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黎川县水稻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702
颗粒名称: 1.黎川县水稻种植
分类号: F307.1
页数: 6
页码: 108
摘要: 建国后,为扩大复种面积,改单季种植为双季种植,又引进了新的水稻品种,这样,根据生育期长短,有一季稻、双季稻;根据播种期和生长季节,可分为早稻、一季稻和二晚;根据稻谷的含内物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等。50年代中期以前,本县全部栽种老式高秆品种。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群众中仍有“黎米”之称。
关键词: 睡到 种植 黎川县

内容

(1)水稻品种: 本县所栽培的水稻,按生理特性、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的差异可分为籼稻和粳稻;按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和生育期长短可分早稻、中稻、晚稻;按对土壤水分的反应分为水稻和陆稻;按米粒内淀粉的性质分粘稻和糯稻。建国后,为扩大复种面积,改单季种植为双季种植,又引进了新的水稻品种,这样,根据生育期长短,有一季稻、双季稻;根据播种期和生长季节,可分为早稻、一季稻和二晚;根据稻谷的含内物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等。50年代中期以前,本县全部栽种老式高秆品种。
   ①早稻:旧时,农民曾将早稻称为“占”。明、清至民国时期,本县早稻品种先后有:洗耙早(50日熟)、救公饥(味香美)、麻阳占(米白而小)、流水早(以上三种均为60天成熟,收割后再耕可再收获,但产量极低)、中早(迟于60天占而早于白沙占,故名)、白沙占、朗占、大谷占、细谷占、福德占、百日占、江东占(耐旱多粒)、池州占、龙芽占(迟熟而米粗味淡,耐旱易栽培)、红米占、茅里占、闪秋占、冬占(熟最迟)。从1954年起,本县开始试种比老品种成熟期较早的早稻,品种有:城下早、百日早、南特号、莲塘早等;1960年推广更新南特号、陆财稻、赣农3425、赣农5636;1964年龙安公社龙安大队塘二生产队开始试种矮秆品种——矮脚南特号(当时只试种了2分田面积),折合亩产达600公斤;1965年推广珍珠矮。70年代初,早稻栽插珍珠矮面积占全县早稻面积的80%;其次还有广矮九号、广解607、爱武、苗接、金小青等,至此,全县早稻栽培基本实行了矮秆化;1974年推广珍大一号、先锋一号、秀江早、原丰早、竹莲矮等;1976年,从福建引进红四一0、密粒红、凤选、光大白、珍青早、青马早、八一早、圭矮43、温选青,从浙江引进了青秆黄,从广东引进了广红;1980年又从福建引进科京63—1、竹科2号、竹系26等品种。其中从光泽县良种场引进的科京63—1,亩产500公斤左右,高的亩产600公斤,1981—1983年成为早稻当家品种。1984年又从福建沙县、泰宁引进“78130”,1985—1987年中淘汰“科京63—1”,以“78130”为早稻当家品种。1987年又引进“79106”、“119”等,取代了“78130”,并开始试种早杂威优49、威优64、协优49等。
   ②晚稻:旧时农民将晚稻称为“黎”,据说是“种出洞黎,故称‘黎米’”。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群众中仍有“黎米”之称。后来,品种名称有称“黎”的则改为“红”。
   明、清时,本县晚稻品种有:八月白(晚稻早熟品种)、铁脚粳(米质坚而色白、味厚)、白米黎(后改称金包银或麻壳红)、黄荆黎、荷包黎、光头黎、乌督黎等。
