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009
颗粒名称: 一、商店
分类号: F717
页数: 3
页码: 225
摘要: 清末,本县城镇商业主要集中在黎滩镇和五福镇;农村集市贸易则集中在宏村、钟贤(中田)、龙安、洵溪、资福、熊村等圩镇。民国时期,新城镇为全县商业中心,镇域沿黎滩河所建街道,长约2.5公里,两旁多为店铺。据民国25年统计,当时县内有商户748家,从业人员1959人。民国36年,由于抗日战争期间来黎川避难的外地商户陆续迁回原籍,加之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市场萧条,县内商店减少到201家。这些机构和人员,按经济性质区分:国营64个,512人;供销合作社130个,616人;其他集体所有制0个,205人;个体商户770个,2072人。全县每千人占有商业网点4.75个,每个商业人员平均负担62.1人的供应。
关键词: 黎川县 商店

内容

清末,本县城镇商业主要集中在黎滩镇(今日峰镇)和五福镇(今荷源乡境内,街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仅为一小村庄);农村集市贸易则集中在宏村、钟贤(中田)、龙安、洵溪、资福、熊村等圩镇。
  民国时期,新城镇(今日峰镇)为全县商业中心,镇域沿黎滩河所建街道,长约2.5公里,两旁多为店铺。城郊篁竹街、下桥楼下街及各圩镇街坊,店铺亦较密集。其他小乡村,虽无固定商店,但常有“货郎担”走村串户,推销商品。据民国25年(1936年)统计,当时县内有商户748家,从业人员1959人。民国36年,由于抗日战争期间来黎川避难的外地商户陆续迁回原籍,加之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市场萧条,县内商店减少到201家。
  建国以后,县人民政府在保护和扶植私营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国营和集体商业,逐步增加经营网点。1952年,县贸易公司、粮食局、新华书店等国营商业和县供销合作社共有经营机构51个(其中零售机构21个),业务人员(不包括行政人员,下同)163人;私营商业发展到1010户,从业人员1306人。
  1955年,随着各专业公司的建立,国营商店和批发部相应增加,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机构发展到86个(其中零售机构42个),业务人员增至328人;私营商业667户,从业人员1028人。
  1958年,全县国营商业(包括粮食局、新华书店、医药公司、供销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商业的经营机构为208个(其中零售机构142个),业务人员730人;合作商店(小组)和私营货摊61个,从业人员323人。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后,全县商业经营机构减少到163个(其中零售机构115个),业务人员733人。
  1965年,各基层供销社帮助农村建立代购代销店102个,全县93%的大队(今村公所)所在地都有“双代”店。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营机构撤并,部分工作人员下放,商业网点减少。
  1979年以后,国营、集体、私营商业迅速恢复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条购销渠道流通的商业网,促进了全县城乡市场的繁荣兴旺。1986年,全县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发展到1178个,从业人员2532人。
  1990年,全县共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1004个,人员3405人。这些机构和人员,按经济性质区分:国营64个,512人;供销合作社130个,616人;其他集体所有制0个,205人;个体商户770个,2072人。按行业划分:零售商业861个,2844人;饮食业85个,400人;服务业58个,161人。全县每千人占有商业网点4.75个,每个商业人员平均负担62.1人的供应。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