年,城关镇设有幼儿园6所(镇直属1所,5个居委会各1所),各公社、场均办有幼儿园、班,有的地方大队也开办了幼儿班。宏村公社沙下大队幼儿园于1978年被省妇联评为全省先进幼儿园,1982年又荣获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先进幼儿园”称号。1980年,全县共办有幼儿园33所,58个班,教职员工94名,入园幼儿1815人。
   1981年,设在县城烈士公园内的原城关镇幼儿园改为黎川县幼儿园,受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初办时为6个班,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班次(1984、1985年曾设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4个班次),进行3年学前期教育。1987年,该园设8个班,招收幼儿395名,教职员工36名,内含保健护士1名,教养员24名(其中幼师毕业生12名,普师毕业生1名)。县幼儿园设施齐备,有教室、幼儿寝室、游娱场(设置有多种较大型的游娱器械)、教工宿舍和厨房。教学课程也很正规。1987年,该园荣获江西省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和省托幼办公室授予的“全省托幼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82年,县商业局在县城商会巷创办幼儿园1所,设3个班。进行3年学前期教育。
   1983年,设在县城第四小学侧的原城关镇第一居民委员会幼儿园改为城关镇中心幼儿园,设4个班。学制为3年。
   1987年,全县共有幼儿园(班)92个,基本上达到每行政村1个,在园(班)幼儿2544人(其中县城923人,农村1621人),保教人员133人(其中专任教师127人)。黎川幼儿园、黎川县商业局幼儿园和黎川县日峰镇中心幼儿园为全县3个规模最大的幼儿园,园内每日供应午餐,幼儿在园午休。
   从1980年至1987年,县妇联和县教育局先后举办了10期幼儿师资培训班,对非正规幼儿师范毕业的在职保教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8所,其中县镇3所,农村5所(小学附设幼儿班个数未统计在内);在校幼儿2527名(包括小学附设幼儿班人数,下同),其中县镇899名,农村1628名;教职工132名(县镇51名,农村81人),其中专任教师119名(县镇45名,农村74名)。该年毕业学生1381人,招生1806人。
   表7-2 黎川县部分年份幼儿教育发展情况表 二、小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不久,本县首先在县城环胜山黎川书院旧址建立高等小学堂1所。随后,钟贤(即今中田)和石峡(今属洵口乡)由当地旺族士绅创设私立小学各1所,均设有高级班。
   民国初年,县城高等小学堂改为“黎川县立高等小学”。钟贤陈鲁氏小学称“光裕小学”,并附设有“阃范女子小学”(当时女校学生仅10余人,只开办2-3年后停办并入光裕小学)。资福士绅黄扩民在家乡创办“竞强小学”(设有初级班和高级班),并担任校长,由于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高,学校声誉颇盛。 此后,城乡各地纷纷建立一些私办小学。
   民国14年前后,县城创办公立小学1所。
   民国21年,全县分6个区,每区设中心小学1所。“黎川县立高等小学”改名为“黎川县第一区中心小学”。各区中心小学属完全小学,其中初级班学制4年,高级班学制2年。区以下实行联保制度,各联保设小学1所,均属初级小学。
   民国23年,全县有各级公立小学93所,教员142名,在校学生4116名(其中男生2887名,女生1289名)。这一年,原设于县城环胜山药王庙的第一区中心小学校舍因遭火灾,迁至城外乩坛庙,并新建一幢两层有8间教室的正规教学大楼。
   民国24年,全县公立小学共计137所(其中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130所),共设班级162个(其中高级班7个,初级班155个);在校学生5449人(男生3346名,女生2103名),其中高年级学生180人(男148名,女32名),初级班学生5269人(男3198名,女2017名);教职员工178人(男164名,女14名)。全县平均每学级(班)学生为34人,每一名教职员所教学生31人。
   民国28年5月,县政府作出决定,各保(或保联)设立保学,并责成有关人员清查全县公产,以充作保学经费。该年,除全县6个区仍各设有中心小学和部分集镇有较为正规的私立小学外,各保(或保联)立小学(均属初级小学)共计46所。即: 第一区7所:花市街、较场街、磨市街、后山湾、下桥、栗塘、竹家擐各1所。
   第二区10所:畲上、洵口、白沙、莲塘、石圩、篁竹源、熊圩、饶家排、岳口岭、炉油各1所。
   第三区8所:坊坪、株岩、砾下、极高、河源(今大排)、枧源、石陂、蔡坊各1所。
   第四区5所:卢陂、谢溪排、南源、团村、上围各1所。
   第五区7所:白竹薮、家头、孔洲、樟村、上源、梅源、卓源各1所。
   第六区9所:中田、河东、新村、葛藤窠、竹家标、黄源洲、粮屯、公口、莲家源各1所。
   民国29年8月,创办“黎川县立女子小学”,以丁郁芬为校长,并决定将第一区中心小学各年级女生划为女子小学肄业。该校于民国32年停办,学生并入第一区中心小学。
   民国33年,撤区并乡。第一区中心小学改名为“黎川县新城镇中心国民学校”。县以下设乡,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1所,原各区中心小学相应改名。原保(或保联)立小学改为保国民学校。当时全县1镇17乡,共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8所(即新城镇、文笔乡、青山乡、大兰乡、湖坊乡、厚村乡、石源乡、资福乡、东山乡、中站乡、熊村乡、德山乡、宏村乡、樟村乡、苹壶乡、公村乡、钟贤乡、龙安乡各1所)。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为完全小学,保国民学校为初级小学。
   民国35年,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本县小学教育事业恢复、发展较快。这一年,全县有小学150所(其中乡(镇)中心国民学校25所,保国民学校121所,私立小学4所),教学班189个(其中高小班11个,初小班175个,附设幼稚班1个),在校学生6281人,教职员302人。
   民国36年,原新城中心国民学校改为“黎川县立第一小学”,将设于城内涂氏家庙的原私立涂氏小学扩充改为“黎川县立第二小学”。
   本县民国时期的私立小学有如下三种形式: 一是由教会办的。民国23年,天主教驻黎川神甫白若愚(译音,英国籍)在县城天主堂侧创办“崇德小学”(完全小学),任命中国籍教徒为校长,教师也多聘天主教徒担任。
   二是由当地较大宗族所办,以招收本族子女为主,兼收外姓学生,但本族子女免收学费。在族学中,办得较好、影响较大的有县城的邓氏真儒小学、涂氏小学、潘氏三一小学,钟贤有陈、鲁二姓所办的“光裕小学”,宏村的孔家小学,樟村的杨家小学,东山的涂家小学,茶亭的武家小学等。特别是“真儒小学”办学历史长,规模大,教学质量好,是全县声望最高的小学之一。