   “一晚”(即单季晚稻):本县原属单季稻区,老式品种很多,栽培年限长。从民国时期至本世纪60年代初,县内栽培的“一晚”品种有:麻壳红、麻壳白(又名金包银)、芋头红、光头红、石上粘,还有比其他晚稻成熟期稍早的八月白、淮禾、百日早、乌皮早等;糯稻亦属晚稻,本县糯稻品种有过冬糯、重阳糯等;1957年从省农科所引进银梗中杂种;1964年,县内推广外地引进的晚稻品种有光荣一号、献党一号、农垦58等;1970年,从福建大量引进691、白米子、鸭子矮等;1976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1978年至1979年一晚杂优品种共栽培了11万余亩;1980年推广754、755、红矮1号等;1981—1983年,一晚不种杂优,常规品种从1976年后改栽红矮1号、754、江二99等。1984年以来,以县良种场为主,县良种公司、农技站、植保站为辅,共同配制了杂交新组合红优63,属一晚、二晚兼用品种,用矮红早9号A(抚州地区所)×明恢63(福建三明所)获成功,亩产500公斤以上,并获省、地技术改进奖和推广奖,1987年,红优63栽培面积占一晚总面积的一半。
   “二晚”(即双季晚稻):本县从1954年开始试种“二晚”。50年代品种有浙场9号、黄禾子;1957年调进苏场412种子50万公斤。60年代初改用银梗中杂;1965年采用珍珠矮倒种失败,后又试种农垦58、红农;1970年后采用鸭子矮、白米子、早广二号、矮脚塘竹、赣南晚13号等。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获得高产,从1976年至1982年,全县共栽插杂优品种37万余亩。1980年二晚除栽杂优外同时推广754、桂朝二号。近数年,杂交稻占二晚总面积的80%。至1987年,推广的杂交组合有汕优6号、汕优63、汕优桂33等。在此期间,二晚糯品种有海南红糯、密粒糯、姬糯等。
   (2)水稻栽培技术 本县栽培水稻全部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栽培过程,除犁锄翻田、耙与辘轴整田及塍塝功夫以外,主要有育秧、移栽、田间管理和收割四个步骤。
   ①育秧 不论早稻、一晚、二晚都选择夹沙田或泥田作秧田,要求排灌方便,底肥施足,田基整平。
   播种期:早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一晚在5月中旬,“立夏”至“小满”间;二晚在“芒种”至“夏至”前。
   播种量:解放前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沿袭旧有习惯,播种都很稠密,每亩秧田播种量一般都在200—250公斤左右。解放后,随着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秧田播种量不断减少。至80年代初,一般早稻每亩播种75—100公斤;二晚常规品种每亩播40—50公斤;杂优品种每亩仅播15—20公斤。
   育秧方式:解放初期采用老式秧田。秧田不论大小,一律不分条畦,多为水播水育。1958年推广新式秧田,即在秧田里作成宽4尺左右的小畦,畦的周围用泥作小埂,仍然采用水播水育。1965年,试验早稻塑料薄膜保温育秧。1970年,大面积推广保温育秧,面积占早稻秧田总面积的60—70%;秧田多采用湿润田基,拖浆埋芽。1971年,龙安公社龙安大队塘下生产队试验室内蒸气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后改为室外场地薄膜保温育秧,小苗带土移栽。1977年,熊村、栗塘等公社推广室内保温无土育秧。
   秧田施肥:推广磷肥育秧到高磷高钾适氮育秧,使育秧技术得到很大改进,秧苗素质不断提高,由原来细嫩的“牛毛秧”变成了壮秧:早稻改变成扁甫矮壮秧,一晚、二晚改变成分蘖矮壮秧。采用这种技术育秧的秧龄,早稻和一晚一般在30天左右,二晚则为40—50天。
   ②移栽 移栽前先整好栽插田,做到“二犁四耙”(犁二遍,耙四遍),使田面平坦如“镜”。行距株距:解放前到1958年栽插较稀,一般是早稻为1.2×1.2尺;一晚1.5×1.5尺。1958年早稻推广小株密植。70年代至80年代,早稻一般为5×5(寸)、5×6、4×6;一晚6×7、7×8;二晚5×6、5×5.早稻和一晚每株插10根苗左右,二晚则插苗7—8根。
