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黎川县建国后的民兵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287
颗粒名称: 二、黎川县建国后的民兵组织
分类号: E158.9
页数: 5
页码: 462
摘要: 建国后,全县城乡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这是一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不脱离生产和本单位工作的群众武装组织。1958年11月,根据省委9月16日转发的《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意见(草案)》的精神, 在各人民公社中设立人民武装部,在县人武部和公社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当地民兵的组织指挥和训练。表6-5 黎川县历年来民兵训练情况表第二章兵役第一节兵役制度一、募兵制本县自宋代始即实行募兵制,由各乡里在当地青壮男子中招募。所募兵员,绝大多数为生活无出路的贫苦百姓,由募兵单位供给少量的钱粮,服役期限不定。
关键词: 黎川县 民兵组织

内容

建国后,全县城乡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这是一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不脱离生产和本单位工作(包括在籍学习)的群众武装组织。
  (一)民兵的组织建设 1950年,本县民兵开始组建时仅100余人,到1952年发展到1000余人,代替了解放初期的区中队。
  1958年9月,根据中央关于“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全民武装化,生活集体化”的“全民皆兵”的方针,在全县开展了全民武装运动,几年满16-50周岁的男女公民均编入了民兵组织,当时全县共组建了3个民兵师,下分14个团,81个营,330个连,1320个排,民兵总数达78984名,编组原则是以公社编团,大队编营,村编连或排。
  1958年11月,根据省委9月16日转发的《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意见(草案)》的精神, 在各人民公社中设立人民武装部,在县人武部和公社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当地民兵的组织指挥和训练。
  1973年,根据上级指示和民兵工作条例的精神,县编为一个民兵师,公社编为民兵团。本县于同年9月24日,由抚州军分区任命:黎川县民兵师长刘永树(县人武部部长),政委杨振起(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第二政委赵国民(县人武部政委),副师长刘文尧(县人武部副部长),副政委陈之(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民兵师下设14个民兵团。并于同年9月28-30日举行了民兵师成立大会和会操,进行了射击、投弹、刺杀等项科目的汇报表演。
  1981年,本县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取销了县民兵师和公社民兵团,减少了民兵数量;着重提高民兵的素质。民兵年龄由原规定的年16岁至45岁,改为年满18岁至35岁,组织层次也由原来的武装基干民兵、基于民兵、普通民兵三种,改为基于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其中基干民兵的年龄改为年满18岁至28岁。对参加民兵的政治条件和身体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参加民兵组织者必须是:适龄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身体健康。因而更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本县民兵的兵种,也由开始组建时的单一步兵发展到包括通讯兵、炮兵、侦察兵等多种兵种。
  (二)军事训练本县民兵从1954年开始进行有系统的军事训练。当时训练对象为武装基干民兵,采取小型分散就地练兵的方法,以大队(村)为单位组织设施,一年训练一次,每年由县人武部先培训一批民兵骨干,再由这些受训骨干回单位任教,专职的人民武装干部分别下基层指导。训练科目以射击、战术、投弹、爆破为主,同时也进行队列、刺杀等其他军事科目和开展政治教育。并在民兵的重大节日里,由武装部门组织一些会操、演习等评比竞赛活动。每年训练时间为30天左右,选择于农闲季节里进行。
  1976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开始进行了四年纲要训练,在四年纲要训练中,上级下达本县训练名额为10000名,因为考虑到在籍民兵中有出队、转队或死亡情况而造成减员,故实际训练了10854名,并基本上克服了以往的重训,顶训等现象。
  1981年,遵照中央军委文件精神,本县对民兵进行了周期的军事训练,规定为两年一个周期,在周期内训练完基本射击、应用射击、单兵战术、投弹。爆破等科目,在训练时间内还应完成10%的政治教育内容,训练结束时进行考核。重点科目及格以上,非重点科目有50%达及格以上,为合格兵员,参加服预备役。训练时间,每周期为30天,每年训练15天,也可在一年内训练完30天,以公社(乡、镇、场)为单位集中就训。县人武部指派人员到各公社(乡、镇、场)指导训练和考核,训练结束后,各公社(乡、镇、场)人武部将考核合格兵员造册上报县人武部,进行登记填卡,作为储存数。
  表6-5 黎川县历年来民兵训练情况表第二章兵役第一节兵役制度一、募兵制本县自宋代始即实行募兵制,由各乡里在当地青壮男子中招募。元、明、清至民国初期,仍袭募兵制。所募兵员,绝大多数为生活无出路的贫苦百姓,由募兵单位供给少量的钱粮,服役期限不定。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