   三是由私人出资所办。其中较著名者有资福士绅黄扩民所办“竞强小学”,在抗战后期还附设有幼稚班1个。
   此外,本县历来有民间办私塾风气。民国时期,本县私塾仍普遍存在,农村私塾多于学校,县城亦有不少私塾。据民国35年统计,全县受过正规初等教育的人数计4291人,而接受私塾教育者则达12246人。私塾中不采用民国政府统编的小学教材,仍沿用封建时代的启蒙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六言杂字》等)及“四书”、“五经”之类。民国29年,县政府曾设立“私塾管理委员会”,并制订了《黎川县设立私塾须知》。
   《须知》规定: (一)凡塾师文理精通、塾舍宽敞,而不妨碍当地小学学额之充实,拟于本年在县境内设立私塾者(塾东聘请塾师亦同)须于本年二月三十日以前,向本府收发室填具“私塾请求设立表”,连同证明文件,及二寸半身相片二张,送请本县私塾管理委员会审核。经准予设立者,由本府发给“设塾许可证”。
   (二)凡未经本府核准,无“设塾许可证”而开办的私塾,概行封闭。
   (三)凡经本县私塾管理委员会审查准予设立之私塾,除由本府发给“设塾许可证”,饬令悬挂于私塾门首外,并登载本县《民国日报》,以资区别。
   (四)各私塾教学用书、课程简表,及本县规定,另行饬遵。
   (五)经核准设立之私塾,如查有违反三民主义,或塾师身心缺陷及不遵令改进与指导者,随时取缔。
   民国38年初,本县解放前夕,全县仅存小学34所,即县城4所(第一小学、第二,小、学、邓氏真儒小学、崇德小学),农村中心小学4所(分别设于茶亭、熊村、中田、宏村).另,有保学(初级小学)26所。全县在校学生20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教师67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学、教会及私人所办学校均由国家接管。原县立第一小学、县立第二小学分别改为城关镇第一小学、城关镇第二小学,邓氏真儒小学改为城关镇第三小学,私立崇德小学改为城关镇第四小学。据1950年统计,全县有小学61所,在校学生4764人,教职员工155人。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教育事业也逐步得到发展。这期间(1953-1956年),根据区、乡、村的行政划分,调整了学校布局,全县各区设有中心小学,各农业社设立完全小学或初级小学,较大的村设立村小学;比较偏僻的小自然村,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所限,则由村民自己集资聘请教师开办民校,学校网点布局趋于合理。1957年,全县有公办小学93所,在校学生7635人,教职员277人;有民办小学105所,教师105人,在校学生1195人。公办小学中,完全小学(中心小学)11所,即城关镇4所,宏村、茶亭、熊村、中田、东山、龙安、樟村各1所。
   1958年,根据上级对教育提出的“相应地全面跃进”的要求,本县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加快了普及小学教育的步伐。这年,全县公办小学仍为93所,学生增至8302名;民办小学增至220所,学生增至462名。全县公、民办小学在校学生共达12926名。各地私塾逐渐被淘汰,有的改成民办小学。
   1963年,全县各级学校经过调整,对1962年公办转民办的小学进行了进一步整顿,对一些有困难的民办小学实行了“民办公助”。学校布局和内部结构较为合理,学校规模基本稳定,教学秩序日趋正常。这年秋季,全县小学招生2252人,其中公立小学招生1655人。全县小学在籍学生8920人,其中公办小学在籍学生6660人。
   1965年,为了贯彻执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开始在农村创办耕读小学,实行半耕半读(半日上课,半日参加田间劳动或放牛),耕读两不误。1965年全县耕读小学计192所,学生2872名。是年,全县公办、民办小学已达323所(含一师一所的教学点,下同),496个班,学生13290名,公办、民办教师共599人。在全县小学中,完全小学增至19所,即城关镇4所,宏村、樟村、西城、茶亭、厚村、湖坊、熊村、潭溪、栗塘、社苹、中田、龙安、东山、德胜关垦殖场、华山垦殖场各1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学校规模等方面发生了反常的变化。一方面大量国家正式教师下放农村劳动,派工人、贫下中农进驻管理学校和担任教课;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撤并、下放到村和街道管理,公社中心小学和大部分大队完全小学则附设初中班(名曰“带帽子”);学校数量虽未减少(1971年以后小学数增加较快,1975年增至672所),但教学秩序十分混乱,教学质量显著下降。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全县各类小学进行了整顿调整,健全了机构,恢复了教学秩序,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积极性。1977年,县城增办了第五小学。随后,农村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先后撤销并入公社中学。1978年,全县有公办民办小学438所,设1518个班,在校学生32449名,教职员工1622名(不含代课教师110名)。1982年,公办、民办小学及教学点共达493所(处),在校学生33777名。1987年,全县公办、民办小学(大部分教学点未计在内)共234所,在校学生30870人,教职员工1578人。在全部小学中,除县城5所,其他各乡(镇、场)各有1所中心小学为完全小学外,全县各村(原称大队)均有1所完全小学。1990年,全县小学共138所(一师一处的教学点未计入学校数),其中县镇7所,农村131所;在校学生21087人,其中县镇2682人,农村18405人;共有教职员工1232人(县镇177人,农村1055人),其中专任教师1162人(县镇156人,农村1006人)。本年,全县小学应届毕业生5095人(县镇735人,农村4360人),招收入学新生4050人(县镇496人,农村3554人)。
   为了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大批长期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从1980年起先后审核批准250余名长期代课的临时教师和民校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通过考试,分期分批将200余名长期在民办小学任教的教师,录取进师范民师班学习,毕业后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表7-3 民国35年黎川县国民教育情况表 表7-4 黎川县建国后部分年份小学基本情况表 注:学校数有的年份含村以下教学点,有的年份仅计完全小学。
   三、中学教育 本县中学教育开办时间较晚。民国27年以前,县内高级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如需升入中学求学,须赴南城县参加中学升学考试,录取后,分赴南城或其他县、市中学就读。
