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陶瓷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8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陶瓷工业
分类号: TQ174
页数: 3
页码: 188
摘要: 元末明初,现湖坊乡妙法村境内即有碗窑,生产陶钵、瓷碗。清代,现东堡乡下布、宁窠等地的村民,采用手工拉坯的方法,烧制坛、钵、饭碗、茶壶等粗质瓷具。本世纪60年代初,在县城新丰桥南端曾办过一家以木制水车为动力车坯制碗的小作坊,后因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停产倒闭。1971年上半年,社苹公社组织专人前往景德镇学习陶瓷生产技术,下半年以社苹大队缸瓦厂为基础,办起全县第一家瓷厂——红旗瓷厂,1972年5月,首批细瓷饭碗、茶杯试产成功后正式投入生产。1979年下半年,社苹公社又新建工艺美术瓷厂,主要生产仿古人物瓷。1990年,全县食品、饮料制造和饲料工业的总产值为154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3%。该厂前身为县粮食局直属加工厂,1951年
关键词: 陶瓷 黎川县

内容

元末明初,现湖坊乡妙法村境内即有碗窑,生产陶钵、瓷碗。清代,现东堡乡下布、宁窠等地的村民,采用手工拉坯的方法,烧制坛、钵、饭碗、茶壶等粗质瓷具。
  本世纪60年代初,在县城新丰桥南端曾办过一家以木制水车为动力车坯制碗的小作坊,后因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停产倒闭。1968年,社苹公社(乡)的农民,带着当地的瓷土样品向景德镇的陶瓷行家请教,得到他们的支持,曾小批量试产饭碗、茶杯,但亦因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产品质量低,生产上不去。1971年上半年,社苹公社组织专人前往景德镇学习陶瓷生产技术,下半年以社苹大队缸瓦厂为基础,办起全县第一家瓷厂——红旗瓷厂,1972年5月,首批细瓷饭碗、茶杯试产成功后正式投入生产。随后,华山垦殖场和城关镇(今日峰镇)分别兴办了华山瓷厂、黎城瓷厂,生产日用瓷。1979年下半年,社苹公社又新建工艺美术瓷厂,主要生产仿古人物瓷。不久,江西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拨款30万元,帮助社苹发展陶瓷生产,产品品种增加,质量提高,销路渐广,工艺美术瓷厂的部分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本县第一家生产出口产品、为国家创外汇的工业企业。
  为了对全县陶瓷工业实行统一管理,1984年10月成立县陶瓷工业局和陶瓷工业公司。1985年春,各瓷厂共选派52名有一定生产实践和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职工,到景德镇陶瓷学校进行为期二年的专业培训;下半年,筹资20万元创办县陶瓷职业中学,培训初级陶瓷生产专业技术人员。
  1987年,全县陶瓷工业企业发展到9家,即:社苹红旗瓷厂、社苹工艺美术瓷厂、华山瓷厂、黎城瓷厂、环球瓷厂、飞凤瓷厂、建筑瓷厂、电瓷厂、白玉瓷厂,职工总数达2184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93万元。产品品种有:包括新花、青花、粉彩的各种日用瓷,各种仿古人物、现代人物、飞禽走兽等工艺瓷,大型双面釉屏风瓷板,画像瓷板等100多个品种、1000多种规格。这一年,共生产日用瓷556万件、工艺瓷17万件、釉面砖7.3万平方米、大型双面釉屏风瓷板5付,总产值达837.9万元。产品行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深圳、汕头、厦门等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有的进入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由于发展步伐快,管理跟不上,加上价格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全县9家陶瓷企业有4家发生亏损,亏损总额45.5万元。
  1990年,本县陶瓷生产有新的发展,工业总产值达1305.2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3%,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税金均比1987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利润总额达63.7万元。
  本县陶瓷工业的主要厂家有: 社苹红旗瓷厂社苹乡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于距县城14公里的社苹乡政府驻地附近。该厂建于1971年,为本县最早的陶瓷工业企业,建厂初期主要生产日用瓷,后生产部分工艺美术瓷。1985年,厂房面积702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0.29万元,职工22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3.5万元(1980年不变价)。1989年,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为58.9万元,职工增至32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76.3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4.5万元,产品销售利润2.5万元。
  社苹工艺美术瓷厂社苹乡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于距县城14公里的社苹乡政府驻地附近。该厂于1979年动工兴建,1980年开工生产,厂房面积8757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67.8万元,职工380多人。主要生产仿古人物、现代人物、飞禽走兽等工艺瓷,品种达130多种,其中“14寸千手竹叶坐莲观音”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8寸五子罗汉”在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获第二名,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是本县最早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家。1989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为97.5万元,职工总数42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6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14.3万元,产品销售利润12.7万元。
