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7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邮电
分类号: F606
页数: 8
页码: 214
摘要: 第一节机构宋绍兴十二年,县令李维芑和宋淳祐六年在任县令赵与澄等,先后于县内设置黎滩驿、飞鸢驿、凤池驿,为本县邮传机构之始。宋时,本县不设县丞,邮驿由县衙主簿掌管。元代承袭宋制,但驿站规模扩大,并在县内设若干急递铺,传递官府紧急公文。全县驿铺通信事宜均由县丞掌管。民国37年至解放前夕,县邮政局降为三等邮局,人员减至8人,各邮政代办所和信柜亦相继关闭。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建立了黎川县邮政局、黎川县电报局和县人民政府总机班,并实行军事管制,统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领导。明代,开始出现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
关键词: 邮电 黎川县

内容

第一节机构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县令李维芑和宋淳祐六年(1246年)在任县令赵与澄等,先后于县内设置黎滩驿、飞鸢驿、凤池驿,为本县邮传机构之始。宋时,本县不设县丞,邮驿由县衙主簿掌管。
  元代承袭宋制,但驿站规模扩大,并在县内设若干急递铺,传递官府紧急公文。
  明、清两代,本县驿站虽时设时撤,但急递铺的设置已具规模。清同治年间,全县置12铺:总铺设在县治东门,有铺兵4名、走递公文驿司1名;总铺下设11铺,共有铺兵34名、递夫20名、马夫1名、马4匹。光绪初年,设13铺(白源铺、百顺铺、礼义铺、九冈铺、卢游铺、东兴铺、白沙铺、洵溪铺、飞鸢铺、义亭铺、焦元铺、龙安铺、弋阳铺),共有铺司34名、递夫12名、马夫1名、马4匹。全县驿铺通信事宜均由县丞掌管。
  民国初,县人孙添俚等开办民信局,办理民间信件投寄业务,后转为邮政代办所,归南城邮局管辖。
  民国16年(1927年),撤销邮政代办所,成立官办邮政支局,隶属江西省邮政管理局,局址设城外盐社上(今花市街8号),有邮务人员4名,办理信函、包裹和汇兑业务。民国23年,南城经黎川至光泽公路修通后,邮政业务随之增加,本县邮政支局升为三等邮局。同年,开设电报支局(局址在原福音堂附近,即今人民路首),直属江西省电政管理局管辖,初创时仅2人。民国23年,县电报支局与邮政局合设一处营业,局址在今人民路144号。民国24年,县邮政局开设熊村、钟贤(中田)、横村(宏村)、茶亭、樟村5个邮政代办所。同年,县内建成电话通讯网,县总机设在县政府内,配备管理员1名、工匠1名、接线生3名。民国29年,县电报支局升格为四等电报局。民国31年,县邮政局升格为二等乙级邮局,全局人员增至11人;又增设东山邮政代办所和龙安、三都、德胜关、河塘、厚村、西城等7个信柜,并在县城设立2个邮票代售处。民国37年至解放前夕,县邮政局降为三等邮局,人员减至8人,各邮政代办所和信柜亦相继关闭。
  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建立了黎川县邮政局、黎川县电报局和县人民政府总机班,并实行军事管制,统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领导。1950年设宏村、樟村、中田、龙安、茶亭邮政代办所。1951年5月,县邮政局和电报局合并,成立黎川县邮电局,隶属江西省邮电管理局。1952年,增设东山、熊村、厚村邮政代办所。1953年3月,县人民政府总机班移交县邮电局统一经管。1954年上半年,全县共建邮政代办所19个。同年下半年,对各代办所进行整顿,撤销了部分代办所,并计划逐步建立自办邮电机构。1956年第四季度,各自办邮电所陆续建成。德胜关邮电支局也于1957年下半年建立。