   民国27年9月,私立江西中学派人到黎川筹办“江西中学黎川分校”,校址设县城磨市街上邓氏家庙,始设初中部,于当年9月中旬在本县招收第一批新生,举行升学考试。民国30年,该校又在县城梧园设高中部。
   民国28年4月上旬,江西省私立章贡中学由临川县迁入本县,校址设县城小北门,借杨氏家庙为校舍。该校系完全中学。
   同年4月,江西省立临川中学迁入本县,校址设于县城西郊下桥楼下街,借江氏家庙和欧阳氏家庙为校本部,搭建几座竹架茅棚分设高中部和初中部。
   同年8月,县城私立邓氏真儒小学经呈请省教育厅批准,拟办私立邓氏真儒初级中学,确定招收新生100名(拟设2个教学班),后因外地迁来的几所中学名气较大,学生争着报考这些学校,加上真儒中学收费定得较高,所以招生不足,未能开办。
   临川中学和章贡中学虽然原有外地学生随迁而来,以后也有外地学生来黎报考,但仍招收了大量本县学生,江西中学黎川分校则更是以本县学生为主,这就为本县青年接受中学教育提供了方便,大大促进了本县中学教育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民国35年春),省立临川中学和私立章贡中学迁回原地,江西中学黎川分校也随即停办(撤回总校)。
   民国30年8月,经过两年时间筹备的“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创办。这是本县历史上第一所自己创办的中学。该校第一任校长为清廪生、江西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涂宗鼐先生(时年已60岁)。同年12月,该校经省教育厅核准立案。开办当年,校址暂设于县城公共体育场东北侧的一幢旧式民房里,招收新生98名,分2个教学班。
   民国31年,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迁至县城文庙(孔子庙)。除将文庙旧房舍稍事修整分别充作礼堂(大成殿)、学生宿舍(崇圣祠)、教师办公室(名宦祠、忠义祠)、教师寝室(乡贤祠、土地祠)和教室(明伦堂、尊经阁)等外,还将大成殿前两庑(两侧廊屋)改建成4间正规的新教室。同时,将文庙侧原黎川试院与关帝庙之间的空地,辟为操场,充作早操、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场所。校园内外环境也进行了一番整理(主要是栽花植树等)。这一年8月招收新生1个班。从民国32年开始,每年2月和8月分别招收春季始业班和秋季始业班各1个。民国33年以后还招收过几届简师班。民国37年下半年,全校初中部共有教学班6个,即1-3年级春季班、秋季班各1个,在校学生196人(不包括简师班学生),教职员工(含简师部教师及兼任教师)30人。
   黎川县立初级中学从开办至1949年上学期,共有10届毕业生(不含简师班),毕业人数总计205人。
   根据民国时期征兵制度,中等学校、师范学校(或班)的在籍学生均属缓征对象,因此不少学生是为躲兵役而到中学就读的。据统计,民国37年黎川县立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71人(包括附设的简师班学生)中,年龄在17岁以上(含17岁)的竟达102人。
   民国时期本县中学流生现象十分严重。黎川县立初级中学首届新生招进时是98名,初中毕业时仅留下34名,流生率高达65%以上。
   据民国36年统计,全县当时88718人中,受过中等教育(含初中肄业者)以上的仅1527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民教科接管了黎川县立初级中学,废除了学校的训导制度,取消“公民”课,逐步推行教导合一的制度。但招生仍按旧制分春、秋两季招收。1951年,开始用新编教材授课。
   1952年,黎川初级中学取消了春季招生制度。暑假期间,中学教师赴省(南昌)集中学习,以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这年,在校学生为259人,教职员工21人,毕业生19人,招收新生148人。
   农业合作化高潮对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黎川初级中学1955年有3个毕业班,当年下学期只招收1个班新生,全校由5个班减少到3个班。1956年,上半年只有1个班毕业,下半年却招收了5个班新生,全校又由3个班增加到7个班,在校学生为363人,比1955年下学期增长145%。
   1957年下半年,在东山乡(现为德胜关垦殖场所属东山分场)创办了本县第二所初级中学——“黎川县东山中学”,设于东山中心小学校舍内,当年仅招收新生1个班。
   1958年下半年,在宏村、茶亭(当时均为公社管委会所在地)两地各办1所初级中学;同时,黎川初级中学开始设置1个高中班,招收新生39名。至此,全县共有正规的公办中学4所,在校学生622人(其中初中部583人,高中部39人),教职员工30人,该年初中毕业生仅32名,而初中招生人数则为334名。这一年,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办垦殖场以前为德胜乡中心小学)招收初中班1个。此外,全县各公社还办起了23所民办中学和农业中学。
   1959年,黎川初级中学改名为“江西省黎川中学”。
   1960年,在县城第三完全小学校舍内开设城关镇初级中学,招收新生2个班(约100人)。这一年,全县公办中学在籍学生已达1057人(其中初中生917人,高中生140人),教职员工75人;这一年公办中学应届毕业生169人(初中140人,高中29人),招收新生551人(初中501人,高中50人)。1962年,城关镇初级中学并入黎川中学。1964年,东山中学并入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各公社中心小学和部分大队完全小学纷纷设置初中班(称为“戴帽子”——小学“戴”中学“帽子”)。1968年,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包括完全小学和完全中学两个阶段的学校。1968年下学期,城关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合并,改名为“城关镇五七学校”(实际上是初级中学),校址设原第一小学(原两所小学全部小学班下放由街道办,校址设原第三小学和街道办事处),当年,有初中班8个,有教师20名,学生418名;同时,城关镇第二小学改名为“城关镇东方红学校”,城关镇第四小学改名为“城关镇井冈山学校”,均为七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中学二年,仍相当于小学附设初中班)。1970年下半年,东方红学校初中班并入井冈山学校。1971年下半年,井冈山学校的初中班撤销并入城关镇五七学校,镇五七学校改名为五七中学,这一年,该校开设高中班3个,招收学生159名。1973年8月,城关镇五七中学停办,高、初中部学生并入黎川中学就读。至此,原城关镇四所完全小学全部恢复“文革”前名称。
   1976年,宏村、茶亭、熊村、龙安、潭溪、社苹、西城等公社的初级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未办高中的公社中学初中毕业生升入附近办有高中班的学校就读。这一年,全县在籍中学生共6290名,其中高中生1147名,初中生5143名。