   ③田间管理: 一是及时耘禾:一般移栽后7—10天耘第一次,再隔7—10天耘第二次,共耘2—3次后晒田。
   二是施肥:50年代至60年代,稻田肥料主要依靠绿肥和农家肥(猪牛栏粪、柴灰等),很少施用化肥。1955年全县农村化肥施用面积为15282亩,施用总量仅65吨;1963年施用面积54886亩,施用量505吨。70年代末以后化肥增多,1979年全县化肥施用量达6952吨。1987年,全县化肥施用量为27000吨,其中氮肥、磷肥分别在万吨以上。1990年,全县化肥施用量为26016吨,其中氮肥15801吨,磷肥8072吨,钾肥1860吨,复合肥283吨。化肥施用方法:60年代初期普遍推广以钙、镁、磷肥作基肥,70年代初用碳铵作面肥,70年代末采用过磷酸钙和碳铵混合作面肥;50年代推广硫酸铵作追肥,70年代后改用尿素作追肥,一般每亩施2.5—10公斤。另外,本县群众还有沾秧根栽插的习惯,一晚多采用硫磺沾根,早稻多采用石膏和钙镁磷肥沾根。
   三是管水:水稻生长需水量很大。本县过去一般多采用串灌方式,即在田塍上作“定缺”(固定水位的缺口)一至数处,水从上丘流入下丘,逐层承接,通过定缺保持一定水位,长年不断。经过多年改进推广,现在采取湿润灌溉方法,即浅水返青,薄水分蘖,干干湿湿,及时晒田,有水抽穗,湿润壮籽。改变了过去串灌现象。
   四是防病灭虫。
   ④收割 本县水稻收割期,早稻在七月中、下旬,“小暑”至“大暑”间;一晚在“秋分”至“霜降”期内;二晚在“霜降”左右。在收割的同时,做好选种留种工作。50年代推广单穗选种,以后多采用片选或禾格(禾桶)选种。种子收割后进行单晒、单藏。
   (3)杂交水稻的试种与推广 本县在1976年开始试种了400亩杂交水稻。其中,县农业局在十里公社(今改称裘坊乡)点山大队下蔡生产队试种一晚杂优87亩,亩产401.5公斤,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一晚低产的面貌,给全县农民和从事农业工作的领导与各级干部以极大的震动。同年冬,中共黎川县委决定派出三级书记(县、公社、大队主管农业的书记)赴海南岛越冬制种,不但收获了杂优稻种35500余公斤,而且培训了一支制种的技术骨干队伍,推动了全县杂交水稻栽培的普及推广。1977年,全县杂优种植面积发展到上万亩,并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如龙安公社宋洲大队茅棚生产队试种12.1亩一晚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522公斤,比同季常规品种每亩增收220公斤;又试种二晚杂优24.5亩,平均亩产322公斤,比同季常规品种亩增150公斤。德胜公社新店大队光辉生产队试种一晚杂优3.7亩,平均亩产602.5公斤;地处高寒山区的西城公社梅源大队五窝生产队杂交水稻亦普遍丰收,其中一丘面积0.17亩,亩产达743.5公市斤。总之,全县境内从平原到丘陵山区,从塅田到山排田、山垅田,村村都试种了杂优,也都获得丰收。群众赞扬说:“杂交水稻真是宝,种到哪丘哪丘好。穗大粒多成熟早,亩产纲要跑不了”。把杂交水稻称为“幸福稻”、“致富稻”。杂交水稻在本县大面积推广对提高水稻产量发挥了极大作用。1978—1979年全县杂优栽培面积每年都在12—13万亩,这两年是建国以来本县水稻增产幅度最大的年份:1978年全县全年增产1161.5万余公斤,比上年增长16%;1979年在上年增产的基础上又增1889万余公斤,增长22.6%。从1976年至1982年全县共栽杂优45万余亩,水稻连续7年增产,这是历史上罕见的。1987年,全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130575亩,总产量54000多吨,播面亩产414公斤。1990年,全县杂交水稻栽培播种面积226406亩,播面亩产435余公斤,总产量98543吨。
