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3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交通
分类号: U1
页数: 12
页码: 202
摘要: 古道清代,本县城垣设有5门,5条官马大道分别从东、南、西、北和西南各门而出,连接18条民间便道,向全县各乡村及边境诸隘口伸展。西南出通济门,过惠德桥、黄沙坑、白石嵊、蔡坊、东坑、柜株、宏村、樟村,至邱家岭;樟村分路至李岭;宏村分路,过杨梅岭、西城、河桥,至黄家岭;东坑分路,过冰湖、梅源,至鸡屯隘。西出小西门,过日峰山、望市岭、过前坑、板桥、焦源、龙安、庙岭、大塘,至中堡、弋阳隘;由板桥分路,经岭源、白石湾,至下村;由安济桥过湖头、中田,至公村营。抗日战争胜利,南城至黎川路段恢复通车,南丰至黎川公路因失修而废弃。县城至樟村线途经栗塘、宏源、宏村,全长27.73公里,1958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关键词: 交通 黎川县

内容

第一节陆路一、古道清代,本县城垣设有5门,5条官马大道分别从东、南、西、北和西南各门而出,连接18条民间便道,向全县各乡村及边境诸隘口伸展。
  东出迎福门,经株林、东兴、白沙、洵溪、飞鸢至杉关;由株林分路,稍南,过青山、黄沙渡、湖坊至严岭;由洵溪分路,稍北,历蛇口至东兴;由蛇口分路,经渥口、厚村、周湖,至风扫岭。
  南出昌文门,由南津、鲤潭、水口、白羊,枧源至杨梅岭;由白羊堡分路,经上广(yǎn)、中站至极高岭;由水口分路,上沙洲坪、熊村、枯杉树,至黄土岭;由熊村分路,至桃树岭;由南津,过篁竹街、黄花冈、广严排、真觉岭、洪岗陂、新店,至德胜关、胡寮岭;由洪岗陂分路,西上东骇岭、层坪;由德胜关过官川、陇口至虞崎岭、红水岭;由新丰桥过栗塘、桐林、周舍、社冈,至福山;由社冈分路,历大塘陂,至高台山。
  西南出通济门,过惠德桥、黄沙坑、白石嵊、蔡坊、东坑、柜株、宏村、樟村,至邱家岭;樟村分路至李岭;宏村分路,过杨梅岭、西城、河桥,至黄家岭;东坑分路,过冰湖、梅源,至鸡屯隘。
  西出小西门,过日峰山、望市岭、过前坑、板桥、焦源、龙安、庙岭、大塘,至中堡、弋阳隘;由板桥分路,经岭源、白石湾,至下村;由安济桥过湖头、中田,至公村营。
  北出朝宗门、石峡岭,历白源、百顺、礼义、九冈,至广石、硝石;自杨溪桥分路,过蓝浒,至廪山;由百顺,下周家圩分路,过连家源、枣树岭;由朝宗门东北,过是何嵊、泉水岭、新兴岭,至卢游,上通五福,下达资溪,过蓝田,合于硝石。
  二、公路 (一)公路网民国23年(1934年),南城经黎川至福建光泽的公路修通,本县境内路段(硝石至县城,县城至杉关)长65公里,此为本县过境公路之始。民国31年(1942年)日寇侵占南城,南城至黎川公路交通中断后,南丰至黎川公路遂建成通车。抗日战争胜利,南城至黎川路段恢复通车,南丰至黎川公路因失修而废弃。1952年,县人民政府对境内公路进行整修,保证了正常通车。1958年开始,投入大量民工、经费,新建和改建公路,到1990年止,全县有各种公路202条,总里程964.15公里(其中:省级干线公路7条,全程173.16公里;县乡公路13条,全程141.95公里;乡村简易公路176条,全程606.91公里;专用公路6条,全程42.13公里)。
  1.省级干线公路南丰至杉关线从南丰与本县分界处起,经东堡、龙安、县城、荷源、茶亭、厚村,至福建省光泽县的杉关,全长64.3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4米,为三级干线公路。该线分为县城至杉关和县城至南丰界两段:县城至杉关段,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是本县与福建省间的主要通道;县城至南丰段于民国31年(1942年)建成通车,抗战胜利后废弃,1958年修复通车后,成为本县至抚州的主要公路。
  黎川至泰宁线从县城起,经东山、德胜、茅店、上浒档、叶竹隘,至福建省泰宁县,在本县境内长41.04公里。县城至德胜段25公里,于1958年6月建成通车;德胜至叶竹隘段16.04公里,于1969年动工兴建。1972年全线整修后,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为三级干线公路。
  茶亭至资溪线从茶亭起,经桐源、皮边、高阳,至资溪县,在本县境内长20.32公里,1969年建成通车。路基宽7.5米,路面宽3.5米,为三级干线公路。
