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重要兵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30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重要兵事
分类号: D068
页数: 4
页码: 472
摘要: 元惠宗(顺帝)至正十二年四月,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将领邓忠(临川人)攻陷建昌路,率部进军新城,县绅彭仕渊、彭仲武等招集乡勇抵抗,使邓部未能攻入县境。至正十八年,石港安仁王溥占据本县;同年八月,陈友谅攻下建昌路,令王溥守之,十二月,又派兵攻下杉关。明洪武元年,本县桐林乡人尧马和僧人周道举事。县人许庆率众抵御,随后,官兵赶到平定。明嘉靖元年南城傅又久举事,在本县西乡倡白莲教,失败,不久离去。乡众奔遁,次日,复督乡勇擒其首领黎拱北杀之。同年六月,福建闫罗宋出里岭隘进驻本县永兴桥,遭知县裴平淮申请官兵援剿,败退返闽。民国23年,红军撤出后,许克祥部又以一个团的兵力驻守黎川。
关键词: 黎川县 兵事

内容

元惠宗(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四月,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将领邓忠(临川人)攻陷建昌路,率部进军新城,县绅彭仕渊、彭仲武等招集乡勇抵抗,使邓部未能攻入县境。
  至正十八年(1358年),石港安仁(今余江县)王溥占据本县;同年八月,陈友谅攻下建昌路,令王溥守之,十二月,又派兵攻下杉关。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本县桐林乡人尧马和僧人周道举事。县人许庆率众抵御,随后,官兵赶到平定。
  明嘉靖元年(1522年)南城傅又久举事,在本县西乡倡白莲教,失败,不久离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来自福建的300多名绿林武装进入本县南市。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八月,广人袁三等率300余人从泰宁进入本县境,建抚守备王址率兵拒战予本县六都石勘头山,王址战死。百户戴权被捉,袁三等率众朝西往南丰而去。
  嘉靖四十年(1561年)正月,来自福建的农民起义军3000余人,出杉关向本县推进,守备李宁拒战于县之枫窝,抵敌不住,退守县城,刚好南昌、抚州派来的援兵赶到,起义军连夜攻城,不克,过了四日,由胡寮岭返回福建。
  同年九月,来自潮汀的农民起义军千余人,从福建建宁下竹鸡岭进驻樟村及县西诸村,一个多月后撤退。同时,又一股来自福建的农民军300余人,出杉关,进入洵溪(今洵口乡)、五福(今属荷源乡)等处,县绅尧九率兵拒战于五福,尧及官兵百余人被击毙。同年十月初一日,福建农民起义军蔡石峰所部5000余人,自光泽出。进驻南城硝石,游击本县西北诸村,驻宏村,经河桥(今属西城乡),由樟村李岭隘返闽。又福建农民起义军5000余人,自光泽出牛田,进入洵溪,至县城南津之篁竹街,分驻迷姑山下,攻城不克,逾五日,向西进入焦原(今属中田乡一带)等村,与原驻硝石的农军会合,由弋阳隘过南丰而去。
  同年十月廿九日,福建农民军3000余人,从光泽水口出风扫岭(三十八都)进入洵溪、五福。后又西进八都,过石祭下(属南城)抵达宜黄,被官兵拒逐。又转而进入本县公村营(今属中田乡),从八都、九都(即周家墟,今属裘坊乡连源村),过上蓝(属南城县辖)。监军佥事徐械参将戚继光及绍兴府通判吴成器等统率浙兵追逐之,该部复由五福、洵溪过湖坊、中站、度黄土岭隘(今属坊坪乡)返回福建。
  明崇祯五年(1632年),周八在宜黄举事,屯兵南丰,逼近本县县境。 知县杨荣集乡兵守御。清顺治二年(1645年),县人黄士奇、江以东等聚众结百花英盟于关侯庙,将视素有怨者及诸富者尽杀之,后事泄,本县贡士邓玉,孝廉邓韶部署其众夜半攻袭,战于鸬鹚石,百花英盟败,被按名册搜捕,先后被擒获捕,尽杀之于校场,积尸无数。
  同年七月,清军平定本县,明知县谭梦开呈印册归附。清政府仍委谭梦开管县事。八月,明代任命的杉关把总串通本县人士涂子冕、黄公隆等毁县堂,将谭梦开捉解福建。
  同年十月,福建郑彩占据本县,以邵武李翔管县事,当时三都、五都等地乡民聚众入城举事,李翔召集乡勇拒杀数十人。乡众奔遁,次日,复督乡勇擒其首领黎拱北杀之。
  清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郑彩败于建昌,复奔本县。十七日,清兵追至,郑彩兵溃返闽。李翔仍据守县城出战,被清兵执解建昌,县民遭杀伤者不计其数。
