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陆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陆路
分类号: U4
页数: 4
页码: 202
摘要: 西南出通济门,过惠德桥、黄沙坑、白石嵊、蔡坊、东坑、柜株、宏村、樟村,至邱家岭;樟村分路至李岭;宏村分路,过杨梅岭、西城、河桥,至黄家岭;东坑分路,过冰湖、梅源,至鸡屯隘。西出小西门,过日峰山、望市岭、过前坑、板桥、焦源、龙安、庙岭、大塘,至中堡、弋阳隘;由板桥分路,经岭源、白石湾,至下村;由安济桥过湖头、中田,至公村营。抗日战争胜利,南城至黎川路段恢复通车,南丰至黎川公路因失修而废弃。县城至樟村线途经栗塘、宏源、宏村,全长27.73公里,1958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关键词: 黎川县 陆路

内容

一、古道清代,本县城垣设有5门,5条官马大道分别从东、南、西、北和西南各门而出,连接18条民间便道,向全县各乡村及边境诸隘口伸展。
  东出迎福门,经株林、东兴、白沙、洵溪、飞鸢至杉关;由株林分路,稍南,过青山、黄沙渡、湖坊至严岭;由洵溪分路,稍北,历蛇口至东兴;由蛇口分路,经渥口、厚村、周湖,至风扫岭。
  南出昌文门,由南津、鲤潭、水口、白羊,枧源至杨梅岭;由白羊堡分路,经上广(yǎn)、中站至极高岭;由水口分路,上沙洲坪、熊村、枯杉树,至黄土岭;由熊村分路,至桃树岭;由南津,过篁竹街、黄花冈、广严排、真觉岭、洪岗陂、新店,至德胜关、胡寮岭;由洪岗陂分路,西上东骇岭、层坪;由德胜关过官川、陇口至虞崎岭、红水岭;由新丰桥过栗塘、桐林、周舍、社冈,至福山;由社冈分路,历大塘陂,至高台山。
  西南出通济门,过惠德桥、黄沙坑、白石嵊、蔡坊、东坑、柜株、宏村、樟村,至邱家岭;樟村分路至李岭;宏村分路,过杨梅岭、西城、河桥,至黄家岭;东坑分路,过冰湖、梅源,至鸡屯隘。
  西出小西门,过日峰山、望市岭、过前坑、板桥、焦源、龙安、庙岭、大塘,至中堡、弋阳隘;由板桥分路,经岭源、白石湾,至下村;由安济桥过湖头、中田,至公村营。
  北出朝宗门、石峡岭,历白源、百顺、礼义、九冈,至广石、硝石;自杨溪桥分路,过蓝浒,至廪山;由百顺,下周家圩分路,过连家源、枣树岭;由朝宗门东北,过是何嵊、泉水岭、新兴岭,至卢游,上通五福,下达资溪,过蓝田,合于硝石。
  二、公路 (一)公路网民国23年(1934年),南城经黎川至福建光泽的公路修通,本县境内路段(硝石至县城,县城至杉关)长65公里,此为本县过境公路之始。民国31年(1942年)日寇侵占南城,南城至黎川公路交通中断后,南丰至黎川公路遂建成通车。抗日战争胜利,南城至黎川路段恢复通车,南丰至黎川公路因失修而废弃。1952年,县人民政府对境内公路进行整修,保证了正常通车。1958年开始,投入大量民工、经费,新建和改建公路,到1990年止,全县有各种公路202条,总里程964.15公里(其中:省级干线公路7条,全程173.16公里;县乡公路13条,全程141.95公里;乡村简易公路176条,全程606.91公里;专用公路6条,全程42.13公里)。
  1.省级干线公路南丰至杉关线从南丰与本县分界处起,经东堡、龙安、县城、荷源、茶亭、厚村,至福建省光泽县的杉关,全长64.3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4米,为三级干线公路。该线分为县城至杉关和县城至南丰界两段:县城至杉关段,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是本县与福建省间的主要通道;县城至南丰段于民国31年(1942年)建成通车,抗战胜利后废弃,1958年修复通车后,成为本县至抚州的主要公路。
  黎川至泰宁线从县城起,经东山、德胜、茅店、上浒档、叶竹隘,至福建省泰宁县,在本县境内长41.04公里。县城至德胜段25公里,于1958年6月建成通车;德胜至叶竹隘段16.04公里,于1969年动工兴建。1972年全线整修后,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为三级干线公路。
  茶亭至资溪线从茶亭起,经桐源、皮边、高阳,至资溪县,在本县境内长20.32公里,1969年建成通车。路基宽7.5米,路面宽3.5米,为三级干线公路。
  荷源至蛟山线从荷源起,经炉油、资福,至蛟山后与南城县境内公路相接,全长11.17公里,1960年修建,1977年整修。
  县城至樟村线途经栗塘、宏源、宏村,全长27.73公里,1958年7月1日建成通车。路基宽6.5米,路面宽3.2米,为四级干线公路。
  东山至社苹线长7.35公里,路基宽5.5米,路面宽2.7米,1958年由省属德胜关垦殖场投资兴建。1980年,洪水冲毁李家洲木桥后至今未能修复通车。
