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路养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65
颗粒名称: (二)公路养护
分类号: U418
页数: 2
页码: 204
摘要: 民国时期,本县设有黎川和茶亭两个养路工区,隶属于江西公路局南城公务段。黎川工区下设十里、百顺、周家圩、界牌前4个道班;茶亭工区下设熊家圩、茶亭、厚村3个道班,担负从硝石经县城至杉关的65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这条路段,由于弯道多,路基窄,又连遭侵华日军破坏,加之养路包商与监工相互勾结,偷工减料,中饱私囊,致使路面不平,车辆难以行驶。1954年3月,成立黎川养路分段,隶属抚州公路总段领导;道班改为养路队,有职工17人。1970年8月,县养路队并入黎川养路段。1990年,黎川公路段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行政股、生产技术股、路政股和17个养路队,职工130人,担负本县境内173.16公里干线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任务。
关键词: 公路养护 黎川县

内容

民国时期,本县设有黎川和茶亭两个养路工区,隶属于江西公路局南城公务段。黎川工区下设十里、百顺、周家圩、界牌前4个道班;茶亭工区下设熊家圩、茶亭、厚村3个道班,担负从硝石经县城至杉关的65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这条路段,由于弯道多,路基窄,又连遭侵华日军破坏,加之养路包商与监工相互勾结,偷工减料,中饱私囊,致使路面不平,车辆难以行驶。
  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养护工作逐步加强。1954年3月,成立黎川养路分段,隶属抚州公路总段领导;道班改为养路队,有职工17人。1955年以后,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养护公路,路况不断改善。
  1958年至1959年,因建洪门水库,硝石至县城路段被淹,十里等4个养路队撤销。此期间,县内设有永兴桥、朱家围、宏村、水漪殿、东山、德胜、王沙坑、龙安、前坑、荷源、茶亭、厚村12个养路队,养护里程124.38公里。
  1963年7月,成立黎川县养路队,隶属县工交局领导,担负县社公路的养护任务。1970年8月,县养路队并入黎川养路段。
  1971年开始,全县公路实行县、公社(乡)、大队(村)三级管理,专用公路由使用单位负责养护。为了节省民工,提高工效,1973年3月建立黎川县县社公路常年代表工养护制度。
  1978年6月,黎川养路段改名黎川公路段,由抚州地区公路局和黎川县交通局双重领导,担负县内干线公路的养护任务。同年12月,成立黎川县县社公路养路队(为县办集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领导。
  1984年8月,成立黎川县县乡公路管理站(后改名黎川县公路管理站),为县交通局所属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县乡公路的工程、养护和路政。
  1990年,黎川公路段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行政股、生产技术股、路政股和17个养路队,职工130人,担负本县境内173.16公里干线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任务。县公路管理站下设5个集体性质养路队、12个常年代表工养路队和5个养护承包户(组),有职工56人、常年代表工68人,担负全县141.95公里县乡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任务。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