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主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8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主要工业
分类号: TS
页数: 6
页码: 190
摘要: 民国时期,县内有民生、信丰、久丰、黎丰等几家私营制米厂。1951年,私营制米厂改建为地方国营粮食加工厂,年产大米720吨。1960年,国营粮食加工厂发展到4家,即:县粮食加工厂、宏村粮食加工厂、茶亭粮食加工厂、德胜关制米厂,年产大米7923吨。70年代,兴办了城关镇粮油加工厂等3家集体所有制粮油加工企业。1985年,县办新城粮油加工厂建成投产,全县粮油工业企业的大米产量达31588吨,食用植物油产量为183吨,粮油工业总产值达982万元。1990年,全县7家粮油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2.2万元。本县酿酒业虽有久远历史,但建国前多为家庭或小作坊酿造米酒。
关键词: 工业 黎川县

内容

一、食品、饲料工业粮油加工业是本县食品工业的主体。民国时期,县内有民生、信丰、久丰、黎丰等几家私营制米厂。1951年,私营制米厂改建为地方国营粮食加工厂,年产大米720吨。1960年,国营粮食加工厂发展到4家,即:县粮食加工厂、宏村粮食加工厂、茶亭粮食加工厂、德胜关制米厂,年产大米7923吨。70年代,兴办了城关镇粮油加工厂等3家集体所有制粮油加工企业。1985年,县办新城粮油加工厂建成投产,全县粮油工业企业的大米产量达31588吨,食用植物油产量为183吨,粮油工业总产值达982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全县7家粮油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2.2万元(1980年不变价)。
  本县酿酒业虽有久远历史,但建国前多为家庭或小作坊酿造米酒。1956年始有工厂酿酒和糕点制造业,其时,办有公私合营食品加工厂、酒厂各一家,年产糕点37吨、米酒90吨。1963年,产糕点113吨、饮料酒67吨。70年代,本县糕点制造和酿酒业发展缓慢。1985年,产糕点247吨、白酒59吨,总产值51.6万元(1980年不变价)。此后,县属益寿罐头厂、厚村矿泉饮料厂等一批集体所有制企业相继开办。1990年,全县共有生产糕点、饮料酒和罐头食品的工厂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9.9万元(1980年不变价)。
  饲料工业方面,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县内几家粮食加工厂将砻下谷壳粉碎加上皮糠,制成混合糠出售,但产量很低,年产仅135吨至400吨之间。后经改造设备,产量大幅度提高,1982年达4170多吨。1983年,成立县饲料公司,组织配合饲料的生产,同年底,产出第一批配合饲料。1986年,县饲料加工厂建成投产,生产配(混)合饲料0.5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04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全县有饲料加工厂6家,配(混)合饲料产量达1.2万吨,工业总产值401万元(1980年不变价)。
  1990年,全县食品、饮料制造和饲料工业的总产值为1547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3%。主要厂家有: 县粮油加工厂县粮食局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坐落日峰镇东方红大道东段,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该厂前身为县粮食局直属加工厂,1951年由私营信丰制米厂改建而成,1954年改称第一加工厂,1957年和第二加工厂同时转入新建的县制米厂,1960年在现厂区内增建车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动力机械总能力842千瓦,有各类设备99台,设有大米、榨油、饲料、冷饮食品、机修等车间,职工总数79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5.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24.4万元(1980年不变价),利润税金总额23.3万元。1986年以后,因主要产品大米外调量减少等原因,产量开始下降,1990年工业总产值为247.7万元(1980年不变价)。
  新城粮油加工厂县粮食局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日峰镇东郊。1985年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额78.3万元,职工35人,厂房面积1463平方米,其中大米车间780平方米,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4.5米,主要设备有:NS18型碾米机、LT36型压砣紧辊砻谷机和10套升运机,日产大米能力达150吨。糠油车间具有日产糠油1吨的能力。1989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113.8万元,职工10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27.1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利润29.4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1.9万元(1980年不变价)。
  县粮油综合加工厂县粮食局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东郊黎光公路侧。该厂于1979年冬开工生产,主要产品为面条、酱油。1980年,新建的面条车间面积达2千平方米;翌年,购进一台自动挑面四滚筒面条机,新建一座钢板散热式烘房,面条班产能力达5千公斤。酱油车间日产能力为7.5千公斤。1989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19.9万元,职工3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0.7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0.9万元,产品销售利润2.5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8万元(1980年不变价)。
  酿造厂县商业局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区坐落日峰镇下马路。该厂的前身为公私合营商业总店加工厂,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酿酒厂,1968年与县食品厂、烟丝厂合并为食品综合厂,1984年分设为酿造厂、食品厂。分设后,该厂主要生产白酒、果酒。1989年,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8.9万元,职工3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2.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8.9万元,产品销售利润3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1万元(1980年不变价)。
