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黎川城失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2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黎川城失守
分类号: K269
页数: 2
页码: 439
摘要: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加紧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挫折与失败。这次“围剿”,国民党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企图逐步压缩革命根据地,然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9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黎川城内只有一个70余人的教导队和一些游击队,已是一座空城。进攻黎川之国民党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黎川外围阵地,又派别动队插到黎川的后面。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后路将被全部切断的情况下,肖劲光率教导队撤出,黎川城被国民党军占领。
关键词: 黎川城 失守

内容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加紧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挫折与失败。
  1933年夏,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集中100万的兵力,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国民党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企图逐步压缩革命根据地,然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9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在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闽赣军区司令员肖劲光根据敌人进攻的态势,估计国民党军极有可能进攻中央根据地的东北大门——黎川,便向前总发电,建议红军主力应及早集结于黎川东北地区的光泽、资溪一带,从侧面歼灭进犯之敌,不应死守黎川,这一正确意见,遭到“左”倾冒险主义者的否定。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现实,执意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分散兵力,拼消耗,处处防守,与敌人争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们实行“短促突击”,两个拳头打敌人,使主力部队疲于奔命,被动应付。9月28日,国民党军周浑元部三个师向黎川进攻,企图完成东北面的堡垒线,包围中央革命根据地。此时,闽赣省委和省单委会机关已奉中央命令从黎川城撤至与泰宁交界的德胜关,闽赣军区主力部队(被编入东方军)已随三军团到福建作战去了,剩下的一个独立师于9月20日被调往硝石,归前总直接指挥。
  黎川城内只有一个70余人的教导队和一些游击队,已是一座空城。进攻黎川之国民党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黎川外围阵地,又派别动队插到黎川的后面。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后路将被全部切断的情况下,肖劲光率教导队撤出,黎川城被国民党军占领。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