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网点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047
颗粒名称: 3.网点分布
分类号: S379
页数: 2
页码: 246
摘要: 1949—1952年,由于国家经营的粮食数量较少,粮食集中在县城和宏村镇附近的农村。据有关资料记载:沿公路所设仓库的容量占总容量的77.37%,沿河道所设仓库的容量占总容量的9.7%。在地区分布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有县城、宏村、龙安,设 在这类地区的仓库,靠近公路干线,调拨灵活,粮源充足,是全县粮食中转外调中心,容量占全县总数的49.2%;第二类有荷源、河塘、熊村、东山、樟村、潭溪等地,设在这类地区的仓库,处于产粮区,为第一类仓库的外围库,容量占全县总数的26%;第三类有资福、湖坊、三都、社苹、西城、中田、西坪、下村等地,设在这类地区的仓库容量,占全县总数的24%。1962年,全县各乡镇都通公路,靠近河道的仓库比例逐渐减少。
关键词: 分布 黎川县

内容

1949—1952年,由于国家经营的粮食数量较少,粮食集中在县城和宏村镇附近的农村。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国家掌握的粮食数量日益增加,仓库建设速度加快,在网点布局上,采取了“五靠近”(即靠近公路、河道、加工厂、产粮区、城镇)和便利群众的原则。据有关资料记载:沿公路所设仓库的容量占总容量的77.37%,沿河道所设仓库的容量占总容量的9.7%。在地区分布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有县城、宏村、龙安,设 在这类地区的仓库,靠近公路干线,调拨灵活,粮源充足,是全县粮食中转外调中心,容量占全县总数的49.2%;第二类有荷源、河塘、熊村、东山、樟村、潭溪等地,设在这类地区的仓库,处于产粮区,为第一类仓库的外围库,容量占全县总数的26%;第三类有资福、湖坊、三都、社苹、西城、中田、西坪、下村等地,设在这类地区的仓库容量,占全县总数的24%。1962年,全县各乡镇(当时称公社)都通公路,靠近河道的仓库比例逐渐减少。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