  县饲料加工厂县粮食局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设于日峰镇东郊黎光公路侧,1986年建成投产,主要产品为配合饲料。1989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221.5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利润6.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5.4万元,职工20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0万元(1980年不变价)。
  二、机械、电子工业 1958年5月建立的县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为本县第一家机械工业企业,初期只能承接简单的农机修理和农具制造业务,以后逐步发展到可试制、生产农机配件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71年,县内机械工业企业增至12家(含德胜关场、校),其中集体所有制的公社农机厂6家。1979年,本县机械工业企业虽发展到28家,但集体所有制的小厂和公社农机厂占25家,故全县机械工业产值仅为402.32万元。1985年,县内有机械工业企业24家,工业总产值为832.4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全县机械工业企业减少到12家,工业总产值401.4万元(1980年不变价)。
  1970年,县汽车配件厂建成投产,本县始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业。1983年,原县农机厂改建为县特钢厂,主要生产车用曲轴。1985年,这两家工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97.8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县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业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为522.2万元(1980年不变价)。
  70年代初,本县曾办过一家无线电厂,试产(组装)黑白电视机,但不到2年即停办。此后不久,德胜关垦殖场兴办硅整流器厂;1989年,华山无线电厂建成投产。1990年,县内的2家电子工业企业总产值达700.3万元(1980年不变价)。
  1990年,全县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工业的总产值为1624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9.2%,主要厂家有: 黎川特钢厂原系县经委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990年改为地区所属企业。厂区坐落本县日峰镇东方红大道东段,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该厂的前身为黎川县农机修造厂,1958年5月,由铁器、木器、竹器3个手工业合作社合并而成,建厂初期,仅能修造简单的农机、农具,以后逐渐发展到可试制和生产农机配件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1978年,以该厂工程师苏学嵩为主要负责人的科研小组,在“电渣整体熔铸”工艺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1983年,应用这项新工艺研制出多种汽车特钢曲轴,并批量投入生产,黎川特钢厂亦于同年正式成立。1985年,该厂生产特钢曲轴(成品)1331根,完成工业总产值127.5万元(1980年不变价),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40.2万元,职工227人。1989年,产特钢曲轴7261根,完成工业总产值230.2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11.2万元,产品销售利润30.2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06.3万元,职工215人。1990年,该厂改为地属企业,特钢曲轴产量4322根,完成工业总产值303.3万元(1980年不变价)。
  汽车配件厂县经委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小北门路,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1968年9月,南昌市上海路五金生产小组下放到本县,与原黎川手工业综合厂五金车间合并,主要从事五金机械修理。1970年3月,以这批人员为骨干,组建为集体所有制的县汽车配件厂,1971年转为全民所有制。70年代,该厂生产起落较大;80年代,进入稳定发展阶段。1985年,被列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江西省公司18个定点厂家之一,主要产品有:机油粗细滤清器、汽油滤清器、机油集滤器、手制动器总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8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0.9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14.2万元,产品销售利润29.2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49.2万元,职工183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0.4万元(1980年不变价)。
  自行车零件厂县二轻工业局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人民路口。该厂原为县五金机械厂,1970年由5个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组建而成,主要生产农具、日用铁器、水利启闭机、耕整机。1981年转产自行车零件后改称县自行车零件厂,1983年生产自行车牙盘、拐轴、钢圈共14.3万套(只)。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7万元(1980年不变价),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2万元,职工176人。1987年,生产自行车零件8.4万套(只),此后产量锐减,1989年仅产0.9万套(只)。1990年停产。
