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路
分类号: U6
页数: 2
页码: 205
摘要: 其时,县内主要航道有: 县城至洪门线长45公里,全年通航载重2至3吨船筏。宏村至洪门线长64公里,分为三段: 1.宏村至龙安段:长19公里,洪水期可通载重1至2吨船筏,枯水期只能通载重1吨以下的小筏。此外,县内还有德胜至县城、熊村至县城、社苹至县城、茶亭至资福等航道,可通载重0.5吨的小筏,通航期一般每年4至8个月。1988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裘坊乡境内设八都渡口,中田乡境内设公村渡口,华山垦殖场境内设五福街渡口,各渡口有木质渡船一艘,每艘可载10至30人。
关键词: 水路 黎川县

内容

一、主要航道民国及其以前,本县长途运输以河道为主,船筏经资福河(东川)、龙安河(西川)、黎滩河(中川)北下南城县境内之旴江,直达抚河、赣江。其时,县内主要航道有: 县城至洪门线长45公里,全年通航载重2至3吨船筏。
  宏村至洪门线长64公里,分为三段: 1.宏村至龙安段:长19公里,洪水期可通载重1至2吨船筏,枯水期只能通载重1吨以下的小筏。
  2.龙安至中田段:长10公里,洪水期可通载重2至3吨船筏,枯水期通航载重1至2吨船筏。
  3.中田至洪门段:长35公里,洪水期可通载重5至10吨船筏,枯水期通航载重3至5吨船筏。
  下村至龙安线长5公里,半年通航,夏秋季节一般可通载重0.5至1吨小筏。
  资福至洪门线长37.5公里,全年通航,洪水期可通载重5至10吨船筏,枯水期载重5吨以下的船筏亦可通航。
  此外,县内还有德胜至县城、熊村至县城、社苹至县城、茶亭至资福等航道,可通载重0.5吨的小筏,通航期一般每年4至8个月。
  1949年至1957年,本县货物运输仍以河道水运为主,上述航道船筏往返频繁。
  1958年以后,由于修建洪门水库,黎滩河与旴江之间的航道为水库大坝所阻,本县开出的船筏只能驶入洪门水库,不可直达抚河、赣江。加之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卵石淤塞,河床日渐升高,县内航道运输逐步衰落,船只渐减,几近绝迹。现今只有流放的竹排、木筏短途载运少量农副产品。
  二、渡口码头建国前,本县境内各河道设有16个渡口(下桥、较场、裘坊、竹篙陂、八都、港口、公口西坪、龙安、羊屯、中田、席家湾、羊坊、北门、炉油、资福)和3个码头(排栅口、小港口、下桥渡),以便行人过往和船筏停靠、装卸。
  1949年至1957年,上述渡口、码头均得到合理利用。
  1958年以后,随着水路运输的衰落,渡口、码头大多陆续废弃。1988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裘坊乡境内设八都渡口,中田乡境内设公村渡口,华山垦殖场境内设五福街渡口,各渡口有木质渡船一艘,每艘可载10至30人。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