   1977年,在县城东南郊山丘上(南山亭侧)创建一所完全中学,即为黎川第二中学,原黎川中学改称黎川第一中学。
   1977年以后,根据师资条件和其他教学条件,对全县农村中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将农村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陆续并入所在公社的中学。随后,部分公社中学的高中班撤并。至1982年,经过进一步调整,全县各公社中学和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所办的高中班均相继撤销,全县只保留2所完全中学(即黎川第一中学和黎川第二中学)。此外,作为职业中学的黎川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招收职业高中班的同时,增招普通高中班,由全县中等学校统一招考中录取。
   1987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2所,其中县城2所(完全中学),农村20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9084人,其中县城中学3401人,农村中学5683人;教职员工566人,其中专任教师487人。该年全县普通中学招收新生共3504名,其中高中生418名,初中生3086名;应届毕业生2171名,其中高中毕业生350名,初中毕业生1821名。1987年,报名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学生(含应届、历届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764名,录取进高等学校的97人,其中被录取进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有26人。
   1990年,全县普通中学共20所,其中县城2所(含重点中学1所),农村18所.在普通中学总数中,完全中学(办有高中部的)3所,初级中学17所。该年全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共9378人(县镇3406人,农村5972人),其中高中生1304人,初中生8074人(县镇2158人,农村5916人);共有教职工614人(县镇261人,农村353人),其中专任教师541人(县镇231人,农村310人);本年毕业生共2438人(县镇1024人,农村1414人),其中,高中毕业生383人,初中毕业生2055人(县镇841人,农村1214人);本年招收入学新生3455人(县镇1144人,农村2311人),其中高中部450人(县镇420人,农村30人),初中部3045人(县镇724人,农村2321人)。
   表7-5 黎川县部分年份普通中学基本情况统计表 注:1939年学校数为外地迁来中学数;1941年数不含外地中学;1948年学生数不含中学附设的简师班学生;1958年教职员数不含农村中学数,学生数不含德胜子弟学校数。1982年后教员数不含共大高中班教员;1983、1984年教员数仅为专任教师数。
   历年来,在全县高中毕业生参加升学统考中,以1986年成绩较为突出。该年经过预选正式参加高考的299名高中毕业生中,有177人被录取,录取率占59.2%,高于当年省、地区平均水平。1985年,本县文科考生傅群(女)考分居全地区第一名;1986年,理科考生晏飚以614分的获全区第二名。
   近数年,本县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也有新的突破。1987年,全县有7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参加了全国初中生数学联赛,社苹中学学生江健平荣获三等奖。
   在全县中学中,洵口中学在狠抓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洵口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师资文化结构并不高,中师毕业生占全校教师90%,但由于该校优化教学环境,从严治校,强化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校风、学风、教风等“三风”建设,促成师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实行岗位责任制,推行目标管理制中,向管理要质量,连续多年取得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学生统考平均成绩连续几年蝉联全县初级中学之冠。
   表7-6 黎川县1977-1990年参加高校、中专招考录取情况表 注:所含录取中专人数,为高中毕业参加大专统考取入大中专人数,不含初中毕业参加中考取入小中专人数。
   附一:黎川第一中学 黎川第一中学为本县重点中学,也是江西省和抚州地区的重点中学之一。该校前身为“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是民国期间黎川唯一的县办普通中等学校。
   民国27年7月,以杨景洛(迪夫)、涂宗鼐(骏夫)等7人为委员的“黎川县立初级中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学校筹办事宜。黎川县中办学经费,因两次呈报省政府均未获核准,加之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筹办工作困难重重。直至民国30年8月,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在因陋就简条件下,正式开学。创办初,由筹备委员、前清廪生、江西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涂宗鼐先生担任校长。当时,以县城公共体育场东北侧的一幢旧式民房“郭家祠堂”(即今县消防队驻地)为校址,设2个教学班,招收新生98名。同年12月,该校经呈报江西省教育厅正式核准立案。
   民国31年,原驻县城文庙(孔子庙)的国民党“陆军第四十四后方医院”和“黎川县卫生院”先后迁出文庙房舍。经过简易整修,将该处正式作为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校址。由于文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教育经费又十分紧缺,无力进行较大维修,只得向社会热心教育人士募捐求助,以所得款项,将大成殿两侧厢房改建成正规教室4间。该年8月,又招收新生1个班。
   为了激励学生成材,黎川县中制订了校训和创作了校歌。以“真善美”为校训;校歌歌词为“这是我们的学宫,这是我们的学宫。前横中川水,后耸文笔峰。宋李明邓清陈鲁,道德文章一代宗;还有肖危与涂黄,都是民族英雄。我们学于斯,要发奋图功。迈前哲,驾欧美,为邑之光国之荣!”并规定每逢学校集会,全体师生须列队肃立唱校歌。