  荷源至蛟山线从荷源起,经炉油、资福,至蛟山后与南城县境内公路相接,全长11.17公里,1960年修建,1977年整修。
  县城至樟村线途经栗塘、宏源、宏村,全长27.73公里,1958年7月1日建成通车。路基宽6.5米,路面宽3.2米,为四级干线公路。
  东山至社苹线长7.35公里,路基宽5.5米,路面宽2.7米,1958年由省属德胜关垦殖场投资兴建。1980年,洪水冲毁李家洲木桥后至今未能修复通车。
  2.县乡公路县城至连源线途经十里、百顺,全长14.9公里,原为南城至黎川公路之一段,民国23年(1934年)修建。
  县城至坊坪线途经潭溪、熊村,全长23.96公里,1958年修建。
  潭溪至熊圩线途经彭头、文青、彭家港,全长6.49公里,1958年修建。
  宏村至西城线途经西山、井水、余坑,全长13.6公里,1963年修建。
  河塘至湖坊线途经石陂,全长8.92公里,1964年修建。
  潭溪至三都线途经芦陂、新庄,全长5.2公里,1960年修建。
  宏源至社苹线长5.3公里,1966年修建。
  县城至十字线长4.85公里,1966年修建。
  金沙地至河东线途经井戈,全长6.53公里,1966年修建。
  熊村至极高线途经洙岩、际下、中站,全长10.65公里,1968年修建。
  新荣至潢源线途经中田、公村,全长29.87公里,1974修建。
  石陂至塘坊线长7.75公里,1986年修建。
  龙安至下村线长7.8公里,1986年修建。
  3.乡村简易公路至1990年底,县内有乡、村两级修建的简易公路176条,全长606.91公里。全县18个乡(镇、场)和省属德胜关垦殖场驻地都通客、货汽车,1336个村民小组中可通机动车的有1127个。
  4.专用公路德胜至里横线江西电炉厂专用公路,长1.7公里,1970年修建。
  熊村至潭下线潭下林场专用公路,长6.8公里,1970年修建。
  樟村至层坪线林业专用公路,长14.9公里,1972年修建。
  上港至钓鱼岭线林业专用公路,长7公里,1981年建成。
  麦家洲至麻斜线林业专用公路,长3.5公里,1985年修建。
  廖栋窠至上哺州线林业专用公路,长3.2公里,1990年修建。
  (二)公路养护民国时期,本县设有黎川和茶亭两个养路工区,隶属于江西公路局南城公务段。黎川工区下设十里、百顺、周家圩、界牌前4个道班;茶亭工区下设熊家圩、茶亭、厚村3个道班,担负从硝石经县城至杉关的65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这条路段,由于弯道多,路基窄,又连遭侵华日军破坏,加之养路包商与监工相互勾结,偷工减料,中饱私囊,致使路面不平,车辆难以行驶。
  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养护工作逐步加强。1954年3月,成立黎川养路分段,隶属抚州公路总段领导;道班改为养路队,有职工17人。1955年以后,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养护公路,路况不断改善。
  1958年至1959年,因建洪门水库,硝石至县城路段被淹,十里等4个养路队撤销。此期间,县内设有永兴桥、朱家围、宏村、水漪殿、东山、德胜、王沙坑、龙安、前坑、荷源、茶亭、厚村12个养路队,养护里程124.38公里。
  1963年7月,成立黎川县养路队,隶属县工交局领导,担负县社公路的养护任务。1970年8月,县养路队并入黎川养路段。
  1971年开始,全县公路实行县、公社(乡)、大队(村)三级管理,专用公路由使用单位负责养护。为了节省民工,提高工效,1973年3月建立黎川县县社公路常年代表工养护制度。
  1978年6月,黎川养路段改名黎川公路段,由抚州地区公路局和黎川县交通局双重领导,担负县内干线公路的养护任务。同年12月,成立黎川县县社公路养路队(为县办集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领导。
  1984年8月,成立黎川县县乡公路管理站(后改名黎川县公路管理站),为县交通局所属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县乡公路的工程、养护和路政。
