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扩红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26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扩红运动
分类号: K269
页数: 3
摘要: 建立地方武装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革命对抗武装的反革命。有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军队,才能战胜武装的敌人,夺取革命的胜利。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中开辟了建黎泰革命根据地后,立即把建立地方武装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建黎泰警备区、建黎泰独立师很快建立起来了。随之各区乡组织了游击队,建立了赤卫军。1933年全县参加赤卫军的达5000余人。湖坊地区地方武装,于1933年9月8日和9日,在邵武严美将该地大力会靖卫团全部消灭,缴获步枪6支,子弹百余发,活捉靖卫团队长1人,土豪30余名。红军家属子女入学,凭优待证可免费。
关键词: 黎川县 扩红

内容

第一节建立地方武装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革命对抗武装的反革命。有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军队,才能战胜武装的敌人,夺取革命的胜利。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中开辟了建黎泰革命根据地后,立即把建立地方武装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肖劲光)、建黎泰独立师(师长周振国)很快建立起来了。黎川建立了黎川独立团(团长康××、政委邱创成)和黎川模范团(团长宾同梅、政委×××)。随之各区乡组织了游击队,建立了赤卫军。1933年全县参加赤卫军的达5000余人。
  地方武装的主要要任务是:打土豪,剿团匪,保卫苏维埃政权;配合主力红军,控制与歼灭敌人,担任响导,组织运输;站冈放哨,送信探敌,监督与捉拿坏人,维护社会治安;培养红军后备力量,不断输送兵员,扩大红军;参加生产,保卫生产,积极支援革命战争。
  1933年5月8日,黎川地方武装配合红军在硝石消灭了国民党政府军许克祥一个团,击毙敌团长、营长各1名,俘敌400多名,缴获步枪300多支。敌团部人员在溃逃途中全都溺死于河中。
  1933年6月19日,中共黎川县委书记方志纯率领部分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在光泽县城与国民党政府军激战数小时,将敌全部击溃,缴获快枪50余支,俘敌数十名。
  湖坊地区地方武装,于1933年9月8日和9日,在邵武严美将该地大力会靖卫团全部消灭,缴获步枪6支,子弹百余发,活捉靖卫团队长1人,土豪30余名。全区工农群众听到这一消息,于11日集中500余人欢迎区赤卫队胜利归来,召开了祝捷大会。
  1933年10月24日,八都、中田、龙安三个游击大队到敌后游击,恰遇白军24师一连兵到西坪抢劫,当场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敌人所抢物品被游击队缴回,并全部发还当地群众。
  《红色中华》1933年12月5日刊载了《黎川四乡群众积极配合红军作战》的消息:“自白军第5师、第6师、第96师等三师进占黎川城后,黎川各区乡群众异常愤恨,在闽赣省委和革命委员会领导之下,组织了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经常出发游击和配合红军作战,常袭击敌人所驻地三四里的地方,押来大批土豪反动派、敌人便衣队、采办等。因此黎城之敌甚恐慌,现修筑工事死守黎川城,不敢再向外伸头了”。
  第二节扩红和拥军中央红军创建了建黎泰革命根据地,在着手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之后,立即掀起了扩大红军的热潮,号召和动员受苦受压迫的劳苦群众报名参加红军。顾作霖、邵式平、肖劲光等省党政军领导深入到群众中去,指导扩红工作。1933年6月,肖劲光到宏村区指导扩红工作,多次在扩军大会上作动员报告,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粉碎敌人“围剿”。在肖劲光的指导下,宏村区扩红运动搞得很出色,2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加了红军。中共黎川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各乡村帮助和指导扩红工作,通过召开党员、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苏维埃代表、女工农妇代表、赤卫军、少先队等大会,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从组织上政治上多方面动员工农群众参加红军。在创立“少共国际师”和创造“铁的红七军团”的运动中,全县青壮年积极行动,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
  1933年6月15日,中共闽赣省委在湖坊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创造红军第七军团的决议》,《决议》指出:“为着巩固和发展闽赣苏区,彻底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对苏区的四次‘围剿’,……中央局在闽赣党的面前,提出了创造红军第七军团的任务”。“省委认为中央局提出这一任务是绝对正确和必要的,闽赣党必须把这一任务列为今日议事日程的第一项,以最坚决的工作和斗争,于最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省委要求中共黎川县委“创造一个黎川团,作为创造红七军团而努力的具体标准。” 6月28日,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创造红七军团的第七号训令,号召闽赣省人民踊跃加入到红七军团中去。
  《红色中华》1933年4月29日刊载《在创造百万红军声中黎川第一次光荣成绩》的报道:“黎川工农群众在党中央局创造一百万红军的号召和黎川党的直接领导下,他们认识红军是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是光荣的。要求得本阶级的彻底解放,全部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便引起了们们加入红军的极大积极性。这次在四月一日至十日这短期间内,黎川扩大了一百数十名红军新战士。其中青年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工人占四分之一,雇农、贫农和苦力三十名。已于本月十三日上午在黎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新战士到红军去的的欢送大会。
  全体新战士表现了精神百倍、兴高采烈的,抱着无畏的杀敌精神,在群众成群结队的欢送与惊天震地的口号呼声中很光荣地加入到红军中去了。这真是黎川扩大红军的第一次光荣成绩。” 1933年6月29日,少共国际师广播台报道黎川八都区有一团人加入少共国际师。
  1933年8月1日《红色中华》刊载消息:“在少共中央局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号召之下,黎川已取得初步的成绩,在五天之内赤溪区栗塘乡模范少先队有一连全部加入了少共国际师,人数一百余人;横村区及城市区有一排人加入,人数三十余人;其他各区乡有十余名报名加入的。现在已集中有二百余人,正在闽赣军区训练着,不久以后还将有着大批的群众加入红军”。
  1933年9月6日《红色中华》报道:“黎川县三都区固安乡有个尧水木同志,他了解了创造七军团的意义,马上领导三四同志加入七军团。” 在中共闽赣省委和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领导下,闽赣苏区扩红运动发展顺利,加入红七军团的新战士越来越多。7月,红七军团组成,并在黎川县城篁竹街李树坪召开了成立大会,闽赣军区司令员肖劲光兼任七军团军团长、政委。红七军团辖三个师:19师,师长周建屏;20师,师长粟裕;21师,师长黄立贵。
  在扩军的同时,开展了广泛的拥军优属活动。当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央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条例,采取了三项有效措施: 一、动员广大群众组织代耕队,积极地替红军家属做义务劳动,保证红军家属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和收获。对于城市一般没有分到土地的红军家属,实行以工人四个礼拜六的工钱,贫农四个零工的工钱,商人5%的营业税、店铺税,作为红军家属的经济优待。
  二、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号召机关和团体组织的工作人员,实行优待红军家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国营商店及合作社在出售物资时,一律给红军家属优先权和九五折的优待。
  三、全县各区、乡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负责解决红军家属的具体困难。红军家属子女入学,凭优待证可免费。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