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洵口、资福桥、团村战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27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洵口、资福桥、团村战斗
分类号: K269
页数: 3
页码: 440
摘要: 黎川城失守前不久,闽赣省领导机关迁驻德胜关,中共黎川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则分别迁驻樟村、宏村。闽赣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保卫根据地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围剿”斗争。其中发生在黎川县境域的主要战斗有洵口战斗、资福桥战斗、团村战斗等。黎川城失守后,为了保护黎川这个“国门”,夺回黎川城,红三军团军团长兼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和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领导的东方军奉命从福建火速进入黎川抗击敌人,在洵口地区与国民党军吴奇伟师不期遭遇,酿成洵口战斗。团村战斗中,红四师师长张锡龙光荣牺牲,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身负重伤,于24日在建宁红军医院逝世。
关键词: 战斗 斗争

内容

黎川城失守前不久,闽赣省领导机关迁驻德胜关,中共黎川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则分别迁驻樟村、宏村。闽赣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保卫根据地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围剿”斗争。其中发生在黎川县境域的主要战斗有洵口战斗、资福桥战斗、团村战斗等。
  一、洵口战斗洵口,位于黎川县城东北20公里处,是闽赣两省来往的要道之一。黎川城失守后,为了保护黎川这个“国门”,夺回黎川城,红三军团军团长兼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和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领导的东方军奉命从福建火速进入黎川抗击敌人,在洵口地区与国民党军吴奇伟师不期遭遇,酿成洵口战斗。
  1933年10月6日,国民党军向位于洵口东部5公里的飞鸢红七军团一阵地进攻。午后,东方军前哨部队由福建进入江西,在飞鸢附近听到激烈的枪声,红军战士立即抢夺高地,向敌人侧翼运动。不时,主力部队赶到,几十挺机关枪对准敌人扫射,手榴弹似暴雨般地向敌人投去。在冲锋号声中,红军战士似猛虎冲向敌群,大刀在敌人头上闪光,剌刀剌进敌胸膛。战斗至黄昏,敌丢下几百具尸体窜进密林,逃向洵口地区。
  决不能让这股敌人逃脱!深夜,设在砾源(今三源)的东方军司令部里,彭德怀,滕代远等研究战情,作出了洵口战斗的具体部署: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朱瑞率红十三师为左翼纵队,取道湖坊进至梅岭白沙间,截断黎川至洵口的道路,侧击黎川援洵口之敌; 红三军团第四师为右翼纵队,由师长张锡龙和政委彭雪枫指挥,自北向南攻击,并阻击硝石、资福增援之敌,红七军团第二十师配合此路行动; 红三军团第五师由师长李天佑率领为中央纵队,向洵口、石峡的敌人主力攻击; 红三军团第六师、红七军团第十九师为总预备队。
  根据这个部署,各路红军深夜紧急行动起来。7日晨,中央纵队向洵口之敌发起总攻击,红军指战员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经过激烈战斗,洵口之敌一部被击毙,一部被红军俘虏,剩下的敌人急向黎川方向逃窜,但被红军左翼部队堵死;敌妄图从莲塘、资福退到南城,又被红军右翼部队截断去路,至下午一时,敌十八旅的三十一、三十四团被全歼,旅长葛钟山被活捉;敌第五师第二十七团也被歼一部分。周浑元急从黎川城、硝石调出的增援部队三个团,在下午三时左右分别被红军左、右两路纵队击溃,并歼其一部。援敌仓惶退回黎川、硝石。至此,红军歼灭国民党政府军三个团,俘其官兵1200多人,缴获迫击炮两门、无线电台一架及大量枪支弹药,洵口战斗胜利结束。
  二、资福桥(资溪桥)战斗洵口遭遇战的胜利意义被“左”倾冒险主义者大大地夸张了。他们震惊于黎川一城之失,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作战方针。为了收复黎川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命令红三、五、七军团及闽赣军区,武装进攻敌人巩固阵地兼白区的硝石。10月9日至13日,红军与敌激战于硝石后返回洵口、莲塘一线。
  硝石战斗后,“左”冒险主义领导者不从中接受教训,又命令红五军团攻打黎川东北的资福桥(原误称资溪桥)。
  资福桥是当时国民党军巩固之阵地。硝石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第八纵队主力部队开赴资福桥待命。第六师驻玉山寺至西村南侧高地及鄂家排至资福桥河岸之阵地;第九十六师驻守武家洲西侧、东仙山和石子坑峡至麻坑河岸之阵地;第十六师驻余家芦东侧,麻坑河岸起至大老殿盘标嵊到官山之阵地;第九师、十师、十四师进抵资福桥附近的潭头市和严和镇待命。资福桥及其附近国民党军共布兵六个师,设防严密。
  10月22日,资福桥战斗开始了。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和红一军团第三师的七、八两个团担任攻打资福桥的任务。他们首先向天尊殿阵地猛攻数次,未能攻克。半夜复又猛攻,又未攻下。23日,红十三师的三十八团和三十九团再向天尊殿敌第五师师部猛烈攻击,遭敌由天尊殿西侧出击,红军未能取胜。24日,红三十八团复向罗盘嵊敌第五师第二十七团阵地攻打、因敌有准备反遭敌侧击。25日,红三十八、三十九团再次攻打天尊殿敌第五师,又未攻克。资福桥战斗历时四天,红军虽歼敌伤敌500余人,但自己也遭到很大的损失,未能取得胜利。
  自硝石和资福桥战斗始,红一方面军转战于敌主力部队和堡垒之间,陷入被动挨打境地,“左”倾错误领导给根据地和红军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三、团村战斗 1933年12月中旬,国民党军集中了六个师的兵力,由陈诚率领,向黎川南部地区发起了一次猛烈进攻,这就是著名的团村战斗。
  资福桥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第八、第六两个纵队的五、六、九十六、九十四、六十七、十一等六个师陆续集中于黎川城,企图大举进占黎川南部的东山、德胜关,以截断红军退回福建泰宁、建宁之归路。团村位于黎川城东南8公里处,是黎川到东山、德胜关必经之地,敌欲占东山、德胜关,必先攻占团村。
  12月12日晨,国民党军第八纵队主力部队开始向团村推进。敌第六师经余庆亭、谢家排、五都围向李家排推进;敌九十六师经鲤潭桥、大芸摄、新嶂、三都向团村推进;敌第五师为第二线,紧随第六师、九十六师后行进。第十、六十七两个师抽出一部兵力配合六师和九十六师左右出击,剩下的兵力和九十四师集结于黎川城,作好增援准备。
  在国民党军向团村推进前,红三军团及红五军团一部已埋伏于团村周围各个山头:石头亭、撮斗寨、禾堂山等,随时准备迎头痛击敌人。红三军团指挥所设在华盖峰(海拔317米),彭德怀军团长带病指挥。待敌4万余人进入伏击圈后,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张锡龙、政委黄克诚,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红五军团第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政委肖华指挥12000余指战员从各个山头阵地用步枪、轻重机枪和手榴弹打击敌人,然后与指战员一起向敌发起冲锋,击毙敌人千余,俘敌300多,国民党军被打得狼奔豕突,向黎川城溃逃。
  下午,溃逃的敌人经过重新整顿,与增援部队一起在几十架飞机的配合下,向团村附近红军阵地发起反击。由于红军兵力分散,寡不敌众,被迫退往德胜关,团村遂被国民党军占领。
  团村战斗中,红四师师长张锡龙光荣牺牲,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身负重伤,于24日在建宁红军医院逝世。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