  1990年,黎川公路段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行政股、生产技术股、路政股和17个养路队,职工130人,担负本县境内173.16公里干线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任务。县公路管理站下设5个集体性质养路队、12个常年代表工养路队和5个养护承包户(组),有职工56人、常年代表工68人,担负全县141.95公里县乡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任务。
  (三)稽查征费 1954年由黎川养路段指派专人负责征收养路费;1971年,改由黎川交通监理站配备2名专职收费员分别负责征收汽车和拖拉机的养路费;1987年6月,成立黎川交通稽查征费站(1990年3月更名黎川交通稽查征费所)。历年来,本县交通稽查征费部门均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征费任务。
  第二节水路一、主要航道民国及其以前,本县长途运输以河道为主,船筏经资福河(东川)、龙安河(西川)、黎滩河(中川)北下南城县境内之旴江,直达抚河、赣江。其时,县内主要航道有: 县城至洪门线长45公里,全年通航载重2至3吨船筏。
  宏村至洪门线长64公里,分为三段: 1.宏村至龙安段:长19公里,洪水期可通载重1至2吨船筏,枯水期只能通载重1吨以下的小筏。
  2.龙安至中田段:长10公里,洪水期可通载重2至3吨船筏,枯水期通航载重1至2吨船筏。
  3.中田至洪门段:长35公里,洪水期可通载重5至10吨船筏,枯水期通航载重3至5吨船筏。
  下村至龙安线长5公里,半年通航,夏秋季节一般可通载重0.5至1吨小筏。
  资福至洪门线长37.5公里,全年通航,洪水期可通载重5至10吨船筏,枯水期载重5吨以下的船筏亦可通航。
  此外,县内还有德胜至县城、熊村至县城、社苹至县城、茶亭至资福等航道,可通载重0.5吨的小筏,通航期一般每年4至8个月。
  1949年至1957年,本县货物运输仍以河道水运为主,上述航道船筏往返频繁。
  1958年以后,由于修建洪门水库,黎滩河与旴江之间的航道为水库大坝所阻,本县开出的船筏只能驶入洪门水库,不可直达抚河、赣江。加之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卵石淤塞,河床日渐升高,县内航道运输逐步衰落,船只渐减,几近绝迹。现今只有流放的竹排、木筏短途载运少量农副产品。
  二、渡口码头建国前,本县境内各河道设有16个渡口(下桥、较场、裘坊、竹篙陂、八都、港口、公口、西坪、龙安、羊屯、中田、席家湾、羊坊、北门、炉油、资福)和3个码头(排栅口、小港口、下桥渡),以便行人过往和船筏停靠、装卸。
  1949年至1957年,上述渡口、码头均得到合理利用。
  1958年以后,随着水路运输的衰落,渡口、码头大多陆续废弃。1988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裘坊乡境内设八都渡口,中田乡境内设公村渡口,华山垦殖场境内设五福街渡口,各渡口有木质渡船一艘,每艘可载10至30人。
  第三节桥梁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撰修的《新城县志》中记载的桥梁有152座,大部分为木桥,少数为石拱桥或石墩木梁桥。这些古桥,历经沧桑,有的毁于天灾战乱,有的年久失修倒塌,有的后来改建为公路桥,保留至今的仅有新丰桥、横港桥、七佛桥、忠孝桥等数座。
  民国期间始建石墩钢轨梁木质公路桥。
  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本县新建和改建了大批桥梁,至1990年止,境内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上建有永久性桥梁73座,总长1749米,载重标准多在汽——10吨至汽——18吨之间。
  在现有的桥梁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为新丰桥,最长的为黎川大桥。
  新丰桥位于县城南津街(今人民路红旗街)与篁竹街西岸之间,熊村水与社苹水汇合处。横跨黎滩河的新丰桥,旧时为黎川县城通往福建省邵武、建宁、泰宁等县的必经衢径,现今仍为县城至西南各乡镇的重要通道,桥上往来行旅,晨昏不绝。
