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营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003
颗粒名称: 一、私营商业
分类号: F276.5
页数: 2
摘要: 清末和民国期间,本县商业均为私营。据民国25年出版的《江西年鉴》统计,其时县内23种行业共有私营商户748家,店员总数1959人;户资本额最多者1万元,最少者10元;店员人数最多者20人,最少者1人。抗日战争期间,南昌、抚州、南城等地沧陷后,避难者相继迁来黎川,难民中的工商业者,渐次在本县城乡开行设店,摆摊营业,市场一度繁荣兴旺。抗战胜利后,外地商户大多迁回原籍,特别是内战爆发后,本县商业日渐萧条,据民国36年调查统计,经营行业虽增至28种,但商户减少到201家。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开始时,不少商人顾虑多端,消极经营,有的甚至抽逃资金,全县抽逃资金达4万多元。
关键词: 私营 黎川县

内容

清末和民国期间,本县商业均为私营。据民国25年(1936年)出版的《江西年鉴》统计,其时县内23种行业共有私营商户748家,店员总数1959人;户资本额最多者1万元,最少者10元(均为“法币”);店员人数最多者20人,最少者1人。抗日战争期间,南昌、抚州、南城等地沧陷后,避难者相继迁来黎川,难民中的工商业者,渐次在本县城乡开行设店,摆摊营业,市场一度繁荣兴旺。县城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店,如:布匹绸缎业的晋亨、协康、群益;南货业的全昌、恒春、泰和、万泰和;百货业的合利、复兴隆、万兴顺;中西药业的佑泰源、德源祥、元春生、新泰盛;旅馆、饮食业的五洲、东兴、临安、七星居、绿杨村等。抗战胜利后,外地商户大多迁回原籍,特别是内战爆发后,本县商业日渐萧条,据民国36年调查统计,经营行业虽增至28种,但商户减少到201家。
  1951年,全县私营商店和小商贩增至1010家,从业人员1306人,资本总额37.4万元(折合新人民币,下同),其中流动资金20.1万元,年营业额257.6万元。私营商业的零售额占市场零售总额的87%。
  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开始时,不少商人顾虑多端,消极经营,有的甚至抽逃资金,全县抽逃资金达4万多元。通过宣传教育,消除了私营工商业者的疑虑,许多商人又主动拿出资金,扩大营业。这一年,全县私营商店和小商贩发展到1604家,从业人员2155人,资本总额增至39万元,其中流动资金32.2万元,年营业额273.6万元。由于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发展,私营商业零售额在市场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到46.4%。
  1955年,全县私营商店和小商贩为667户,从业人员1028人,资本总额18.2万元,其中流动资金10.6万元,年营业额129.5万元。私营商业的零售额占市场零售总额的25.8%。
  1956年,全县私营商店以行业为单位实行公私合营。同年,98%的小商小贩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1958年全县仅有个体小商贩5户。
  1961年,个体商贩增加。1964年全县登记发证的个体商贩107户。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个体商贩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1978年以后,个体商贩和私营商店发展很快,1983年全县领取营业执照的达970户,1987年为900户、1149人。
  1990年,全县个体有证商户为770户、2072人,个体商业的商品零售额为1199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3.7%。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