  1969年12月,县邮电局撤销,分别成立县邮政局和电信局。邮政局受省邮政管理局和县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电信局由县人民武装部接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1973年8月,县邮政局和电信局复并为邮电局,隶属江西省邮电管理局。
  1990年底,全县开业的邮电机构有:邮电局1个、邮电支局1个、邮电所12个;邮政代办所1个、电信代办所3个;自办报刊门市部1个、报刊零售亭1个、邮票代售处32个、信筒(信箱)50个、邮政储蓄点10个、集邮点4个。
  第二节邮政一、邮政网路明代邮递以县前铺(设在县前街的总铺)为中心组成三路:西北路自县前铺至白源、百顺、礼义、九冈等铺通南城;东北路自县前铺至炉游、义亭、白沙、洵溪、东兴、飞鸢等铺通光泽;西南路自县前铺至焦源铺(今中田乡境内)。
  清乾隆年间,增加了西南方向由县前铺至焦源、龙安、弋阳等铺通南丰一线。
  清光绪初年,邮铺路线调整为:东路每15里设1铺,自县前铺至炉游、东兴、白沙、义亭、洵溪、飞鸢各铺通光泽县;西路每20里设1铺,自县前铺至长庆(即焦源)、龙安两铺通南丰县;北路每10里设1铺,自县前铺至白源、十里、百顺、礼义、九冈各铺通南城县。
  光绪末年,本县邮驿通信撤除,代之以“大清邮政”。
  民国期间,县城邮件投递以邮局为中心分上下两段:上段起自邮局右侧,经南津街、后山湾、倒港塝等地,往返9公里;下段起自邮局左侧,经贤市街、铁炉岭、下马路、吴家桥、楼下街等地,往返11.5公里。
  县间邮路分三线:一是黎川至南城,邮件由客班汽车逐日对开托运,中途经硝石,全长54.5公里,遇客车停开时,派人肩挑步行送硝石交接;二是黎川至光泽,途经茶亭、厚村、止马,全长59公里,邮件每旬逢一、四、七日由客班汽车托运,其余各日由光泽邮递人员步行肩挑到黎川交接;三是黎川至泰宁,隔日班,邮件由邮递人员步行肩挑经三都、东山、德胜关,在巫寮交接。
  县内邮路均为步班:黎川至熊村隔日班;黎川至钟贤(中田)隔日班;黎川至樟村隔日班;樟村至西城、钟贤(中田)至龙安的邮件,分别由西城和龙安两个甲种信柜隔日派人到樟村、钟贤(中田)交接。
  建国后,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按照地形、交通条件、邮件流向,全县邮递网路布局进行了多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县局为中心,干线、支线邮路紧密衔接,沟通城乡,交织地面的邮路网。
  (一)城镇投递 1.城内投递段:自行车班1人,全长17.6公里,投递点(户)209个,信箱4个。
  2.城外投递段:自行车班1人,全长15.5公里,投递点(户)237个,信箱3个。
  3.郊区投递段:自行车班1人,全长19.9公里,投递点(户)193个,信箱5个。
  (二)县间邮路本县与邻县及省内外进出口邮件报刊,主要经抚州局和光泽局中转。
  1.黎川至光泽线:1982年至1990年,只交换鹰厦铁路线上各主要点的进出邮件。
  2.黎川至抚州线:1982年黎光线自办邮车停开后,本县发行的省内外报刊和进出口邮件,主要由地区局邮车队押运。进口由抚州经南城、南丰至本县;出口由本县经资溪转金溪县回抚州。
  (三)干线邮路主要负责县局至农村各自办、代办邮电机构的邮件报刊运转。1950年,由3名乡邮员分别自县城步行至熊村、中田、樟村、茶亭和泰宁县的巫寮,均为隔日班;1952年,增设乡邮员2名,县至区为逐日班或隔日班;1956年,乡邮员增至11人,县至各区、乡均为逐日班;1958年以后,邮件委托客班汽车运转;1984年,全县有干线邮路10条,抵达和路过13个乡镇邮电所,均为逐日班,除龙安至东堡和县城至中田为自行车传递外,其余皆由汽车运递,单程总长度为208.5公里;1990年,全县邮路总长度增至307公里,其中农村303公里,全部委托客班汽车运递。