  2.县乡公路县城至连源线途经十里、百顺,全长14.9公里,原为南城至黎川公路之一段,民国23年(1934年)修建。
  县城至坊坪线途经潭溪、熊村,全长23.96公里,1958年修建。
  潭溪至熊圩线途经彭头、文青、彭家港,全长6.49公里,1958年修建。
  宏村至西城线途经西山、井水、余坑,全长13.6公里,1963年修建。
  河塘至湖坊线途经石陂,全长8.92公里,1964年修建。
  潭溪至三都线途经芦陂、新庄,全长5.2公里,1960年修建。
  宏源至社苹线长5.3公里,1966年修建。
  县城至十字线长4.85公里,1966年修建。
  金沙地至河东线途经井戈,全长6.53公里,1966年修建。
  熊村至极高线途经洙岩、际下、中站,全长10.65公里,1968年修建。
  新荣至潢源线途经中田、公村,全长29.87公里,1974修建。
  石陂至塘坊线长7.75公里,1986年修建。
  龙安至下村线长7.8公里,1986年修建。
  3.乡村简易公路至1990年底,县内有乡、村两级修建的简易公路176条,全长606.91公里。全县18个乡(镇、场)和省属德胜关垦殖场驻地都通客、货汽车,1336个村民小组中可通机动车的有1127个。
  4.专用公路德胜至里横线江西电炉厂专用公路,长1.7公里,1970年修建。
  熊村至潭下线潭下林场专用公路,长6.8公里,1970年修建。
  樟村至层坪线林业专用公路,长14.9公里,1972年修建。
  上港至钓鱼岭线林业专用公路,长7公里,1981年建成。
  麦家洲至麻斜线林业专用公路,长3.5公里,1985年修建。
  廖栋窠至上哺州线林业专用公路,长3.2公里,1990年修建。
  (二)公路养护民国时期,本县设有黎川和茶亭两个养路工区,隶属于江西公路局南城公务段。黎川工区下设十里、百顺、周家圩、界牌前4个道班;茶亭工区下设熊家圩、茶亭、厚村3个道班,担负从硝石经县城至杉关的65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这条路段,由于弯道多,路基窄,又连遭侵华日军破坏,加之养路包商与监工相互勾结,偷工减料,中饱私囊,致使路面不平,车辆难以行驶。
  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养护工作逐步加强。1954年3月,成立黎川养路分段,隶属抚州公路总段领导;道班改为养路队,有职工17人。1955年以后,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养护公路,路况不断改善。
  1958年至1959年,因建洪门水库,硝石至县城路段被淹,十里等4个养路队撤销。此期间,县内设有永兴桥、朱家围、宏村、水漪殿、东山、德胜、王沙坑、龙安、前坑、荷源、茶亭、厚村12个养路队,养护里程124.38公里。
  1963年7月,成立黎川县养路队,隶属县工交局领导,担负县社公路的养护任务。1970年8月,县养路队并入黎川养路段。
  1971年开始,全县公路实行县、公社(乡)、大队(村)三级管理,专用公路由使用单位负责养护。为了节省民工,提高工效,1973年3月建立黎川县县社公路常年代表工养护制度。
  1978年6月,黎川养路段改名黎川公路段,由抚州地区公路局和黎川县交通局双重领导,担负县内干线公路的养护任务。同年12月,成立黎川县县社公路养路队(为县办集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领导。
  1984年8月,成立黎川县县乡公路管理站(后改名黎川县公路管理站),为县交通局所属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县乡公路的工程、养护和路政。
  1990年,黎川公路段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行政股、生产技术股、路政股和17个养路队,职工130人,担负本县境内173.16公里干线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任务。县公路管理站下设5个集体性质养路队、12个常年代表工养路队和5个养护承包户(组),有职工56人、常年代表工68人,担负全县141.95公里县乡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任务。
  (三)稽查征费 1954年由黎川养路段指派专人负责征收养路费;1971年,改由黎川交通监理站配备2名专职收费员分别负责征收汽车和拖拉机的养路费;1987年6月,成立黎川交通稽查征费站(1990年3月更名黎川交通稽查征费所)。历年来,本县交通稽查征费部门均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征费任务。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