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
分类号: F606
页数: 2
页码: 214
摘要: 宋绍兴十二年,县令李维芑和宋淳祐六年在任县令赵与澄等,先后于县内设置黎滩驿、飞鸢驿、凤池驿,为本县邮传机构之始。宋时,本县不设县丞,邮驿由县衙主簿掌管。元代承袭宋制,但驿站规模扩大,并在县内设若干急递铺,传递官府紧急公文。全县驿铺通信事宜均由县丞掌管。民国初,县人孙添俚等开办民信局,办理民间信件投寄业务,后转为邮政代办所,归南城邮局管辖。民国37年至解放前夕,县邮政局降为三等邮局,人员减至8人,各邮政代办所和信柜亦相继关闭。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建立了黎川县邮政局、黎川县电报局和县人民政府总机班,并实行军事管制,统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领导。
关键词: 邮电局 黎川县

内容

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县令李维芑和宋淳祐六年(1246年)在任县令赵与澄等,先后于县内设置黎滩驿、飞鸢驿、凤池驿,为本县邮传机构之始。宋时,本县不设县丞,邮驿由县衙主簿掌管。
  元代承袭宋制,但驿站规模扩大,并在县内设若干急递铺,传递官府紧急公文。
  明、清两代,本县驿站虽时设时撤,但急递铺的设置已具规模。清同治年间,全县置12铺:总铺设在县治东门,有铺兵4名、走递公文驿司1名;总铺下设11铺,共有铺兵34名、递夫20名、马夫1名、马4匹。光绪初年,设13铺(白源铺、百顺铺、礼义铺、九冈铺、卢游铺、东兴铺、白沙铺、洵溪铺、飞鸢铺、义亭铺、焦元铺、龙安铺、弋阳铺),共有铺司34名、递夫12名、马夫1名、马4匹。全县驿铺通信事宜均由县丞掌管。
  民国初,县人孙添俚等开办民信局,办理民间信件投寄业务,后转为邮政代办所,归南城邮局管辖。
  民国16年(1927年),撤销邮政代办所,成立官办邮政支局,隶属江西省邮政管理局,局址设城外盐社上(今花市街8号),有邮务人员4名,办理信函、包裹和汇兑业务。民国23年,南城经黎川至光泽公路修通后,邮政业务随之增加,本县邮政支局升为三等邮局。同年,开设电报支局(局址在原福音堂附近,即今人民路首),直属江西省电政管理局管辖,初创时仅2人。民国23年,县电报支局与邮政局合设一处营业,局址在今人民路144号。民国24年,县邮政局开设熊村、钟贤(中田)、横村(宏村)、茶亭、樟村5个邮政代办所。同年,县内建成电话通讯网,县总机设在县政府内,配备管理员1名、工匠1名、接线生3名。民国29年,县电报支局升格为四等电报局。民国31年,县邮政局升格为二等乙级邮局,全局人员增至11人;又增设东山邮政代办所和龙安、三都、德胜关、河塘、厚村、西城等7个信柜,并在县城设立2个邮票代售处。民国37年至解放前夕,县邮政局降为三等邮局,人员减至8人,各邮政代办所和信柜亦相继关闭。
  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建立了黎川县邮政局、黎川县电报局和县人民政府总机班,并实行军事管制,统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领导。1950年设宏村、樟村、中田、龙安、茶亭邮政代办所。1951年5月,县邮政局和电报局合并,成立黎川县邮电局,隶属江西省邮电管理局。1952年,增设东山、熊村、厚村邮政代办所。1953年3月,县人民政府总机班移交县邮电局统一经管。1954年上半年,全县共建邮政代办所19个。同年下半年,对各代办所进行整顿,撤销了部分代办所,并计划逐步建立自办邮电机构。1956年第四季度,各自办邮电所陆续建成。德胜关邮电支局也于1957年下半年建立。
  1969年12月,县邮电局撤销,分别成立县邮政局和电信局。邮政局受省邮政管理局和县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电信局由县人民武装部接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1973年8月,县邮政局和电信局复并为邮电局,隶属江西省邮电管理局。
  1990年底,全县开业的邮电机构有:邮电局1个、邮电支局1个、邮电所12个;邮政代办所1个、电信代办所3个;自办报刊门市部1个、报刊零售亭1个、邮票代售处32个、信筒(信箱)50个、邮政储蓄点10个、集邮点4个。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