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122
颗粒名称: (二)桥梁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300
摘要: 清代县城的桥梁有:南门城下的昌文桥,位于城南廓西往南津路的平政桥(石梁),位于南津街与磨市街相衔接处附近通往赤溪的菖蒲桥,位于南津与篁竹两岸间的新丰桥,位于新丰桥侧、福山水汇合于黎滩河处的横港桥,县城西门外的惠德桥,小西门外的安济桥和位于城北郊的吴家桥。建国后,新丰桥于1952年用水泥加固桥墩,1984年秋毁于火灾,1985年开始重建,翌年12月竣工;横港桥于1985年重修;1959年于县城西门外黎河渡口附近兴建黎川大桥,1961年竣工,初为3孔卵石砂质路面公路桥,桥两侧安木栏,1971年改混凝土路面,两侧扩宽1米建人行道,改建钢筋混凝土栏干。
关键词: 桥梁 黎川县

内容

清代县城的桥梁有:南门城下的昌文桥(石墩石梁),位于城南廓西往南津路的平政桥(石梁),位于南津街与磨市街相衔接处附近通往赤溪的菖蒲桥(石礅木梁),位于南津与篁竹两岸间的新丰桥(石礅木梁、条石铺桥面,上建廊房,两端有桥头堡),位于新丰桥侧、福山水汇合于黎滩河处的横港桥(石拱桥,上建桥亭),县城西门外的惠德桥(原名通济桥,石墩木梁,条石桥面,上建东西两亭),小西门外的安济桥(先后几度重修,或为石桥,盖屋砌栏,或为木材结构)和位于城北郊的吴家桥。
  民国期间,新丰桥、横港桥保存原名、原貌;昌文桥改称南门口桥;菖蒲桥在此期间曾几度倒塌和修复,后于抗日战争后期倒毁;惠德桥与安济桥已不存在,一度在安济桥旧址处架建木桥(称“中正桥”,群众俗称“下桥”),后倒毁。
  建国后,新丰桥于1952年用水泥加固桥墩,1984年秋毁于火灾,1985年开始重建,翌年12月竣工;横港桥于1985年重修;1959年于县城西门外黎河渡口附近兴建黎川大桥,1961年竣工,初为3孔卵石砂质路面公路桥,桥两侧安木栏,1971年改混凝土路面,两侧扩宽1米建人行道,改建钢筋混凝土栏干。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