  同年六月,福建闫罗宋出里岭隘进驻本县永兴桥,遭知县裴平淮申请官兵援剿,败退返闽。八月,闫罗宋所部复出,自毛家岭、义阳隘、黄土岭分路攻城,适清军援兵至,闫部败遁。
  顺治五年(1648年),江西镇将金声桓、游击王得仁叛清,以方尚贤掌管本县事,知县裴平淮病死于城郊。
  同年五月,绿林武装张自盛出杉关,安营本县飞鸢;七月,掠袭县城南津篁竹街,会官兵至,遂退。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初,建营耿虎兵叛,由府城(建昌,即今南城)进入本县中田,经城西过宏村,抵李岭隘。
  康熙元年(1662年),来自广昌的山寨武装千余人,进驻宏村。知府高天爵率各镇官兵追剿平定。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叛于福建,四月间,遣其都督易明领兵自杉关出,攻陷本县,居民逃往山中,县城为之一空。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清军进剿。次年四月,县城光复,以县丞陈学摄理县事,居民陆续返城。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将领张三和于二月廿九日攻占府城后,又于三月廿四日率百余骑兵攻入本县县城,并在南市招募兵员。知县诸葛槐逃往福建。三月廿八日,太平军探知本县绅士杨希闵在城外檄榜讨伐,连夜撤离。四月三日,知县诸葛槐返县。数日后,建昌知府何械也从福建回来,在本县设府署治事,四月十一日,县绅杨希闵、陈希韩、吴荣森等募乡勇千人赴府城援战,企图配合官兵围攻太平军,终以众寡不敌而溃退。
  同年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军将领国宗杨某自广昌率军骤袭本县,号数万众,时城内兵勇已调往府城,守县城者仅百人,县绅杨坤留守,被击毙,知县诸葛槐、巡检员吴毓浚等投井自尽,太平军遂进入县城,三日即离去。
  同年十一月二十日,太平军监军毛、总制陈等率兵占领县城。
  咸丰七年(1857年)秋、冬间,本县南乡、西乡等处地方武装组成联甲,企图配合清政府军攻打太平军。
  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太平军上万人,西下龙安,先后攻破西乡周安卡、南乡熊村、洙广卡、六都、二都卡、东乡皮源、麻坑卡,南乡湖坊卡,所向无敌。
  同年四月下旬,清政府收复抚州,驻守抚州、建昌之太平军转移至本县与原驻本县太平军毛监军部同撤往建宁。
  同年八月,太平军从福建经黄土关进入本县南乡熊村,连营三十里,号十万众,与清军统领援江军布政使司刘长佑所部在河塘、熊村一带激战。太平军败,出邱家隘入建宁。
  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经本县东乡转移浙江。东乡群众200多人随去。九月,太平军又进驻中田、八都等处,县绅陈麒昌招募乡勇,并约知县徐元燮募兵策应,抗拒太平军。徐逃逸、陈被击毙。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太平军自福建汀州进入本县,其前队于四月廿八日入境,分驻城内及南市近村,五月初四日离去,后队于五月初十抵达。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曾国藩率湘军包围江宁(南京),太平军数万人经信州(上饶)、南丰进入本县,遍布于县西福山、东骇,县南德胜关、大坪、茅店、熊村、荷源、枧源等地,清巡抚沈葆桢率兵与太平军战于泉水岭,清军驻扎在东关外仰天峰,太平军败,经县南邱家隘过建宁入闽。
  同年四月初八日,太平军自建宁出经本县西乡龙安镇、冰壶、里泣、中田等处入泸溪(今资溪县)。
  同年五月廿三日,太平军与清提督鲍超在金溪浒湾展开激战后,万余人转移至本县驻守。直至七月二十日,撤经邱家隘进入建宁。
  同年九月初三日,太平军某部由铅山经光泽入杉关进据本县县城,一日后,过邱家隘撤往建宁。
  民国12年(1923年),北洋军阀所属河南陆军第一师常德盛率部驻扎本县,约1 2个月,随后,北洋军所属刘宝提旅部一个连兵力驻黎川一年多时间。
  民国15年(1926年),北伐军第14军赖世璜部李昌明团派一个连赶走北洋军驻黎部队,进驻本县。该连撤离后,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27师金汉鼎部一个营驻本县一年多。民国16年前后,国民革命军第8师毛炳文部一个团驻本县达2年之久。民国18年,第23师李云杰率部驻黎;李部走后,又调来第24师许克祥接防,直到红军第3军团第一次攻克黎川,该师被赶出。
  民国23年,红军撤出后,许克祥部又以一个团的兵力驻守黎川。当时,国民党“别动队”一个大队也驻扎在本县。