  (四)乡村邮路以负有投递任务的局、所为中心,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选择串连村庄多、重复路少、距离近、路面好的路线进行。至1984年底,全县乡村邮路共42条,均以每周星期三为班期,除宏村至前岭、熊村至岭下和熊村至张家岭3路为步班外,其余均为自行车班,单程总长度887.2公里。1990年,全县农村投递线路单程长度为1519公里,119个行政村通邮面达100%,1336个村民小组通邮面达96%。
  二、邮政业务古代之驿铺,是官府传递公文的机构,除了宋朝准许高官显宦附寄信件外,一般均不得附寄私人信件。明代,开始出现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是民信局发展最盛时期,本县一些商号为了自身通信往来和掌握贸易信息,开始办理民间信件收投,一些私营钱庄亦兼办汇兑业务。
  民国时期,本县民间信件投寄由私人开办的民信局办理,汇兑业务多由祥聚、丰盛、谦益等几家私营钱庄承揽。民国16年(1927年)成立官办邮政支局后,仅能办理信函、包裹和汇兑业务。
  建国初期的邮政业务,基本上承袭了民国时期的项目。1952年开始增办报刊杂志发行业务;1965年增加了机要文件的传递;1984年2月开办集邮业务。1987年,县局寄出函件达65.9万件,比1952年增长5.69倍;寄出包裹3.84万件,比1952年增长15倍;开发汇票2.95万张,比1952年增长1.95倍;寄出机要文件461件,订销报纸期发28775份,订销杂志期发32323份。1990年,上述各项邮政业务量除信函一项比1987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外,其余各项均有所减少。
  表3—52 黎川县部分年份邮政业务量统计表第三节电信一、电报 (一)电报设备民国22年(1933年),本县初设电报支局时,装有老式西门子磁石式交换机1部,采用幻线电路,电报收发靠话传。
  民国29年(1940年),县电报局装有莫尔斯人工报机1部、互相器1个,后因报机常出故障,电报收发仍改话传。
  1950年至1960年,县局电报收发全靠电话通报。1961年,安装莫尔斯人工传发报机1部。
  1970年,安装交直流两用有线人工电报机1部。1972年,县局报务和机务人员利用旧机件,自装半导体人工有线电报机1部,获得成功并投入使用。同年,安装15W55B型无线电报话机1部。1978年,曾安装常州产BC112型单路电报真迹传真机1部,后因图象不清而报废。1979年,人工报机停用,改装BD055型电传打字机1部,电报收发速度提高10倍。
  1982年,增配15W新式X—06型无线电收发报机1部,以备急用。1983年,又增配BD055型电传打字机1部,为加强电报在机上收发的校核和培训新的报务人员,创造了条件。同年,新装ZB302型单路载波电报机1部,将原幻线电报电路改为载波电报电路,提高了收发准确度。
  至1990年,本县邮电局投入使用的电报主要设备有:载波机1部、电传打字机3部、全电子电传机1部、机械式传电机1部。电报电路有:黎川至抚州明线载波电传电路1条,黎川至抚州人工无线电路1条。
  (二)电报业务民国时期,本县办理的电报有军政、普通、气象、新闻等种,纳费标识分特急、加急和寻常。
  建国以后,电报业务种类相继增加。总的分为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两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又分为天气电报、水情电报、政务电报、公益电报、新闻电报、公务电报、普通电报和汇款电报8种,并按轻重缓急规定了各种电报的传递顺序。
  无线电台主要担负特殊应急通信任务,如遇有线全阻10分钟以后,立即采用无线,确保重要紧急通信的收发。
  全县电报去量:1952年1400份,1957年1700份,1965年8800份,1978年16600份,1979年19800份,1980年23700份,1981年22000份,1982年21500份,1983年24000份,1984年22088份,1985年28608份,1986年23458份,1987年29170份,1988年36059份,1989年35969份,1990年50770份。