   黎川县中在民国期间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制。自民国32年始,每年2月份招收春季始业班1个,8月份招收秋季始业班1个。从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每年秋季还招收简师班1个。民国37年下半年,全校初中部共有6个教学班(即1-3年级春季班、秋季班各1个),学生196人;简师部3个班(1-3年级各1个班),在籍学生75人。全校教职员工共30人。从建校至1949年上学期,黎川县立初级中学初中部共输送出10届毕业生,毕业人数总计205人;附设简师部仅1届毕业生(已招进的其余两届因解放后停办而未获毕业),而首届毕业班又因部分学生结业前即自动休学、退学,故毕业时该班仅剩下8人。
   1949年秋,县人民政府民教科正式接管学校。该校原任校长饶桂举继续留任校长(以后调往外地任职)。从1952年开始,根据国家统一规定,该校实行每年秋季一次性招生制度,每次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1个班。1956年下半年,招收新生5个班。该年,全校共设置3个年级、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共363名。
   1958年秋,黎川初级中学开始办高中部,首届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39名。
   从人民政权接管该校时起,至1958年上半年的9年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520余人。
   1959年,该校改名为“江西省黎川中学”。同年,受县文教局委托开办一个小学师资训练班,原定学制一年,但半年后因故停办。
   1977年,在县城另设一所中学(即黎川第二中学)后,黎川中学改名为“江西省黎川第一中学”。
   至1987年止,该校原有校舍除“大成殿”外,其余旧建筑均已拆除改建和扩建。现有二层式办公大楼、教学大楼共4幢,四层式教学大楼1幢,平房式教室5间,四层式实验大楼1幢,四层式学生寝室大楼1幢,教工宿舍共53套,可容纳数百人用膳的学生膳厅和教师小膳厅各1幢。校园占地总面积为43.4亩,建筑面积5577平方米。
   1990年全校办有高中部18个班,初中部12个班,在校学生总数为1593人,全校教职员工128名,其中专任教师114名。至1990年,该校共培养高中毕业生28届,约2300人。自“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以来,共为省内外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新生887名,其中120余名被录取进重点大学。据现已掌握的情况统计,从该校毕业的学生中,仅在外地工作已获高级职称人员即有40余名。
   附二:黎川第二中学 黎川第二中学创办于1977年9月。校址设县城南山亭侧山丘上。开办时校园占地面积45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9平方米(其中教学楼895平方米,教师宿舍218平方米,其他生活用房96平方米)。当年招收高、初中共14个班,其中初中12个班,学生591人,高中2个班,学生88人。
   从1978年起逐渐扩建校舍,现有校舍建筑面积7133.14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425平方米,教师和学生住宿用房3300.14平方米,其他生活用房408平方米。1990年全校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14人。在133名教职员工中,有专任教师117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18。
   该校创办十余年来,输送毕业生千余人,其中300余名毕业生升入大、中专学校。该校学生在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1983年高中学生刘海峰荣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1984年高中学生丁峰荣获江西省中学生政治小论文优秀奖。1989年,学生骆新芬荣获全省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第三名。
   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一、师范 民国28年,“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由南城迁入本县宏村乡。、该校为中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宗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该校附设有简师部和初中部,简师部于迁至黎川后不久即撤消,初中部先设于宏村,后因校舍不足改迁西城乡。
   同年7月16日,“江西省第七区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迁来本县钟贤乡,借鲁氏家庙为校舍。该校为公办初等师范学校,原设于第七区行署所在地南城,迁入本县后不久改名为“临川初级师范”(又简称“临川简师”),主要用短训方法培训小学教师,学制一年。招收对象为:初中或同等程度之职业学校毕业生;初中肄业曾服务小学二年以上者;高级小学毕业或有同等程度,曾服务于小学三年以上者。该校迁入本县当年8月17日和9月1日,经考试共录取新生30名。
   民国33年,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招收秋季始业的简师班1个,学生56名。该简师班属于初级师范,招收小学高年级毕业生,学制4年,毕业后取得任教初级小学的资格。
   民国35年春,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和临川初级师范均迁回南城。从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每年秋季招收一个简师班。民国37年度第二学期,黎川初中简师部设有3个班(1-3年级各1个班),共有在籍学生75名(均为男性)。但简师班开办几年来,仅首届得以正式毕业,且该班毕业时仅8人,其余学生因各种原因中途辍学。随行几届简师班,亦因解放后学校停办简师部而未予毕业。
   1959年,黎川县文教局委托黎川中学招收小学师资训练班1个,原定一年毕业,但半年后即因故解散。
   1960年下半年,又委托黎川中学开办初级师范班1个,招收小学毕业生。1962年底,该班学生提前毕业,国家不包分配。
   1985年9月,在县城小北门路侧开办黎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学制两年,培训对象为未曾接受正规师范教育的在职小学教师。开办当年招收1个班,1987年设有3个班,在校学员85人。1989年,该校招生120人,在校学生174人,教职工15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1990年,县教师进修学校结业学员54人,当年招收新学员157人,在校学员增加到333人,全校教职员工共15人,其中专任教师11人。
   二、职业技术学校 民国33年,在城郊栗塘坪山创立“黎川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据民国33年度第二学期统计,当时全校仅有教职员工7人,其中校长1人,教师5人,职员1人。民国38年前即已停办。