  该桥原为木结构便桥。明弘治中叶(1496年前后),由县籍人士邓偕、刘奎、朱萱、许盛等捐资重建,改成石墩(五墩六孔)木梁结构,桥墩、桥台均以花岗岩条石砌结,墩上以杉条木迭接架成桥孔,桥面底层以多层棕丝、细沙铺呈燕子窝状,再用砖块、条石铺设桥面。桥上建有长廊式瓦顶木柱棚屋,两侧夹以雕木桥栏及条形便椅;桥中段两侧均建有亭宇,亭槛有“远近青山无墨画,潺潺流水有诗声”联句;桥之两端,置店屋数间,桥头进出口拱门上分别嵌有“左屏”、“右蔽”、“关津”、“长逵”石额。
  由于水灾火患,战祸兵氛,新丰桥自明代重建至清末民初,先后重修6次。日寇侵华期间和解放前夕,桥身曾两度失火,均由县绅张伯甫、黄鋆夫、邓若洲、涂喜孙等为首捐资修复。1952年洪水过后,县人民政府即拨款加固桥基;1981年再次拨款焊架钢筋桥栏。两次维修,费资巨万。
  1984年8月1日深夜,桥墩木架内突然起火,烈焰熊熊,县、镇领导率军民奋力抢救,虽未燃及街市,但桥身终被烧毁。
  1985年春,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新丰桥。不久,省人民政府拨款支援该桥修建,原江西省省长方志纯特为书写了桥额。重修工程由县交通局建桥工程队与县第二建筑公司共同承担,1985年5月动工,1986年12月告竣。1987年1月1日,在桥头隆重举行了验收通行典礼,县党政军领导机关负责同志和干部群众数百人参加了剪彩仪式。重建后的新丰桥,仍为五墩六孔,全长89.6米,桥面净宽4.3米,花岗石砌墩,梁架与廊屋立柱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廊计21楹,碧蓝琉璃瓦顶,水泥预制浮雕图与条栅靠背长椅连续相间,组成夹道桥栏。两端城楼式桥堡,三层四面,碧瓦红墙,门外数十级整齐排列的台阶,南端直达篁竹街首,北端与人民路街市相连,成为连结黎滩河两岸交通的纽带。
  黎川大桥位于县城西门外之黎滩河上,西北方向经新荣至中田,或经龙安、东堡至南丰县;东南方向经栗塘至社苹,或经宏村至樟村、西城,或经东山、德胜至福建省泰宁县,系闽赣两省公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该桥手1959年7月1日破土动工,1961年5月1日建成通成车。
  黎川大桥根据河道狭窄、弯曲,水急易涨的特点,择定桥址以后,按照有关部门颁布的石拱桥标准图,参照德安桥设计图纸设计、施工,桥身为三孔圆形变截拱,桥长93米,净跨23米,桥高12米,桥面净宽8.12米,桥台长11.3米,混凝土桥面,两侧装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臂式人行道支栏,载重标准为汽——13吨。
  永久性公路桥至1990年止,本县境内共建有永久性公路桥73座(不含乡村简易公路桥梁)。
  表3—46 黎川县永久性公路桥一览表第四节运输一、水路运输民国及其以前,本县长途运输以水路为主。民国30年(1941年),在本县航道内从事运输的木船约30艘,竹筏约460只(含外县船筏),均由私人经营。运输量无资料可考。
  建国初期,本县长途运输仍以水路为主。1950年5月,成立民船运输小组和筏民协会。1951年,全县水运吞吐量达20余万吨。1954年6月,为加强水上运输管理,建立黎川航运站;同年10月,县筏民协会转为黎川港先锋高级竹筏运输合作社。其时,本县水路运输繁荣兴旺。
  1958年,由于洪门水库大坝阻航,加上公路建设发展很快,机动车辆增加,水运量急剧下降到3.51万吨。此后,航运机构虽几度变更,但水路年运量及其在全县运输总量中的比重显著下降。1983年后基本停航,航运部门的船筏大多出卖,航运人员改行从事养殖业、种植业或其他职业。
  表3—47 黎川县部分年份水路运输量统计表本县水路运输工具以木船、竹筏为主。1950年全县有竹筏175只;1958年有竹筏102只、机帆船1艘、木拖船2艘;1961年有竹筏107只、木船7艘;1975年新增轮驳船3艘、木帆船2艘。80年代以后只有少量竹筏和小木船,大多由个体经营,主要用于农副渔业生产。
  二、公路运输 (一)营运线路和运输量民国23年(1934年)设黎川车场,民国26年改为黎川汽车运输站。其时,无汽车驻站,参加运输的客、货汽车均由抚州派出,每天有客车2班,分别开往抚州、光泽。另外,盐务局有7——8辆运盐汽车驻县。民国34年,有2辆客车驻站,货车仍为路过。
  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汽车运输量显著增加。1960年,有驻站货车6辆、客车3辆,客车每天开抚州、光泽、德胜、熊村各1班,年货运量2.5万吨、客运量10万人。