  华山瓷厂县属华山垦殖场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设于离县城3公里处的坪山。该厂1977年动工兴建,1978年开工生产,厂房面积7412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额40.49万元,职工283人,主要生产餐具、茶具等日用瓷。1985年,与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联营,引进大型双面釉屏风瓷板生产技术,其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远销国外。1989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达359.5万元,职工34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20.3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10.7万元,产品销售利润53.8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5.6万元(1980年不变价)。
  环球瓷厂县经委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于离县城3公里的怀泉寺。该厂1983年筹建,1984年投产,厂区占地10万平方米,厂房面积8815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额75.2万元,职工273人,主要生产工艺美术瓷。1989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115.6万元,职工13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02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税金2.8万元,产品销售利润0.3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9万元(1980年不变价)。
  第三节其他主要工业一、食品、饲料工业粮油加工业是本县食品工业的主体。民国时期,县内有民生、信丰、久丰、黎丰等几家私营制米厂。1951年,私营制米厂改建为地方国营粮食加工厂,年产大米720吨。1960年,国营粮食加工厂发展到4家,即:县粮食加工厂、宏村粮食加工厂、茶亭粮食加工厂、德胜关制米厂,年产大米7923吨。70年代,兴办了城关镇粮油加工厂等3家集体所有制粮油加工企业。1985年,县办新城粮油加工厂建成投产,全县粮油工业企业的大米产量达31588吨,食用植物油产量为183吨,粮油工业总产值达982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全县7家粮油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2.2万元(1980年不变价)。
  本县酿酒业虽有久远历史,但建国前多为家庭或小作坊酿造米酒。1956年始有工厂酿酒和糕点制造业,其时,办有公私合营食品加工厂、酒厂各一家,年产糕点37吨、米酒90吨。1963年,产糕点113吨、饮料酒67吨。70年代,本县糕点制造和酿酒业发展缓慢。1985年,产糕点247吨、白酒59吨,总产值51.6万元(1980年不变价)。此后,县属益寿罐头厂、厚村矿泉饮料厂等一批集体所有制企业相继开办。1990年,全县共有生产糕点、饮料酒和罐头食品的工厂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9.9万元(1980年不变价)。
  饲料工业方面,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县内几家粮食加工厂将砻下谷壳粉碎加上皮糠,制成混合糠出售,但产量很低,年产仅135吨至400吨之间。后经改造设备,产量大幅度提高,1982年达4170多吨。1983年,成立县饲料公司,组织配合饲料的生产,同年底,产出第一批配合饲料。1986年,县饲料加工厂建成投产,生产配(混)合饲料0.5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04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全县有饲料加工厂6家,配(混)合饲料产量达1.2万吨,工业总产值401万元(1980年不变价)。
  1990年,全县食品、饮料制造和饲料工业的总产值为1547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3%。主要厂家有: 县粮油加工厂县粮食局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坐落日峰镇东方红大道东段,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该厂前身为县粮食局直属加工厂,1951年由私营信丰制米厂改建而成,1954年改称第一加工厂,1957年和第二加工厂同时转入新建的县制米厂,1960年在现厂区内增建车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动力机械总能力842千瓦,有各类设备99台,设有大米、榨油、饲料、冷饮食品、机修等车间,职工总数79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5.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24.4万元(1980年不变价),利润税金总额23.3万元。1986年以后,因主要产品大米外调量减少等原因,产量开始下降,1990年工业总产值为247.7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