   1958年夏,全县城乡突击性地办起了10多所农业中学,由各公社党委书记兼任校长,当地“上山下乡”的国家干部和农业劳动模范兼任政治课和农业生产知识课教师,学生实行半耕半读。这些学校办办停停,到1964年止,只有其中3所一直坚持开办。1965年,经过整顿发展,又增办至15所,分设于东山(2所)、宏村、樟村、栗塘、湖坊、熊村、洵口、龙安、中田、河溪、厚村、西城、社苹、城关镇等14个公社,当年共有学生341人。农业中学招收本公社小学毕业或初中肄业青少年入学,毕业后仍回家庭所在生产队务农,称为“队来队去”。“文化大革命”中,各农业中学陆续停办,学生解散回家。
   1968年8月,省属德胜关垦殖场、地区属大源垦殖场(设本县樟村)分别办起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德胜关分校和大源分校,县属华山垦殖场办起一所“华山劳动技术学校”。三所学校共招收学生1006名(其中德胜共大518名,大源共大370名,华山技校118名)。入学学生主要条件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学历不限,半文盲也可入学。大致上按初中毕业、小学毕业、半文盲三种文化程度编班。这类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性质上属于农林职业学校。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大源共大和华山技校均先后停办。
   1969年,德胜共大改名为黎川共大。1973年以后,共大学生改为“社来社去”,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也可报考大专院校和农林中等技术学校。
   1974年,县医院受抚州卫校委托开办护士培训班,学员经当时县革委政治部介绍入学,由县医院组织医护人员任课。学制二年。1978年10月,成立“抚州卫校黎川分校”,学校行政事务和教职员工由县卫生局管理,招生、分配、教学业务则由抚州地区卫生局及抚州卫校统筹安排。
   1984年秋,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开始招收2个职业高中班,学制为3年。
   1985年秋,为适应本县陶瓷业发展需要,创办了一所“黎川县陶瓷职业中学”。校址设县城东郊东门排村落后的凤形山上。开办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2个班,高中一年级新生1个班。该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初级陶瓷技工以及财务会计人员,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开办头两年课程与普通中学的初中、高中完全相同,1987年开始设置陶瓷工艺和窑炉两门专业课,并开设美术课程。1987年,该校共有初中班6个,高中班(即职业班)4个,学生共556名,教职员工42名。1990年,该校高中部应届毕业生55人,当年招生100名,在校高中班学生311人(初中班学生数计入普通中学项内)。高中任课教师27人,其中专任教师20名。历届毕业生绝大部分由劳动部门分配到本县陶瓷企业就业。近几年,该校又根据社会需要开办了家电班,向学生传授家用电器维修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经过上级多次考察,该校被列为全省示范性职业教育学校。
   另外,社苹初级中学也附设了1个陶瓷职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毕业学生由社苹乡安排到乡办陶瓷厂就业。
   1990年,全县职业性中等学校(包括黎川共大、县陶瓷职业中学高中部和社苹中学职业高中班)共3所,当年毕业学生198人,招生315人,在校学生共699名,教职工110名,其中专任教师48名。
   附:黎川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黎川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黎川共大)原校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德胜关分校”,创办于1958年夏,校址设德胜关(今省属德胜关综合垦殖场境内)。当时为省办中等专业学校,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为办学方针。“文化大革命”前,面向全省乃至邻省招生,先后开设有农学、林学、兽牧、医药等专业班。学生毕业后一度由国家分配,后又改为“社来社去”。1969年划归黎川县管辖。近数年,黎川共大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努力适应形势需要,探索职业教育新路。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长短结合,在办好农村职业高中同时,还举办各种短训班。1983-1985年,先后与农、林、水系统联办农技、林技、兽技等四个专业班,近百名学员都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不少学员还提拔到领导岗位。现在学校校园面积为73亩,建筑总面积9476.5平方米;另有山场3448亩、农田240亩。1987年在校学生344名,教职工82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学校辖有农业生产队1个,养猪场1个,果园1个,校加工厂2个,置备载重汽车2辆,固定资产达60万元。该校曾于1960年被省委、省人委授予“江西省文教系统百面红旗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5年因研究成功真空烧结炉,填补了华东地区该项技术空白,获机械工业部华东交流技术情报网1975-1985行业先进单位称号。近数年,又被省教委批准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弟四节 业余教育 一、扫盲及初等业余教育 民国23年,本县办有“中山民众学校”5所,计17个班(其中儿童8个班,成人5个班,妇女4个班),共有学生652名,专任教师8人,另聘若干兼职教师任课。属于成人和社会儿童文化补习学校性质。开设有国语(即语文)、算术、体育、劳作、自卫、公民(成人班)等课程。民国24年,民众学校增至12所(中山民校2所,保学附设民校10所),分成15个学级。此期间,在县城另办有补习学校1所,有学生60名,教职员3名。
   民国27年,县城各机关设立“中山民众学校”2所,各开设1个班,进行机关扫盲教育。
   民国28年4月,在县城薛氏家庙设立“难童学校”1所,招收本县难民收容所儿童入学。
   1950年冬季,本着“政府领导,工会、青年团、妇联配合,中、小学教师协助”精神,在县城办起1所职工业余夜校,吸收学员30名,均为本县行政机关和企业单位的文盲或半文盲干部,学习3个月,结业时能识1000字左右。翌年,该校增设至3个班。
