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田间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709
颗粒名称: (3)田间管理
分类号: S31
页数: 2
页码: 110
摘要: 一是及时耘禾;二是施肥;三是管水;四是防病灭虫。
关键词: 田间 黎川县

内容

一是及时耘禾:一般移栽后7—10天耘第一次,再隔7—10天耘第二次,共耘2—3次后晒田。
  二是施肥:50年代至60年代,稻田肥料主要依靠绿肥和农家肥(猪牛栏粪、柴灰等),很少施用化肥。1955年全县农村化肥施用面积为15282亩,施用总量仅65吨;1963年施用面积54886亩,施用量505吨。70年代末以后化肥增多,1979年全县化肥施用量达6952吨。1987年,全县化肥施用量为27000吨,其中氮肥、磷肥分别在万吨以上。1990年,全县化肥施用量为26016吨,其中氮肥15801吨,磷肥8072吨,钾肥1860吨,复合肥283吨。化肥施用方法:60年代初期普遍推广以钙、镁、磷肥作基肥,70年代初用碳铵作面肥,70年代末采用过磷酸钙和碳铵混合作面肥;50年代推广硫酸铵作追肥,70年代后改用尿素作追肥,一般每亩施2.5—10公斤。另外,本县群众还有沾秧根栽插的习惯,一晚多采用硫磺沾根,早稻多采用石膏和钙镁磷肥沾根。
  三是管水:水稻生长需水量很大。本县过去一般多采用串灌方式,即在田塍上作“定缺”(固定水位的缺口)一至数处,水从上丘流入下丘,逐层承接,通过定缺保持一定水位,长年不断。经过多年改进推广,现在采取湿润灌溉方法,即浅水返青,薄水分蘖,干干湿湿,及时晒田,有水抽穗,湿润壮籽。改变了过去串灌现象。
  四是防病灭虫。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