  自行车零件二厂县二轻工业局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人民路中段。该厂原为县五金车辆修理厂,1977年由县竹器厂的一个车间分出单独组建而成,主要经营白铁制作、自行车修理、电瓶修理、电焊等业务。1980年,该厂生产的自行车鞍座成为赣江自行车厂所产“飞虎”牌自行车的配套产品,1982年改称现名。1985年,生产自行车鞍座10.88万只,产品销往广东、福建、河南、浙江等省。1989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72.5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2.9万元,产品销售利润0.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9万元,职工67人。1990年,产自行车鞍座9.4万只,完成工业总产值103.7万元(1980年不变价)。
  华山无线电厂县属华山垦殖场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设于距县城20公里的洵口(茶亭)。1989年10月投产,主要产品为10波段便携式收音机。1990年,收音机产量达2.9万台,完成工业总产值398.7万元(1980年不变价),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9.9万元,职工60多人。同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厂与浙江省淳安县电子工业公司、香港永华贸易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华港电子有限公司。
  三、化学、塑料工业本县化学工业和塑料制品业分别于1958年、1970年起步,但由于缺乏稳定的拳头产品等原因,生产起落不定,发展缓慢。1990年,全县共有化学工业企业7家(其中乡办5家)、塑料制品业1家,规模均小,工业总产值为342.8万元(1980年不变价),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9%。主要厂家有: 县化工厂县经委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坐落日峰山下黎南(丰)公路西南侧。该厂始建于1958年,原址在现汽车站附近,主要生产松香、松节油,1962年停办。1965年,重建县松香厂,厂址设现东堡乡,1969年,迁回县城现址,复名县化工厂,主要产品仍为松香和松节油,最高年产量(1974年)松香1106吨、松节油234吨。此外,还生产过低毒农药“毒杀芬”、液体烧碱、清漆、钙化树脂等化工产品。1980年以后,因森林资源减少,该厂松香和松节油产量急剧下降,转产化工原料“504全陶土群青”。1989年,生产群青156吨、松香669吨、松节油109.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50.5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31.3万元,产品销售利润27.3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4.2万元,职工94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7.4万元(1980年不变价)。
  塑料厂县经委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东郊黎光公路东侧。该厂始建于1970年,前期主要产品为塑料凉鞋、农用薄膜,最高年产量(1983年)141吨。1985年转产包装用塑料制品。1989年,塑料制品产量为123吨,完成工业总产值85.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4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3.9万元,职工43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5.5万元(1980年不变价)。
  华山林化厂县属华山垦殖场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原设于洵口乡茶亭,后迁至日峰镇西北郊2公里处的黎川至连源公路右侧龙湖寺旧址处。该厂建于1974年,主要产品为活性炭。1989年,产活性炭539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81.6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20.3万元,产品销售利润3.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2.6万元,职工208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5.8万元(1980年不变价),活性炭产量为374吨。
  四、其他轻工业本县其他轻工行业有:纺织、缝纫、皮革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竹藤棕草制品业;印刷、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用品、工艺美术品制造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
  县内纺织工业始于民国29年(1940年),其时仅有几家小型私营纺织厂,采用木机织布,产量甚低。建国以后,私营纺织厂先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后转为县属全民所有制工厂,因设备陈旧,产品单一,生产发展缓慢。80年代初,部分乡镇开办尼龙针织厂,生产尼龙、晴纶衫裤。缝纫工业,则经历了由个体手工业组合成手工业合作社,再发展到集体所有制服装加工厂的过程。1980年,东堡鞋帽厂试产皮鞋,本县始有皮革制品工业。1985年,以生产羊皮服装为主的县皮件总厂投产(1989年停办)。1990年,县内共有纺织、缝纫、皮革及其制品工业企业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59.6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
  本县竹木资源丰富,木竹加工和家具制造业是在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国25年(1936年),全县经营木竹加工的工商业者77户,从业人员249人。1954年,全县从事木材加工和竹藤棕草制品业的个体手工业者达339户、458人。1962年,县内木竹加工行业的手工业合作社(组)、厂共22家,职工727人。70年代,除县属木器厂、竹器厂外,各公社(乡镇)都办有木器或竹器加工厂,这些企业大多停留在粗加工的水平上,1978年以后,开始重视木竹的精加工。1985年,全县共生产木制农具2.86万件、木制家具2.39万件、木钟壳3.08万只。1990年,全县有木材加工和竹藤棕草制品以及家具制造工业企业3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87.7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3%。
