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黎川县的私营工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885
颗粒名称: (二)黎川县的私营工厂
分类号: F276
页数: 1
页码: 184
摘要: 民国20年开业的美宜、合利等3家袜子店,使用手摇针织袜机生产多种颜色的粗纱袜子,前店后厂,自产自销。据有关资料统计,县内木机纺织工厂一度发展到9家,工人共200余名,年产棉布8.6万匹,多销本县。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纺织厂或因厂主迁回原籍,或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关闭停业。抗战胜利后,厂主返回原籍,酒精厂停办。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民生、信丰、久丰、黎丰4家制米厂。1955年,全县有私营工厂4家:烈军属染织厂、群力纺织厂、长顺祥染坊、豆豉加工厂;年产棉布21万米、染布11万米、豆豉24吨,总产值39.8万元。1956年,这4家私营工厂均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
关键词: 私营 黎川县

内容

民国20年开业的美宜、合利等3家袜子店,使用手摇针织袜机生产多种颜色的粗纱袜子,前店后厂,自产自销。
  民国29年,一批懂纺织技术的广东籍人,从被日寇占领的梅县、佛山等地来到本县避难,将木制纺织机图纸传入,雇请本地木工按图制作纺机,招收培训织布工人,先后于樟村、县城等地办起华南、聚成、保成等6家织布厂。这些工厂,规模均小,例如,能生产白纺绸的华南纺织厂也只有资本5千元(银元)、木制纺机14台、工人20名左右。据有关资料统计,县内木机纺织工厂一度发展到9家,工人共200余名,年产棉布8.6万匹,多销本县。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纺织厂或因厂主迁回原籍,或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关闭停业。
  民国30年,国民党军某部退役副官杜子谦在县城开设民生制米厂,以一台12马力的煤气机(烧不炭)作动力,带转铁砻和碾米机,加工大米,运销福建省的光泽、南平、福州等地,并自备汽车1辆跑运输。以后,陆续开设的泽民(后改维民)、泰安、信丰、久丰、黎丰等几家制米厂,多系官绅与商人合营。
  民国32年,抗日战争期间来黎川避难的几名南昌籍人,开设了华东、泰和、八角楼3家酒精厂,各厂均有一至数套酿制白酒的工具和一套提炼酒精的设备,生产工艺简单,所产酒精在90—95度之间,年产量30吨,主要售给军队作汽车汽油代用品。抗战胜利后,厂主返回原籍,酒精厂停办。
  1949年初,黎川解放前夕,几家制米厂的老板,抽资外逃,工厂瘫痪。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民生、信丰、久丰、黎丰4家制米厂。
  1951年,县内有私营工厂3家,即群力纺织厂、爱群纺织厂、益群纺织厂,规模均小,年产棉布6万米。1952年,在爱群、益群纺织厂的基础上,扩建成烈军属染织厂,仍属私营性质。
  1955年,全县有私营工厂4家:烈军属染织厂、群力纺织厂、长顺祥染坊、豆豉加工厂(非独立核算);年产棉布21万米、染布11万米、豆豉24吨,总产值39.8万元。1956年,这4家私营工厂均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