  二、长途电话 (一)设备和线路民国26年(1937年)12月,县电报支局采用老式西门子磁石交换机办理黎川至南城、邵武、泰宁等地的长话业务,后因该局担任防空情报业务,暂停南城长话。民国27年(1938年)10月 ,黎川至南城长话专线竣工,开始正式办理黎川至南城、南丰、临川、南昌等地的长话业务。
  建国初期,县局只有老式西门子5门磁石交换机1部,长话电路仅有黎川至南城1条。1953年3月,增加黎川至光泽长话电路1条。1958年8月,增开黎川至抚州直达长话电路1条,加挂黎川至南城长话电路1条。
  1972年,安装中天30门磁石式长话交换机1部,县局长途台开始单独设立座席。1974年5月,安装江丰JZ—3CA型三路载波机以后,增开了黎川至抚州明线载波长话电路3条,本县长话通信开始实行载波化。
  1980年增开黎川至南昌明线载波长话电路1条。1983年12月,停开江丰JZ—3CA型三路载波机,改用江丰JZ—128型12路载波机一端。投产后,开放载波电路11条,其中:黎川至南昌长话电路1条;黎川至抚州长话电路5条(2路用于去话半自动拨号);黎川×××至抚州×××专线电路1条;××至抚州、×××至抚州传真电路各1条;电话会议专线1条,实现了黎川至抚州长话的半自动拨号。
  至1990年底,县邮电局长途电话的主要设备有:磁石长途交换机容量30门,60路及以下增音机2部;长话电路共9条,其中有线载波电路8条。
  (二)长话业务民国时期,长途电话专线只通南城、南丰、临川、南昌等地,另外可通过白沙头、厚村、熊村、德山、樟村、龙安6个乡的电话单机,将电话分别接转至南城硝石、光泽杉关、资溪牛田、邵武黄隘、泰宁外隘、建宁邱家隘和南丰弋阳隘。
  建国后,长话业务不断扩大。长话种类分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和公务电话6种,并按轻重缓急规定了各种电话的接续顺序。此外,还办有预约电话、会议电话、租用电话等业务。全县长途电话去话张数:1952年0.29万张,1957年0.2万张,1965年0.81万张,1978年1.56万张,1979年2.11万张,1980年2.57万张,1981年2.53万张,1982年2.69万张,1983年3.03万张,1984年3.21万张,1985年4.30万张,1986年4.70万张,1987年4.81万张,1988年5.29万张,1989年5.88万张,1990年7.13万张。
  三、市内电话 (一)设备和线路据民国36年(1947年)《黎川统计》载:本县装有西门子20门电话总机和西门子10门电话总机各1部,市内装有电话机的单位除县政府外,还有国民党黎川县党部、县商会、县农业推广所和新城镇等,此外,日峰山防空哨所亦设有电话机,以便处理防空电话,通报防空情况,发出防空警报或解除警报。
  解放后至1953年以前,县城设15部用户单机,均接入县人民政府交换机,属于地方通信。1953年3月,县邮电局接管地方通信以后,市话建设开始统一规划。1953年至1957年,市话杆线经过多次整顿后,网路布局由零乱走向正规,市话设专职机务员1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增至150门,接入市话交换机的用户单机发展到89部。
  1958年至1962年,大部分市话杆线进行了更新改造,部分线段改用架空明线电缆。
  1976年至1979年,市话主要线段普遍采用HYV全塑市话电缆。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增至300门,市内电话机发展到210部。
  自1980年起,市话杆线逐步改埋电缆,至1984年,市话杆线除少量仍为明线杆路外,其余均为地下电缆。
  1990年,市内电话主要设备有:已装交换机容量500门(实占433门),用户交换机容量240门,用户交换机中继线5对,用户线对数460对(实占339对),电话机总数393部(其中接入邮电局交换机的话机348部),杆路长度14公里(其中水泥杆路2公里),电缆长度5.8皮长公里。
  (二)市话业务建国后,市话业务项目逐步增加,主要有:普通电话正机、普通电话副机、用户交换机及互通机、分机、中继线、同线电话、合用电话、专线电话、临时电话、租杆挂线、租用管道、代用户维修设备。