   本县杂交水稻制种经历了一个过程:1976年冬,县、社、大队三级书记赴海南岛制种,共收种子35500余公斤。其中繁殖100亩,收不育系种子8090公斤;制种400亩,收种子27439公斤。同年还开始了就地制种试验:县农业局在十里公社点山大队下蔡生产队试验制种5亩,收种子158.5公斤。1977年,全面铺开杂优制种工作,采取了公社繁殖、大队制种的方式进行。由于各公社重视,三级书记到海南边学习边自己动手干,掌握了一定技术,回县后又亲自指挥、带领和参与制作,出现了一批制种高产典型。如:湖坊公社枧源大队制种试验田1.4亩,亩产115公斤;湖坊大队农科所制种4.24亩,亩产103公斤;厚村公社夏制25亩,平均亩产52公斤,秋制12.1亩,平均亩产45.1公斤(其中8亩,亩产76.5公斤)。1980年后改为社繁社制(乡繁乡制)。由于制种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制种产量不高,成本不断提高,制种面积逐年减少。从1981年开始,每年均从外地调进杂优种子数万斤。
   表3—6 黎川县1977—1990年杂交水稻制种情况表 单位: 面积:亩 产量:公斤 本县栽培杂交水稻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使用过的组合较多,有的组合只有少量试验;有的组合则因为杂种一代优势不强,后代易发生分离而被淘汰;有的组合因制种难度大,产量低、成本高,不宜应用。本县杂交水稻优势较强、使用年限较长的组合有汕优,从1976年至1983年每年种植面积最大,经久不衰。本县使用过的组合归纳有 ①矮优:以二九矮四号为母本,与IR24配制的杂交稻种称矮优2号,与IR661配制的杂交稻种称矮优。1976—1978年本县有一定数量的制种和栽培面积。
   ②汕优:以珍汕97为母本配制的杂交种子称汕优,包括:与IR24配制的汕优2号,与IR661配制的汕优3号和与IR26配制的汕优6号。本县以汕优2号为主,1981年发展了汕优6号,抗性较强。
   ③四优:以威41为母本配制的杂优稻种称四优。其中,与IR配制的称四优2号;与6185配制的称四优6185。
   ④威优:以威20为母本配制的杂交种子称威优。本县配制的有威优6号,父本为IR26。
   ⑤化杀:使用化学药剂(本县使用稻脚青)处理,杀死母本雄蕊,与父本异花授粉所得的杂交种子。以IR24为母本的称赣化2号,以IR661为母本的称赣化3号。父本为献党1号。本县良种场、湖坊等地进行了二年这种组合的配制试验。由于技术复杂而淘汰了这一组合。
   ⑥三交:以威41不育系为母本,与珍龙13或珍汕97(保持系)杂交出“双交”不育系种子,再与IR24配制的杂种称三交,本县有少量面积配制试种。
   ⑦威优青630:以威20为母本,与青630所配制的杂种称威优青630.父本青630是从圭亚那引进。
   (4)水稻产量 民国时期,本县水稻产量,亩产一般在100公斤左右。据统计资料记载:民国21年全县稻谷总产量为649800石(每石110斤,其中早稻432000石,晚稻189000石,糯稻28800石),民国23年,总产738500石(其中早稻392000石,晚稻315000石,糯稻31500石),民国25年总产100万石(其中早稻38万石,中稻21万石,晚稻36万石,糯稻5万石),民国26年976350石,民国29年为7200万斤,民国35年7290万斤,民国36年5300万斤,民国37年6281.53万斤,1949年仅为5510万斤。
   建国后,本县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68年以前亩产均在150公斤以下,从1968年到1977年则在150公斤以上、200公斤以下徘徊,1978年跃上了233公斤,1979年提高到272公斤,从1983年开始亩产均在350公斤以上;总产量从1979年开始达到1亿公斤以上,1983年以后提高到1.5亿公斤左右,故被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
   表3—7 黎川县1950—1990水稻产量表 总产:万公斤 亩产:公斤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