   1952年,土改完成后的农村普遍开展“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扫盲运动。该年12月,“黎川县扫盲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配备了10名专职扫盲干部,开办学习班,培养了近百名脱产专职扫盲教师,在全县各乡突击开展扫盲工作。
   1953年4月,贯彻全省扫盲工作会议精神,针对1952年推行速成识字法时某些急躁冒进的偏向,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扫盲整顿工作,把原来由政府包下来的作法改为各乡、村农民自办,动员原先抽调的百余名专职扫盲教师回乡参加生产,同时由政府培训义务教师,实行群众自教自学办法,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形式和方法,收缩了全县扫盲规模。
   1954年下半年,试办了一期乡级主要干部文化学习班,抽调了部分乡的乡长、党支部书记和妇女主任共64人参加学习。要求学员在3个月内能认识1500字左右,能写简单的便条和能阅读通俗读物。随后,又举办了全县扫盲义务教师训练班,训练了义务教师271人。这一年,还创办了“黎川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校址设在人民路北端与花市街北端之间(今供电所址),配备专职教师1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和机关干部中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兼职任课。开办初仅有学员80名,翌年开办4个小学班,共有学员136人。
   1955年冬,继抚州地区扫盲工作扩大会议之后,中共黎川县委、黎川县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今冬农民业余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做到“乡乡有夜校,社社有冬学”,并在县城隆重召开“向文化进军”誓师大会,全县各区主管文教的干部、扫盲义务教师和小学教师代表等2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后,各区、乡相继成立了扫盲委员会,加强了对扫盲工作的领导。为了解决扫盲教材,提高教学效果,还专门组织力量结合本县实际编写了一部《农民杂字》,将本县地名、社名、生产和生活工具名、常用语以及政治常用术语等,编成韵文,使之易读易记。在教学形式上,除采用班级课堂教学外,还开展了小组教学、送字上门、田头教学,包教保学等多种形式,取得了一定效果。据统计,1955年冬至1956年春,全县参加扫盲学习的青壮年农民达19888人,为1954年冬学人数的9倍多;参加扫盲的义务教师,包括各地参与扫盲教学的各地小学教师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共达1040人,为上年教师的10倍。
   1957年下学期,全县参加业余学习的人数计农民26350人,职工327人,干部291人。
   1958年,由于冒进、浮夸思潮的影响,在扫盲工作中提出了不切实际的“万人教、全民学”的口号,并于当年年底宣布“全县青壮年的百分之八十二脱离了文盲状态”。
   1965年推行的半耕半读教育制度,不仅使农村耕读小学、耕读中学得到迅速发展,还促进了农村扫盲和业余教育的开展。至1965年底,全县已办起各种形式的夜校323个班(组),学员7416人,其中能常年坚持学习的有148个班(组),学员计399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全部停顿。
   1978年以后,中断了十余年的扫盲教育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全县各公社、大队纷纷恢复了夜校,据1980年考核,仅栗塘、潭溪、樟村3个公社就有592人经学习后脱盲。1982年开始,在全县农民文化状况全面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民文化户口簿表册资料档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群众性农民夜校“突击识字”和“堵”、“扫”并举等多种形式的扫盲活动。1982年,全县组织了4547位农民参加扫盲学习;在全县农民夜校中,能坚持常年学习的有10所;这一年脱盲学员878人。
   1985年后,本县农民教育在巩固扫盲成果的基础上,朝着以文化教育为基础,重在实用性职业技术培训的方向发展,坚持巩固提高,以培养和造就农村各类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1987年,全县有农民初等学校24所,在校学生966名,其中技术班177人,小学班504人,扫盲班285人,共有教职工162名。这一年农民初等学校招生522名,毕业生515名。
   1988年,全县成人初等学校(即农民初等学校)15所,在校学生636人,其中技术班125人,小学班382人,扫盲班129人;当年毕业生418人,招收新生323人。这一年,省教委授予黎川县“扫盲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成人初等学校减至11所,在校学生352人,其中技术班35人,小学班154人,扫盲班15人。当年毕业生204人,招生211人。
   1990年,成人初等学校增至25所,在校学生474名,其中小学班149人,扫盲班325人;当年毕业学生264人(小学班153人,扫盲班111人),招收新生369人(小学班91人,扫盲班278人)。
   但是,成人初等教育与全县人口增长及脱盲者复盲的形势不相适应,1990年,全县文盲、半文盲(15周岁及15周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尚有38445人,占总人口的18.2%。
   二、成人中、高等业余教育 1956年,县委向全县干部、教师发出了“向科学文化进军”的号召,掀起了人人竞订“红专规划”的高潮,要求“原来只有小学程度的干部,争取在几年内达到中学毕业程度;原已具备大专文化程度者,则保证在几年内考取副博士学位”。为了满足干部的学习要求,黎川县机关干部补习学校也一再扩充班级,不但办起了两个初中班,而且办了一个高中班,每天早晨和晚间上课,聘请黎川初级中学教师任兼职教师。
   50年代后期,抚州师范学校函授部和江西师范学院函授部分别在黎川招收在职教师参加函授,开设语文、数学两科。规定学费和书籍费全部由所在单位报销。全县所有不是师范毕业的小学教师和不是大专学校毕业的中学教师均报名参加了函授学习。1960年,县教研室设专人负责函授辅导工作,各公社设立函授辅导站。师范院、校函授部除定期向所属学员布置作业、批改、考核外,还经常派出教师来县面授辅导。各函授辅导站也在当地教师中聘请辅导员,协助函授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函授教育陷于停顿状态。
   1977年秋,黎川县开始试办电视大学,开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4个单科,学制二年,经考试择优录取16名学员,均为中学相应学科的在职教师,他们在各自单位安排时间收看电视。后因本县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保证电视正常转播,以致中断。