  1969年4月,成立黎川县汽车队(1988年6月改称县汽车运输公司),为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交通局领导,主要承接货物运输任务。非交通运输部门的许多系统和单位,先后购买汽车,县林业局、粮食局、供销社成立了汽车队,承担本系统的货运任务。
  1970年,黎川汽车站有驻站货车15辆、客车4辆,客车每天开抚州、光泽、德胜、宏村、西城、樟村、熊村、湖坊各1班,县内设代办站2个、招呼站6个、停靠站9个。
  1976年至1980年间,有驻站货车8辆、客车7辆,客车每天开出22班次,其中直达外县(市)的有:抚州、南昌、光泽(2班)、泰宁、南丰(2班)、温圳;往返县内的有:樟村、西城、宏村、中田、德胜(2班)、茶亭、厚村、社苹、熊村、坊坪、湖坊、资福。县内设代办站3个、招呼站20个、停靠站9个。
  1986年11月,省公路运输总公司在本县设立五〇七车队,与黎川汽车站合并成立黎川汽车运输分公司。1988年1月起,该公司由省下放抚州地区管理。
  1990年,本县有客车营运线路25条(其中直达境外的10条,本县境内的15条),单向总里程1532公里;本县境内货车营运线路25条(不含未经公路部门验收的乡村简易公路),单向总里程325公里。
  建国后部分年份全县公路客货运输量分别见下表。
  表3—48 黎川县部分年份公路货运量统计表注:“交通运输部门”栏1972年不含县汽车队的运量,1979年以后均含县汽车队和县搬运公司的运量。
  “非交通运输部门”栏1985年以前无统计资料;1986——1988年系县粮食局、林业局、供销社和德胜关车队的运量,不含其它单位和个体户等社会车辆的运量。
  表3—49 黎川县部分年份公路客运量统计表注:“非交通运输部门”栏1986—1988年仅为县商业综合公司的运量,不含其他社会车辆运量。
  (二)运输工具民国时期,公路运输部门在本县境内从事客、货运输的汽车均由抚州站派出,无车辆驻县。民国30年(1941年),本县私营民生制米厂有载货汽车1辆,专为该厂运销稻米。民国34年(1945年),广东籍人黄育焦驾私营载货汽车1辆,来本县从事货物运输。
  建国以后,县属单位和各乡、镇、场陆续自购车辆投入公路运输。同时,大批拖拉机利用农闲时间从事货运。80年代,随着运输专业户的出现,个体或联户经营的机动车辆增长很快。1990年,全县有个体或联户经营的汽车23辆(其中:货车18辆,客车5辆)、大中型拖拉机21辆、手扶拖拉机247辆、其他机动车46辆。建国后部分年份全县公路运输工具拥有量(不含省、地属公路运输部门驻县车辆)见下表。
  表3—50 黎川县部分年份公路运输工具统计表三、民间运输明、清和民国时期,本县陆上民间运输以肩挑和土车推运为主,水上则靠船筏运载。民国后期,县城有两个为地方势力人士把持的搬运组织:一是“搬运班”,有80余人参加,主要从事汽车货运装卸业务;二是“码头班”,有70余人参加,主要从事码头水上货运装卸业务。
  建国后,搬运工人和个体运输户逐步组织起来。1950年,以原搬运班、码头班的工人为主组织的黎川县码头工会,设有挑运、手车、装卸等组,承担县内和与邻县之间的货物运输任务。从1954年起,县城和宏村、樟村、西城、茶亭、厚村、熊村、潭溪、湖坊、坊坪等乡政府所在集镇先后建立集体所有制的搬运服务社(队)。民间运输工具,由肩挑和土车推运过渡到使用胶轮人力车(俗称大板车),1958年,全县有胶轮人力车500多辆。
  1963年成立城关镇交通运输管理站,1966年改为县民间运输管理站,对全县民间运输市场实行统一管理。
  1977年,县搬运大队改为县搬运公司,仍属县办集体企业。
  1981年,全县有集体所有制的搬运队11个(含县搬运公司),职工513人,共有胶轮人力车252辆,手扶拖拉机27辆、载货汽车2辆,年运输量28.5万吨、装卸量36.8万吨。此后,搬运队大都实行承包经营,个体运输户增加。1990年全县民间运输的有关资料不全。这一年,县搬运公司完成货运量0.75万吨、装卸量22.6万吨。
  第五节交通监理民国时期,本县交通监理工作由省公路处直接管理。
  1950年至1970年,黎川养路段指定专人负责收缴机动车辆养路费和处理违章事件。
  1971年始设公路交通监理专门机构,1974年正式成立黎川监理站,其基本任务是:维护交通秩序,开展路检、路查、纠正违章,处理交通事故,征收养路费,对机动车辆驾驶人员进行技术检查和考核培训。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