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人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2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人组织
分类号: D412
页数: 3
页码: 417
摘要: 黎川县工会组织始建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军由广东进入江西后,国民革命军派员到黎川进行县工会的筹备工作,1926年11月中旬正式成立黎川县总工会筹备处。同时,成立了刨烟、码头、店员等行业工会,其中以刨烟、码头两个行业工会会员较多,仅县城刨烟工会会员便有200多人。除县城外,在宏村也成立了工会组织。县总工会筹备处为了工人利益和工运安全,成立了有40多位工人参加的纠察队。因此,烟业工会决定罢工。这两件事的发生,引起了全县人民极大不满和愤怒。县总工会筹备处立即组织工人围攻“行政人员公会”,将其头子捉出游街示众,救出工人代表,斗争取得胜利。
关键词: 黎川县 工人组织

内容

黎川县工会组织始建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军由广东进入江西后,国民革命军派员到黎川进行县工会的筹备工作,1926年11月中旬正式成立黎川县总工会筹备处。同时,成立了刨烟、码头、店员等行业工会,其中以刨烟、码头两个行业工会会员较多,仅县城刨烟工会会员便有200多人。除县城外,在宏村也成立了工会组织。
  县总工会筹备处为了工人利益和工运安全,成立了有40多位工人参加的纠察队。当时,工人工作时间在12-16小时之间,而每天的工资只有二、三升米,学徒工只能混到饭吃,工人生活极其困难。工人有了自己的组织后,在县总工会筹备处的领导下,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向资本家开展了面对面的斗争。1927年春,县烟业工会召开工人大会,通过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30%”和增设各种福利事业等决议,但资本家拒绝了工人的合理要求。因此,烟业工会决定罢工。烟业工会的罢工得到其他行业工会的支持,在县总工会筹备处领导下,县城全体工人罢工,一千多工人上街游行示威,声言要捕捉资方代表。在工人运动的威力下,资本家答应了烟业工会提出的要求,工人罢工取得了胜利。这次斗争的胜利,使工人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仅烟业工会便增加了300多名会员。
  在开展罢工斗争的同时,县城工人还开展了赶走县长王又庸的斗争。县总工会筹备处为了安置失业工人,准备用伐木工人在福山伐木的一笔木材款来办民生工厂。但国民党临时党部支持县政府将此款侵吞了,并嫁祸于县妇女解放协会弄去此款。此时王又庸又将全县人民缴交的900多元“人头费”贪污了。这两件事的发生,引起了全县人民极大不满和愤怒。在县总工会筹备处的组织和领导下,700多名工会会员举行了驱逐贪污县长王又庸的示威游行。王又庸龟缩在县府里不敢出来,慌忙叫秘书长刘楷去会见示威群众,答应把树款和人头费交出来。在骗走示威游行队伍后,王又庸并未交出贪污的钱款,并于第二天一早逃到南昌去了。王又庸被赶走不久,新县长张泰辉上任。在刘楷向张泰辉办接交手续时,县总工会筹备处即提出将刘楷扣押,以追回王又庸贪污钱款。刘楷被扣后,王又庸忙从南昌将贪污的树款和“人头费”寄来。款寄来后,国民党黎川县临时党部由右派人员组成的“行政人员公会”企图夺取这笔款,并扣留了领取这笔款的工人代表。县总工会筹备处立即组织工人围攻“行政人员公会”,将其头子捉出游街示众,救出工人代表,斗争取得胜利。县政府只得将王又庸退回的贪污钱款交还给工会,工会将此款开办了一所专门救济失业工人的民生工厂,安置了部分失业工人。
  在县城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宏村以刨烟工会为核心,于1927年4月上旬开展了有16个行业工会200多工人参加的罢工斗争。罢工的目的是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罢工开始时受到宏村分署的阻止和镇压,这就更加激怒了工人群众,他们拿着土枪大刀把宏村分署团团围住,并把分署长捉住游街,资本家即派代表同工人谈判,答应了工会提出的要求。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县总工会筹备处于4月中旬的一天在县城召开了由数千工人、学生和居民参加的讨蒋大会,痛斥蒋介石出卖革命的卑鄙行为。此后,右派势力夺取了国民党黎川县党部大权,黎川县总工会筹备处被强令解散,工人运动处于低潮。
  解放后,中共黎川县委于1949年7月抽调干部负责县工会和基层工会的筹建工作。到1950年8月15召开首届县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时,全县有基层工会18个,工会小组78个,职工总人数1380人,工会会员762人。县首届工会代表大会选出了14名执委和县总工会主席。县总工会下设办公室和组织、宣传、生产、服务四个部,具体负责全县工会工作。
  县总工会成立后,热烈响应中共中央发出的抗美援朝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在全县职工中开展宣传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唤起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自觉行动。经过宣传、教育、发动,全县有一百多名工人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广大工人还踊跃捐款,支援抗美援朝,1950年全县工人共损款5300万元(旧人民币)。
  建国初期,县工会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思想素质,于1950年9月16日开办了一所职工业余学校,共设3个班,有学员150人;各基层工会建立了学习小组,学习政治、文化和业务。1951年开办了职工学校,参加扫盲班学习的学员有300多人。此外,职工学校还开设了会计班,为有关单位培训了急需的20多名会计。
  在1952年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中,全县工人站在斗争前列,共检举揭发不法资本家“五毒”案件260件,有力地反击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保卫了新生政权。
  1953年1月19日,县总工会投资4578万元(旧人民币)在县城创办工人诊疗所,工人看病享受8折优待,工人家属享受9折照顾。1957年8月,县政府决定,工人诊疗所移交给县人民医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总工会和各基层工会不能开展正常工作。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夜校都停办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工会和基层工会陆续恢复活动。1979年,县总工会认真贯彻全国工会“九大”精神,根据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决策,及时恢复了夜校,开办了初中数学和初中英语两个单科班,还开办了初中数学和物理,初中数学和化学两个双科班,有176名工人在夜校学习。夜校除配有专职教师外,还聘请了6位兼职教师。许多基层工会把职工业余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到7月,全县开办基层职工业余学校6所,招收学员536人,聘请兼职教师18名。
  1983年4月,县工人文化宫(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四层楼房)建成,5月1日正式向全县职工开放。
  1985年,为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县总工会派出指导组到基层工会指导工作,全县共建立职代会113个,占基层工会总数的78%。
  黎川县工会自1950年始至1987年,共召开了十次全县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