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川县的蓄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850
颗粒名称: (一)黎川县的蓄水工程
分类号: TV62
页数: 2
摘要: 清代至民国时期,本县均无稍大的人工修建的蓄水工程,农村一些无溪渠水源的“望天田”,仅靠天然小山塘蓄水维持。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水利建设贯彻了以“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乡)队(村)为主”的方针,从整理、恢复、加固原有小山塘入手,修建蓄水工程。该年冬,全县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燎源水库为本县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型水库,坐落在栗塘乡燎源村,距县城5公里,1958年冬动工兴建。该水库经营渔业,兼搞少量粮食生产。同时,还引进了网箱养鱼、储鱼的先进技术,改善了捕捞条件,提高工效数十倍。1990年,该库捕捞鲜鱼5万余公斤,总产值16万元。
关键词: 蓄水 黎川县

内容

清代至民国时期,本县均无稍大的人工修建的蓄水工程,农村一些无溪渠水源的“望天田”,仅靠天然小山塘蓄水维持。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水利建设贯彻了以“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乡)队(村)为主”的方针,从整理、恢复、加固原有小山塘入手,修建蓄水工程。
  1958年开始兴建坐落在栗塘乡燎源村的燎源水库(中型)和栗塘乡五一村的五一水库(小(二)型)。60年代,又在裘坊乡点山村和社苹乡前进村分别兴建了里源水库(小(二)型)和前进水库(小(二)型);同时发展了一批山塘水库。1963年,本县发生严重干旱,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该年冬,全县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特别是龙安、中田、十里(今已改名裘坊)等易干旱地区的山塘水库发展更快。70年代,兴建了龙安乡水尾村的斗笠窠水库(小(二)型)、洵口乡白沙村的大畲水库(小(二)型)和社苹乡福山村的福山源水库(小(一)型)等。80年代又在中田乡的中田村兴建了江矶头水库(小(二)型)。
  截至1987年底,全县建成中型水库1座,库容量3050万立方米,实际灌田9600亩;小(一)型水库1座,库容量287万立方米,实际灌田2300亩;小(二)型水库7座,库容量154万立方米,灌田2800亩;小山塘576座,库容量989万立方米,灌田13900亩。至1990年,各型水库和较大的山塘水库等蓄水工程,共有140座,大大改善了农田灌溉效益。
  燎源水库为本县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型水库,坐落在栗塘乡燎源村,距县城5公里,1958年冬动工兴建。兴建初,从全县各乡抽调数千农民,日夜奋战,至1959年基本完成了大坝和涵管工程;以后又陆续施工,到1966年全部工程告竣。水库总投工17.55万个劳动日,共动用土方36.6万立方米,石方4万立方米。大坝长171米,高19.5米;涵管长78米;东西干渠各1条,共长10公里。
  该水库发源于社苹乡福山村,集水面积74.5平方公里,蓄水面积246亩,总库容量3050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000亩,实际灌田面积多年来一直为4000亩左右,现已扩大到9600亩。除灌田外,可供发电,坝头式发电量可达4000千瓦,明渠式单机发电200千瓦;水库年产鲜鱼2.5万公斤以上,80年代末发展到5万公斤左右。
  该水库经营渔业,兼搞少量粮食生产。1968年前,库区捕鱼用盆钩、滚钩,夜放早收,捕获量受鱼群动向及气候影响而变化不定;1969年后,大面积网捕逐渐取代钩捕,改饵诱法为击鼓驱聚法;1978年起,进而改用击鼓加冲脉电驱聚法,有效地控制鱼群活动,使网捕率有了较大提高。同时,还引进了网箱养鱼、储鱼的先进技术,改善了捕捞条件,提高工效数十倍。1990年,该库捕捞鲜鱼5万余公斤,总产值16万元。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