  市话年末用户数:1952年15户,1957年89户,1965年153户,1978年192户,1979年210户,1980年213户,1981年209户,1982年211户,1983年218户,1984年231户,1985年251户,1986年262户,1987年282户,1988年316户,1989年334户,1990年348户。
  四、农村电话 (一)设备和线路民国时期,全县架设电话线路19条,其中县城至宏村、县城至钟贤(中田)的中继线各1条。除县城至宏村为12号铁质单线外,其余均为14号铁质单线。17个乡装有电话机,分别为瑞典卓机和西门子卓机,所有交换设备和单机均未装保安设备。至解放前夕,电话机线设备破烂不堪,单机零件残缺不全,全县电话杆线的60—70%已倒蹋腐锈,各乡电话几乎全部中断。
  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总机班成立后,及时抢修接通了县城至各区的电话线路。
  1953年,本县农村电话仅有国际磁石式20门交换机2部,及接入这2部交换机的市内电话机15部、农村电话机6部。农村无中继线,只有县城至七区(龙安)、二区(茶亭)、三区(熊村)、四区(东山)、五区(宏村)、六区(中田)6条电话单线,共有木杆1516根,2.0和2.6铁线115公里。1955年,二区和五区分别安装磁石式10门交换机各1部,农村电话线增至141公里。1956年,熊村、茶亭、宏村分别安装磁石式30门交换机各1部,中田安装磁石式20门交换机1部;新架杆路160杆公里、线路204条公里。全县38个乡中有36个通电话。
  1957年,东山安装磁石式10门交换机1部。同年,省邮电管理局拨出专款1.3万元,对本县农话线路进行整顿,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0门,电话机发展到108部。1958年,全县11个公社装有交换机(其中8个公社至县交换机有直达电路),13个公社装有电话会议机,调整了7个公社至大队的线路;新架中继线48对公里,新架各垦殖分场至中队的单线96.5条公里,新装电话机26部。
  1961年,县局农话机线人员深入基层,对分支机构的进出引入线、保安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整修了自办交换机9部、电话机131部、中继线21条160公里、用户线路146杆公里,协助公社和大队整修交换机17部、电话机204部、电话会议机38部、电话线路40公里。
  1960年至1966年,本县先后架设熊村至邵武金坑、厚村至光泽止马、德胜关至泰宁新桥、樟村至建宁黄坊的4条联防线。后来,这4条联防线相继停止通话。
  至1990年止,全县农村电话主要设备有:已装交换机容量650门(县邮电局经营520门,乡、镇经营130门),其中实占292门(县邮电局经营266门,乡、镇经营26门);杆路长度220公里(县邮电局经营176公里,乡、镇经营44公里),其中中继杆路176公里;明线线条总长度514对公里(县邮电局经营411对公里,乡、镇经营103对公里),其中中继线条长度411对公里;电缆长度7皮长公里;电话机总数252部。
  (二)农话业务本县农村电话业务计有13项:普通电话正机、普通电话副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分机、公用电话、临时电话、用户交换机中继线、专线电话、插扑、租杆挂线、代用户维修设备。通话种类,按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分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首长电话、军政电话、普通电话6种,并按轻重缓急规定了接续顺序。
  全县农话通话张数:1989年20.28万张,1990年23.85万张。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