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黎川县的粮油调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058
颗粒名称: 四、黎川县的粮油调运
分类号: S37
页数: 2
页码: 248
摘要: 明正德年间,本县外运田赋漕米,除一部分自黎滩河入盱江解交南城充本府禄米和益王府禄米外,其余均经抚河、赣江转入长江,运抵南京、淮安入仓。清代前期,漕米解交沿袭明制,清嘉庆年间,本县每年起运漕米9380石左右。清代后期,漕粮改折银两上交,漕运停办。但作为商品交易,本县有部分粮食经陆路运销福建,或经水路运销南昌、汉口、上海等城市。抗日战争爆发后,田赋实行征实、征借,田赋、军粮调拨运输量增加。民国36年,全县大米运销量约4000万斤,主要销往福建。本县食油调拨数量较少。1982年开始,由福建光泽县流入议价食油。本县调出的油脂主要是毛糠油,运往抚州。
关键词: 黎川县 粮油

内容

明正德年间,本县外运田赋漕米,除一部分自黎滩河入盱江解交南城充本府禄米和益王府禄米外,其余均经抚河、赣江转入长江,运抵南京、淮安入仓。
  清代前期,漕米解交沿袭明制,清嘉庆年间,本县每年起运漕米9380石左右。清代后期,漕粮改折银两上交,漕运停办。但作为商品交易,本县有部分粮食经陆路运销福建,或经水路运销南昌、汉口、上海等城市。
  民国初期,田赋改清末征收银两制钱为征收银元。本县外运粮食,主要是私商经营的贸易粮,陆路运销福建省的光泽、邵武等县,水路运销抚州、南昌、汉口、上海等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田赋实行征实、征借,田赋、军粮调拨运输量增加。民国35年(1946年),本县解充公粮10711石。民国36年,全县大米运销量约4000万斤,主要销往福建。
  建国以后,全县粮食调拨,按照中央规定的政策,由省、地具体筹划。粮食调出以大米、稻谷为主;调进主要是面粉、豆类、杂粮等,但比例很低,仅为调出量的5.4%,主要由本省进贤县和福建光泽县流进。
  1952年以前,因公路交通不便,本县外运粮食主要依靠水路,县城和中田、熊村、河塘等地之粮食通过河道运往南城、抚州、温圳;县城部分粮食,用汽车运往福建省的光泽、南平等县。
  1955年以前,西城乡的粮食用土车或肩挑运至宏村;宏村、龙安、中田等乡的粮食则经水路运往南城、抚州、温圳;德胜、东山、熊村、湖坊、潭溪等乡的粮食,以土车或水运送至县城,然后水运出县,1955年水运粮食1136万公斤。县城部分粮食,连同茶亭、厚村、荷源等乡之粮食,从公路运往福建光泽。 1955—1962年,随着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水路运输粮食的数量逐渐减少,1962年水运量比1955年减少81.6%。当时,除中田、资福两地的粮食仍沿水路经南城县运出外,其余各地之粮均经福建光泽县转运外调。
  1962年以后,除中田乡粮食仍经水路运出外,全县外调粮食,大部分由光泽县经铁路运输,调往上海、福州等地。
  1982年以来,本县议价粮食主要销往广东、福建、云南等省。
  1962年至1983年,全县共调出粮食40441万公斤,调进粮食1827.5万公斤,纯调出38613.5万公斤。1985年调出省外粮食4298万公斤,调入191.7万公斤;1990年调出省外粮食2884万公斤。
  本县食油调拨数量较少。1964—1981年全县共调入食油2.6万公斤,主要由抚州流入。1982年开始,由福建光泽县流入议价食油。本县调出的油脂主要是毛糠油,运往抚州。调往省外的食用植物油,1985年为0.395万公斤,1986年为0.1万公斤。从省外调入的食用植物油,1985年为7.9万公斤,1986年为0.6万公斤,1987年仅0.1万公斤,1988年为6.7万公斤,1989年为16.1万公斤,1990年未调入。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