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桥梁
分类号: U448
页数: 4
页码: 206
摘要: 清同治十年撰修的《新城县志》中记载的桥梁有152座,大部分为木桥,少数为石拱桥或石墩木梁桥。这些古桥,历经沧桑,有的毁于天灾战乱,有的年久失修倒塌,有的后来改建为公路桥,保留至今的仅有新丰桥、横港桥、七佛桥、忠孝桥等数座。民国期间始建石墩钢轨梁木质公路桥。在现有的桥梁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为新丰桥,最长的为黎川大桥。由于水灾火患,战祸兵氛,新丰桥自明代重建至清末民初,先后重修6次。1984年8月1日深夜,桥墩木架内突然起火,烈焰熊熊,县、镇领导率军民奋力抢救,虽未燃及街市,但桥身终被烧毁。1987年1月1日,在桥头隆重举行了验收通行典礼,县党政军领导机关负责同志和干部群众数百人参加了剪彩仪式。
关键词: 桥梁 黎川县

内容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撰修的《新城县志》中记载的桥梁有152座,大部分为木桥,少数为石拱桥或石墩木梁桥。这些古桥,历经沧桑,有的毁于天灾战乱,有的年久失修倒塌,有的后来改建为公路桥,保留至今的仅有新丰桥、横港桥、七佛桥、忠孝桥等数座。
  民国期间始建石墩钢轨梁木质公路桥。
  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本县新建和改建了大批桥梁,至1990年止,境内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上建有永久性桥梁73座,总长1749米,载重标准多在汽——10吨至汽——18吨之间。
  在现有的桥梁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为新丰桥,最长的为黎川大桥。
  新丰桥位于县城南津街(今人民路红旗街)与篁竹街西岸之间,熊村水与社苹水汇合处。横跨黎滩河的新丰桥,旧时为黎川县城通往福建省邵武、建宁、泰宁等县的必经衢径,现今仍为县城至西南各乡镇的重要通道,桥上往来行旅,晨昏不绝。
  该桥原为木结构便桥。明弘治中叶(1496年前后),由县籍人士邓偕、刘奎、朱萱、许盛等捐资重建,改成石墩(五墩六孔)木梁结构,桥墩、桥台均以花岗岩条石砌结,墩上以杉条木迭接架成桥孔,桥面底层以多层棕丝、细沙铺呈燕子窝状,再用砖块、条石铺设桥面。桥上建有长廊式瓦顶木柱棚屋,两侧夹以雕木桥栏及条形便椅;桥中段两侧均建有亭宇,亭槛有“远近青山无墨画,潺潺流水有诗声”联句;桥之两端,置店屋数间,桥头进出口拱门上分别嵌有“左屏”、“右蔽”、“关津”、“长逵”石额。
  由于水灾火患,战祸兵氛,新丰桥自明代重建至清末民初,先后重修6次。日寇侵华期间和解放前夕,桥身曾两度失火,均由县绅张伯甫、黄鋆夫、邓若洲、涂喜孙等为首捐资修复。1952年洪水过后,县人民政府即拨款加固桥基;1981年再次拨款焊架钢筋桥栏。两次维修,费资巨万。
  1984年8月1日深夜,桥墩木架内突然起火,烈焰熊熊,县、镇领导率军民奋力抢救,虽未燃及街市,但桥身终被烧毁。
  1985年春,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新丰桥。不久,省人民政府拨款支援该桥修建,原江西省省长方志纯特为书写了桥额。重修工程由县交通局建桥工程队与县第二建筑公司共同承担,1985年5月动工,1986年12月告竣。1987年1月1日,在桥头隆重举行了验收通行典礼,县党政军领导机关负责同志和干部群众数百人参加了剪彩仪式。重建后的新丰桥,仍为五墩六孔,全长89.6米,桥面净宽4.3米,花岗石砌墩,梁架与廊屋立柱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廊计21楹,碧蓝琉璃瓦顶,水泥预制浮雕图与条栅靠背长椅连续相间,组成夹道桥栏。两端城楼式桥堡,三层四面,碧瓦红墙,门外数十级整齐排列的台阶,南端直达篁竹街首,北端与人民路街市相连,成为连结黎滩河两岸交通的纽带。
  黎川大桥位于县城西门外之黎滩河上,西北方向经新荣至中田,或经龙安、东堡至南丰县;东南方向经栗塘至社苹,或经宏村至樟村、西城,或经东山、德胜至福建省泰宁县,系闽赣两省公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该桥手1959年7月1日破土动工,1961年5月1日建成通成车。
  黎川大桥根据河道狭窄、弯曲,水急易涨的特点,择定桥址以后,按照有关部门颁布的石拱桥标准图,参照德安桥设计图纸设计、施工,桥身为三孔圆形变截拱,桥长93米,净跨23米,桥高12米,桥面净宽8.12米,桥台长11.3米,混凝土桥面,两侧装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臂式人行道支栏,载重标准为汽——13吨。
  永久性公路桥至1990年止,本县境内共建有永久性公路桥73座(不含乡村简易公路桥梁)。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