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产经营
分类号: F273.2
页数: 8
页码: 195
摘要: 民国期间,县内几家私营小工厂,大多租赁民房、住宅作厂房。建国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基建规模扩大,厂房建筑逐步增加。民国20年,私营袜店采用手摇织袜机生产粗纱袜子。民国21年,私营印刷所使用脚踏圆盘印刷机,从事铅印业务。土纸生产盛期,年产8千至1万担;烟丝最高年产量为400吨。
关键词: 黎川县 经营

内容

一、生产设施 (一)厂房建筑民国以前,除土纸生产厂家自建简易槽房外,其他行业均无专用工场。民国期间,县内几家私营小工厂,大多租赁民房、住宅作厂房。
  建国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基建规模扩大,厂房建筑逐步增加。1958年建立的县农机修造厂,1960年扩建的县制米厂,1971年组建的县汽车配件厂,均建有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的新厂房,80年代以后,部分工厂建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车间。
  1985年,据82家参加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的县属工厂和乡镇企业统计(不含省属企业):全县工业企业占地面积58.0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9.71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建筑面积6.16万平方米,非工业生产用房屋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3.32万平方米)。
  (二)主要设备清末民初,县内工业生产均系手工操作。民国20年(1931年),私营袜店采用手摇织袜机生产粗纱袜子。民国21年,私营印刷所使用脚踏圆盘印刷机,从事铅印业务。民国29年,木制纺织机传入本县,用以生产棉布和白纺绸。民国30年,私营民生制米厂有1台12马力的煤气机(以木炭作燃料)和与之配套的铁砻、碾米机,并有4吨载重汽车1辆跑运输,本县工业企业始有动力机械设备。
  1951年,全县工业企业仅有火力发电机1台/12马力、煤气机3台/40马力。
  1959年,全县工业企业拥有的动力设备为:发电机7台/452马力、煤气机14台/308马力、柴油机4台/75马力、电动机2台/15千瓦、变压器6台/680千伏安;机械设备有:车床2台、平板印刷机1台、圆盘印刷机3台。
  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的主要设备有:发电机21台/725千瓦、柴油机6台/285马力、电动机34台/105千瓦、变压器8台/575千伏安;车床8台、钻床3台、刨床2台、碾米机13台。
  1971年,县内工业企业的主要通用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99台、锻压设备14台、内燃机25台/651千瓦、发电机16台/450千瓦、电动机250台/788千瓦、变压器11台/1520千伏安;1979年,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的拥有量分别增加到217台和49台,另有砂轮机和抛光机57台、简易机床50台。
  1985年,据82家参加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的县属工厂和乡镇企业统计(不含省属企业),主要设备有:动力机械总能力14214千瓦,用电装机容量8131千瓦,工业设备原值1017.7万元。年末已安装各类设备1964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17台、锻压设备43台、电力机械设备220台、发电设备52台/3651千瓦、陶瓷专用设备152台。
  1985年至1990年,全县新增厂房面积和主要机器设备,虽缺统计资料,但可从固定资产增长额中反映出来。
  (三)固定资产建国后,本县部分年份工业企业之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年末数如下表: 表3—41 黎川县部分年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统计表注:除1951年、1956年、1979年外,其余年份均包括省属德胜关垦殖场工业在内;1965年及其以前各年份未包括集体所有制工业和手工业。
  二、主要产品产量建国前,本县主要手工业产品为土纸和烟丝,产量有不完全的统计资料可考。土纸生产盛期,年产8千至1万担;烟丝最高年产量为400吨。
  建国后,本县工业产品逐步增多,部分年份的主要产品产量见下表。
  表3—42 黎川县部分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注:1971年以前的“日用瓷”主要为日用陶器三、总产值与劳动生产率 (一)工业总产值建国前,本县手工业和私营工业产值均无统计资料可考。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31.3万元。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8461万元,为1949年的64.4倍。建国后,部分年份全县工业总产值及其比重情况见下表,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表3—43 黎川县部分年份工业总产值及其比重统计表产值:万元比例:% 注:工业总产值不含村(大队)以下工业 (二)劳动生产率 50年代,本县工业企业设备简陋,多系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低,1959年,县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86元。
  60年代初,通过调整,企业个数和职工人数减少,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1965年县营9家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86元。
  70年代,本县工业企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劳动效率提高。1979年,县营14家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380元。
  80年代,本县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1985年至1990年县内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见下表。
  表3—44 黎川县部分年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表注: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四、税利 1963年,县营9家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7家盈利,2家亏损,利润总额8.8万元。
  1975年至1983年,本县地方财政预算内工业企业的利润税金总额分别为:1975年40.40万元,1976年35.03万元,1977年39.71万元,1978年41.55万元,1979年34.91万元,1980年20.38万元,1981年17.54万元,1982年25万元,1983年31.10万元。
  1984年,本县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51.03万元。
  1985年,县内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税金总额301万元(其中:省属企业29.8万元,县属企业271.2万元)。
  1986年至1990年,本县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亏额和已交利、税、费见下表。
  表3—45 黎川县部分年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统计表单位:万元第五章交通第一节陆路一、古道清代,本县城垣设有5门,5条官马大道分别从东、南、西、北和西南各门而出,连接18条民间便道,向全县各乡村及边境诸隘口伸展。
  东出迎福门,经株林、东兴、白沙、洵溪、飞鸢至杉关;由株林分路,稍南,过青山、黄沙渡、湖坊至严岭;由洵溪分路,稍北,历蛇口至东兴;由蛇口分路,经渥口、厚村、周湖,至风扫岭。
  南出昌文门,由南津、鲤潭、水口、白羊,枧源至杨梅岭;由白羊堡分路,经上广(yǎn)、中站至极高岭;由水口分路,上沙洲坪、熊村、枯杉树,至黄土岭;由熊村分路,至桃树岭;由南津,过篁竹街、黄花冈、广严排、真觉岭、洪岗陂、新店,至德胜关、胡寮岭;由洪岗陂分路,西上东骇岭、层坪;由德胜关过官川、陇口至虞崎岭、红水岭;由新丰桥过栗塘、桐林、周舍、社冈,至福山;由社冈分路,历大塘陂,至高台山。
  西南出通济门,过惠德桥、黄沙坑、白石嵊、蔡坊、东坑、柜株、宏村、樟村,至邱家岭;樟村分路至李岭;宏村分路,过杨梅岭、西城、河桥,至黄家岭;东坑分路,过冰湖、梅源,至鸡屯隘。
  西出小西门,过日峰山、望市岭、过前坑、板桥、焦源、龙安、庙岭、大塘,至中堡、弋阳隘;由板桥分路,经岭源、白石湾,至下村;由安济桥过湖头、中田,至公村营。
  北出朝宗门、石峡岭,历白源、百顺、礼义、九冈,至广石、硝石;自杨溪桥分路,过蓝浒,至廪山;由百顺,下周家圩分路,过连家源、枣树岭;由朝宗门东北,过是何嵊、泉水岭、新兴岭,至卢游,上通五福,下达资溪,过蓝田,合于硝石。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