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就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2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劳动就业
分类号: F241.4
页数: 2
页码: 399
摘要: 解放前,黎川经济以私营经济为主体,人们靠自谋职业。全县劳动力主要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少数从商和务工的多集中在县城和乡村集镇。抗日战争爆发后,黎川为后方,南昌、抚州等地群众纷纷到黎川避难,使黎川失业人数猛增。民国29年,黎川县政府以能维持难胞日常生活为原则,在县城筹建“难民工厂”,收容男女难胞一千余人就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客居黎川县的工商业主陆续返乡,不久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再次爆发,黎川许多店铺倒闭,各业凋敞,加之通货膨胀,城乡失业情况严重。1982年12月23日,“黎川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正式成立,它是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指导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
关键词: 劳动就业 黎川县

内容

解放前,黎川经济以私营经济为主体,人们靠自谋职业。全县劳动力主要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少数从商和务工的多集中在县城和乡村集镇。
  中华民国初期,县城及宏村等集镇小型工商业有所发展,一些无业、闲散人员受雇于企业主和店老板,充当伙计、学徒或杂工。农村两极分化,无土地的贫困农民受雇于地主、富农,打长工,打短工或租地主富农田,收后交租。抗日战争爆发后,黎川为后方,南昌、抚州等地群众纷纷到黎川避难,使黎川失业人数猛增。民国29年,黎川县政府以能维持难胞日常生活为原则,在县城筹建“难民工厂”,收容男女难胞一千余人就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客居黎川县的工商业主陆续返乡,不久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再次爆发,黎川许多店铺倒闭,各业凋敞,加之通货膨胀,城乡失业情况严重。
  解放初期,农村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在城镇,人民政府一方面拨出救济款(粮)为部分失业工人解决生活困难,一方面通过各条渠道,逐步解决失业和闲散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
  自1960年开始,城镇待业人员由劳动部门安排就业。由于街道手工业,服务行业以及个体手工业、小商贩逐步恢复和发展,加之社办企业的兴起,城乡多余劳动力就业门路不断扩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就业机构瘫痪,劳动就业的多种渠道被堵。知识青年、个体手工业者、小商贩纷纷被下放农村劳动。
  粉碎“四人帮”以后,劳动就业机构恢复。人民政府又积极扶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组织待业人员广开门路,自谋职业,解决了一大批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在首先安排留城待业青年就业的基础上,县劳动局对1968年至1970年下放农村的2108名知识青年先后安排就业。其中除64名继续升学和25名自谋职业外,其余均在1986年底前通过招干、招工、顶替或返回原下放单位就业等多种渠道安置完毕。
  1981年12月,县劳动人事局成立县劳动服务公司,下设25个安置网点,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劳动就业方针。1984年至1987年全县4338人待业,有3970年获得安排就业。其中:全民补员招工888人,县以上大集体补员招工213人,安置其它集体、企业1740人。另有604名待业青年通过自谋职业,解决了就业问题。1990年,全县安排城镇待业人员979人,其中全民127人,大集体225人,小集体489人,个体114人,临时性工作24人。
  1982年12月23日,“黎川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正式成立,它是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指导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