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黎川县的排水防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131
颗粒名称: 四、黎川县的排水防洪
分类号: TV87
页数: 2
页码: 304
摘要: (一)排水民国时期,县城街道排水,主要是利用街面中间高、两边低的自然坡度,让街面积水流入两边横截面约0.15平方米的暗沟排出。由于暗沟狭小和长期淤塞,每逢大雨,不少地段经常积水漫道。建国后,经过治理,县城的排水状况大有改观。凡是城区道路的新建、扩建或改建,均考虑到排水工程的配套。(二)城镇防洪建国前,县城防洪条件甚差,除城内部分地段凭沿河旧城墙堵拦黎河溢洪外,城外无专门防洪设施。1952年,成立黎川县防汛指挥部。1953年,政府拨款凿通了黎滩河石子岭门槛梗石滩,从而改变了过去黎河涨洪时在该处梗阻现象。1959年1月,在县城城内沿河加固防洪堤,县城的防洪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
关键词: 排水 防洪

内容

(一)排水民国时期,县城街道排水,主要是利用街面中间高、两边低的自然坡度,让街面积水流入两边横截面约0.15平方米的暗沟排出。由于暗沟狭小和长期淤塞,每逢大雨,不少地段经常积水漫道。
  建国后,经过治理,县城的排水状况大有改观。特别是1979年以来,县城排水工程建设发展较快。凡是城区道路的新建、扩建或改建,均考虑到排水工程的配套。自1979至1990年,先后新建、改建了日峰路、人民路、人民新路、花市街、下马路、江家巷、胡家巷、枫柴巷、喻家巷、十字巷与东方红大道等15条街道及小巷的排水沟,总长度为12公里。
  (二)城镇防洪建国前,县城防洪条件甚差,除城内部分地段凭沿河旧城墙堵拦黎河溢洪外,城外无专门防洪设施。每遇涨洪,黎滩河水即从城外诸码头口顺巷弄溢涌入街,浸漫街道及房屋,低洼处积水难排,污淤遍地,且往往使河床改道,河岸崩塌,房屋被冲,给县城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给生活带来不便。
  1952年,成立黎川县防汛指挥部。1953年,政府拨款凿通了黎滩河石子岭门槛梗石滩,从而改变了过去黎河涨洪时在该处梗阻现象。1959年1月,在县城城内沿河加固防洪堤,县城的防洪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