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121
颗粒名称: (一)街巷
分类号: TU984
摘要: 自建成城垣以来,县城以城墙为界俗称城内、城外。自南宋建县至清代中期,县城建筑群、居民区及街巷,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内地域。清咸丰年间,城内最繁盛的汤家圳一带毁于兵火,后来,商店、住宅渐建至城南门外沿黎河地段伸展,逐步形成一条近3米宽的条石或卵石路面街道,并形成若干通连主街的巷弄。民国时期县城标有名称的巷弄有30条左右。“文革”期间一度将绝大部分旧巷名改掉,现仍恢复旧名。1979年将南门口到磨市街,长达1500米的碎石砂质路面全部改为混凝土路面,对县城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产生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 黎川县 街巷

内容

自建成城垣以来,县城以城墙为界俗称城内、城外。自南宋建县至清代中期,县城建筑群、居民区及街巷,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内地域。清咸丰年间,城内最繁盛的汤家圳一带(即今东方红大道一带)毁于兵火,后来,商店、住宅渐建至城南门外沿黎河地段伸展,逐步形成一条近3米宽的条石或卵石路面街道,并形成若干通连主街的巷弄。
  清代载于县志的县城街道,有东坊的东街、铁炉岭,西坊的十字街,南坊的县前街、司前街、城隍街、文笔街、学前街、南津街、篁竹街,北坊的夏市街、汤家圳等。
  民国时期,县城街道有铁炉岭、贤市街、花市街、校场街、南津街、磨市街、篁竹街和下桥的楼下街等。
  民国32年(1943年),县长朱维汉主持改建县城主街道,城内自铁炉岭至南门口,城外自南门口经贤市街、校场街、南津街至磨市街,分两期施工,将街道两侧平房店屋一律拆除,改建成两层以上骑楼式铺面,骑楼下为长廊式人行道;将原狭窄的卵石或条石路面扩展成宽7.6米的碎石砂质路面,历时一年多建成,形成了一条长2公里(城内500米,城外1500米)可行驶汽车的商业大街。街道建成后,曾分段命名为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至此,县城保留旧貌的老街,仅有花市街及黎河南岸衔接新丰桥南端的篁竹街和位于县城西北下桥村的楼下街等。
  清代载于县志的县城巷弄有菜园巷、采元巷、高衢巷、骆家巷、光巷、暗巷、小路巷、中山巷、平山巷等。
  民国时期县城标有名称的巷弄有30条左右。(这些巷弄直到解放后大都保留旧貌,数量上稍有增加。“文革”期间一度将绝大部分旧巷名改掉,现仍恢复旧名。) 建国后,县城街道建设在1979年以前主要是维修。1979年以后,先后投资110万元,新建和改建街道10条,巷弄4条,总长8130米,其中有7338米路段(面积65777.6平方米)改铺混凝土路面。这些路段中,东方红大道先后于1979年和1985年扩建成长1000米,车行道宽24米,人行道宽10米的混凝土路面新街道,并在道路中间建有长条形花园,园中设置假山喷泉,花木整列,十分美观。1979年将南门口到磨市街,长达1500米的碎石砂质路面全部改为混凝土路面,对县城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产生了巨大作用。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