   1979年10月,黎川县总工会举办的县职工业余学校恢复,设4个初中班,开设语文、数学两门主修课程,另开理化、史地选修课。此外,有四个系统和单位举办了业余技术培训班17个,参加学习的职工583人。1983年9月,县职工业余学校增设两个高中班,开设语文、数学两门功课。1984年,经上级批准,县工会职工业余学校改名为县工会职工学校,并配备1名专职校长。该校自1979年恢复至1990年,先后共开办39个班,入校学员共2000余人。其中1987年招收了206人(高中班104人,初中班102人),毕业生105人;1938年在校学生55人(高中35人,初中20人);1989年在校学生130人(高中88人,初中42人);1990年只办有高中班,在校学生98人,毕业生70人,专职教师2人,另聘请一、二中多名教师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上课。
   1982年秋,黎川电视大学正式开办,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28人,均来自各行业的在职干部、职工,学制3年,学费和书籍费均由学员所在单位报销。1985年,招收党政、法律、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学员49人。1986年招收商业企业管理专业学员18人。1987年增设政史专业班,招收学员27人。1988年,电视大学黎川分校在籍学员90人,该年招收新生52人,毕业生50人;1989年在籍学员97人,招收新生23人,毕业生18人;1990年在籍学员112人,招收新生23名,毕业生27人。从1983年以来,本县电大连续多次被评为抚州地区电大办学先进单位。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黎川县“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光荣称号。
   在职教师的函授学习,于1979年开始恢复,大专班函授仍由江西师范学院负责辅导、讲授和评卷考查,中师班函授则由南城师范学校担负。面授方式亦由过去派教师来县讲课改为学员定期赴所在学校或其所设面授点听课。
   1986年,全县干部、职工参加各类专业的成人高等学校自学考试者计246人,其中,会计专业40人,统计专业20人,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专业52人,汉语言文学专业62人,英语专业12人,价格学专业11人,法律专业36人,刑侦专业13人。1988年,参加高校自学考试的在籍生共344人,该年毕业生15人;1989年在籍学生344人,毕业生17人;1990年在籍生400余人,毕业生40人。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手段,全县人民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县总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共1054人,由1982年的每万人中平均16人上升至50人;具有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的共11251人,由1982年的每万人中402人上升到53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1424人,由1982年的每万人中963人上升为14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96915人,由1982年每万人中的4614人下降为4588人。
   与1982年相比,1990年全县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增长2.13倍,平均每年增长16.39%;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平均每年分别增长4.85%、6.85%、1.15%。
   第五节 教育经费 据清同治年间县志所载,本县各衙门一年经费共白银1473两6钱2分5厘,其中用于教育项内的有:儒学项下137两6钱,即教谕、训导、县学斋夫、门子的工资支出(其中教谕、训导各俸银40两,共80两);县学廪生20名的廪粮银共40两。两项开支共占全县行政开支的12%左右。另置公有学田218石5斗(租谷额),供发给各学廪生中贫穷者口粮补贴用。县学修缮费用,则主要靠募捐和额摊派。
   至于书院、义塾的各项开支,则全靠私人捐置的学田维持,教师的待遇多少不等。同治年间的黎川书院章程,规定山长(即主讲教师)每年工资为108千文,另每年发给考试津贴20千文,而崇正书院山长每年工资则只有80千文。各族学、私塾的教师工资和其他费用则由办学家族和学生家长承担,其数额无定。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地方自筹,多数取自地方公款、公产,但公产有的为地方士绅侵占,所筹各种捐款有的被层层侵吞;一是义务教育补助费,由中央财政拨款,其数目甚微,且常常不能按时发放。民国23年,本县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为9503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54150元的17.5%。民国28年6月召开的江西省第七区地方教育会议上,黎川县代表的5条提案中,就有3条是关于教育经费的。同年8月12日《黎川民国日报》载:“全县各区中心小学经费,在民国二十七年原向县府月支七十元,已到不能维持之地步,自本年六月份起减支二十九元,加上各区无公款可筹,保学已难维持,则此相差之款更无从挹注。各区中心学校校长,因开学在即,而经费尚无筹补之方,将联袂向县府请愿。” 以后教育经费占县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很小。民国36年度全县财政支出共1007336295元,而教育与文化两项支出合计仅30565343元,占总支出的3%。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为60元,尚能维持一家基本生活。民国30年以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教师主要靠学生每学期缴交的学米(又称“供师米”)维持生活。当时,中学教师每月约可得学米2-4石(糙米),小学教师每月1-2石(糙米),农村教师一般为2-3石稻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只能维持现状,中、小学教师每月领取大米200-350斤,农村小学教师报酬实行民办公助,即学生家长出一部分,国家补助一部分。1956年全国实行工资制度,中、小学教师也评定工资,学校经费完全由国家供给。这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每月35.8元,比建国初期增长33.1%,并享受公费医疗待遇(指在编的国家正式教师)。
   1978年以后,绝大部分教师的工资都提高了3-4级。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