  民国24年,国民党陆军第100军所属第75师师长宋天才率部驻黎。宋部撤出后,江西省保安团所属一个团(团长邝××)接防进驻。
  民国27年,国民党陆军第44后方医院设于县城文庙(今黎川一中)及杨氏家庙(今县印刷厂后面)。同时,陆军第17兵站医院也曾设于本县。
  民国30年,国民党陆军第1 00军军长韩文英、参谋长陈镇庚等率军部驻黎(军部设县城郭家老屋)。该军所属第75师师长朱惠荣率师部驻本县中田。(当时国民党陆军第25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文清亦在下桥建屋定居。)同时驻扎本县的还有宪兵某团的一个连。
  民国31年,第80师李良荣部一个团和第26师曹天戈所部先后驻黎川(26师师部设篁竹街), 民国32年,日寇飞机飞入本县上空侦察扫射,并投炸弹于新丰桥侧河中。
  民国33-34年,国民党青年军208师在黎川创建,全师约一万多人。师长黄珍吾率师部驻宏村孔家洲。该师所属3个团(622团、623团、624团)分别驻樟村、三都、中田等地。
  1948年下半年,武纪彬在接到其父武惕予(民革江西省筹委负责人之一)代表组织的示意后,从上海回到黎川,积极策动二区石荷乡乡长傅兴俊、副乡长武能明等,筹款购买枪支弹药,以二区茶亭为据点,以石荷乡后备队为基础,筹备反蒋武装起义。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国民党第18军118师派353团坐镇黎川,推行“一甲一兵”运动,强行征兵,激起群众极大愤恨。武纪彬等乘此机会,又策动了二区几个乡和南城大竺、小竺、资溪乌石等地壮丁200多人,和本县自卫队三分队涂选三部等举行武装起义。同时,在武全夫、彭觉治、曾德馨等人的紧密配合下,带领群众,聚集在二区东华山,以抗拒国民党353团的强行征兵运动,并击毙该团田连长、杨排副、李排长、王班长等。
  1949年2月,武惕予专程赴香港,征得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中共华南局在港负责人谭天度同意,并向民革中央在上海的负责人李世璋和民革江西省筹委组织作了汇报,于3月间偕同聂轰(当时化名叶明辉,中共地下党员,民革江西省筹委负责人之一)来到本县东华山,遵照中共湘赣工作委员会南昌城工部指示,将武纪彬所率起义部队正式编为“赣闽边区人民游击总队”,任命武纪彬为司令员,聂轰为政治委员。
  同年4月,武全夫、彭觉治、曾德馨等率部在湖坊起义,游击总队派聂轰、武纪彬前往指导,会上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革命军赣闽粤边区纵队”,武全夫任司令员,彭觉治任政治部主任。根据中共湘赣工委指示,制订了部队行动计划。决定攻打福建的光泽,邵武,并策动了光泽县自卫队部分人员起义,队伍发展到600余人(该部以后编入解放军福建军区第10兵团)。
  同年5月18日,赣闽边区人民游击总队进驻黎川县城,策动县自卫队中队长杨兰波和杨传伟率部起义,活捉国民党政府县长潘明光等人。游击总队从开始的200余人至此已发展到800余人。他们进城后,张贴安民布告,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市场贸易。积极筹粮修路,做好迎接人民解放军工作。
  同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5兵团的45师、46师由福建进入黎川县境,游击总队积极协助后勤工作,保证军需供应。
  同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抚州军分区政委邹日清主持下,赣闽边区人民游击总队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抚州军分区独立支队,任命武纪彬为支队长,军分区派梁献臣为支队副政委,中共黎川县委书记杨宇普兼支队政委。
  独立支队成立后,奉命与南丰县驻军共同围剿残匪“江西豫章山区游击司令部”所属吴先干匪部,在南丰与黎川边境,与吴部股匪廖敬能中队遭遇,击毙匪徒多人,俘获股匪头目廖敬能及匪徒20余人。
  同年9月15日,大刀会匪首孙扬芬率匪徒攻打德胜关。次日,又率匪徒四、五百人分三路攻打县城。当时,独立支队部分人员下乡工作,县城仅留下一个中队,在支队政委杨宇普带领下,留城指战员对大刀会匪徒进行了反击,粉碎了他们的进攻。
  同年秋,解放军161师483团第2营进驻本县。1951年撤离。
  1972年,福字161部队来本县设置电缆,于1973年底施工完成。该部于1974年组建72分队,驻防本县,兵力×个连,主要任务为维护电缆,保障部队通信。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