  县内造纸工业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即盛产草纸,清末民初,为赣省毛边纸、连史纸的主要产地之一。本县所产土纸,以竹麻、稻草为原料,由槽户手工制作,生产鼎盛时期,年产量8千至1万担。机制纸畅销以后,本县土纸生产锐减,民国36年(1947年)产量约4千担,而销售不及其半。建国后,县办造纸厂曾于60年代初生产机制纸,后因质量低、成本高而停产。70年代,樟村、潭溪等公社(乡)兴办集体所有制造纸厂,1979年全县土纸产量为125吨。1985年,县内有造纸厂5家,产土纸441吨。1990年,全县有造纸及纸制品工业企业6家,土纸产量上升到1211吨。本县印刷工业始于清末民初,其时,县内即有私营文具店在刻印木板上用进口颜料印制帐册、信笺,自产自销。民国21年(1932年)至解放前夕,县城先后设有5家私营印刷所,除石印机外,开始采用脚踏圆盘印刷机,经营铅印业务。建国后,才有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全民所有制印刷厂。1990年,全县共有印刷、造纸及纸制品工业企业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47.4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9%。
  本县文教用品、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始于70年代,兴于80年代。1990年,县内有这类工业企业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79.6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3%。
  1983年,县自来水公司建成投产,本县始有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1985年,该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3.8万元(1980年不变价),利润税金总额0.4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4.3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0.13%。
  染织厂县经委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人民新路东段。该厂的前身为烈军属染织厂,1952年由私营纺织厂扩建而成,1956年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1959年改为地方国营社会福利染织厂,1962年转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产品为棉布、被单布、蚊帐布。1989年,产布54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65.1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3.5万元,产品销售利润11.2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73.3万元,职工104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5万元(1980年不变价)。
  县服装厂县二轻工业局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前身为城关镇(今日峰镇)缝纫合作小组,始建于1954年,1956年转为缝纫合作社,1970年改称现名。1985年,该厂厂房面积1060平方米,下设3个加工部、3个销售门市部,有职工13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00.1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1.2万元,产品销售利润0.8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3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7万元(1980年不变价)。该厂所产中空纤维多功能滑雪衫曾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钟壳厂县二轻工业局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人民新路东段南山巷。该厂原为县文具厂,1978年从县木器厂分出组建而成,初期主要生产算盘、木柄、漆包线盘。1981年转产木钟壳,与上海中国钟厂所产“三五牌”座钟配套,同年10月改名钟壳厂。最高年产的1987年,木钟壳产量5.66万只。1989年,产木钟壳2.8万只,完成工业总产值50.5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1.8万元,产品销售利润1.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9.9万元,职工120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8万元(1980年不变价)。
  县木器厂县二轻工业局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人民新路南端东侧。该厂原为城关镇木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并入县农机修造厂,1961年从农机修造厂分出成立县木器合作工厂,1971年改称现名。主要产品为木制家具、木柄、纺织器材等。198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8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1.8万元,产品销售利润0.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4.9万元,职工112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5万元(1980年不变价)。
  县印刷厂县经委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日峰路。该厂原为公私合营人民印刷厂,1956年改为地方国营黎川报社印刷厂,1962年5月报社停办后改称现名。主要业务为铅印文件、表册、单据和各种包装袋、盒等。198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3万元,产品销售利润3.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6.1万元,职工53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万元(1980年不变价)。
  丝毯厂县二轻工业局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日峰镇东门排路西侧,1987年正式开工生产,该厂产品真丝地毯是本县主要外贸出口商品之一。1989年,产地毯1.06万平方呎,完成工业总产值337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7万元,产品销售利润9.9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7.6万元,职工244人。1990年产地毯9.99万平方呎,完成工业总产值283万元(1980年不变价)。1987年至1990年,地毯出口额累计人民币749.93万元。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