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划与行政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51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区划与行政设置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5
页码: 39
摘要: 封建社会时期宋绍兴八年,新城县建立,下设丰义、旌善、礼教、东兴、德安5乡。明代,设7个区,区辖4个坊、50个都。田东一区,辖4个坊2个都;东南二区,辖10个都;东北三区,辖5个都;西南四区,辖8个都;西北五区,辖5个都;丰义六区,辖13个都;东兴七区,辖7个都。下为清同治年间坊、乡、都、村设置情况。7个公社下辖101个生产大队。1966年7月3日,将原21个公社调整为17个公社,即栗塘公社与新荣公社合并称新荣公社,下村公社与龙安公社合并称龙安公社,东山公社与德胜公社合并称德胜公社,撤销河溪公社,将其境域分别划入潭溪公社和湖坊公社,其他公社保留。
关键词: 区划 行政

内容

封建社会时期宋绍兴八年,新城县建立,下设丰义、旌善、礼教、东兴、德安5乡。
  明代,设7个区,区辖4个坊、50个都。田东一区,辖4个坊2个都;东南二区,辖10个都;东北三区,辖5个都;西南四区,辖8个都;西北五区,辖5个都;丰义六区,辖13个都;东兴七区,辖7个都。
  清代,设4坊5乡,乡辖50个都。下为清同治年间坊、乡、都、村设置情况。
  东坊: 东街、菜园巷、采元巷、铁炉岭、东湖塘前、程家岭、塔背、中宪里、高衢巷、塔寺前、学背、骆家巷、何家岭、广照寺前、金斗冈、荆源; 西坊: 十字街、光巷、暗巷、水南、迷姑山下、前坊、后坊、丁家湾、青林园: 南坊: 县前街、司前街、城隍街、小路巷、中山巷、文笔街、学前街、鸬鹚石、南津街、篁竹街、罗家源。
  北坊: 夏市街、县背、金盘阡、白鹭井、平山巷、汤家圳、桥巷、下田东、外田东、吴家桥、石硖岭、灌湖园、河东(后名梅村)、是何嵊。
  丰义乡:(内无一、四两都) 二都:席家源、云屯、查山、东海邱; 三都:赤岸堡、沙村湾、寒村、马村、石城、圩上、广严寺前; 五都:高黎、西山排、白杨围、水尾桥; 六都:半岭、官川、兑坑、枫坑、上墈头、下墈头; 七都:东山、殿岭、小原、熊川; 八都:竹篙陂、象岸、渔溪; 九都:周家圩; 十都:公口、九冈、东溪、鹤原、罗州、西坪、查林、左家陂、围岭前、黄泥塘; 十一都:裘坊、井头、千邱段、前田、田西、西坑、何家寨、高桥、吴原。
  旌善乡: 十二都:湖头、黄冈、杜原、介竹、不田、安峰、塘坑; 十三都:岭下堡、城头、牛市衖、豪湖、蓝浒、陶家边; 十四都:竹畲、泉水岭、王家庄、中桥、廖家原、熊坊堡、新兴岭、长兴原; 十五都:上圩、下田渡、新村、楠机凹、社背; 十六都:曾坊、中田、吉坑、鹤原、王坊、营上、营前; 十七都:公村营、郑家段、上营、下营、鼓楼凹; 十八都:邓坊、上堡、中堡、下堡; 十九都:李原、焦原、北门渡、西洲、澄潭、黄原、涂田、杨塘、宁家段、下炉、钟田镇; 二十都:涂山、火炉、横塘、彭池、上原; 二十一都;横港桥、栗塘、蔡坊; 二十二都:莲村、板桥、栎林、杨原、缵舍、龙江; 二十三都:社冈、松溪、官屯、清塘、蓝上、周安堡、洛湖、周安市、马住、蓝下、山坊、安福; 二十四都:大罗冈、里浔、塘坑、烧羊堡、北坑原、赤冈排、东边排、米家原、燕湖、西林排、杨家湾、吕家陂。
  礼教乡: 二十五都:阴山下、熊家圩、傅坊、九里原、毛原; 二十六都:鲤潭、头帽山; 二十七都:水口、河塘; 二十八都:熊村、仲原、硖原、长塘、三源、营上、清河源、熊村市; 二十九都:槠俨、中站、极高岭、磜下、槠俨镇; 三十都:白羊堡、枧原; 三十一都:湖坊、丁坊、沙溪; 三十二都:甘竹、狮子峰、黄土岭、湾塘、桃原、游原。
  东兴乡:(内无三十五、三十七两都) 三十三都:石峡镇、洵溪、洵溪市; 三十四都:飞鸢镇、后村; 三十六都:桐原、琚家原、兴贤堡、石头圩; 三十八都:白沙岭、邱家凹、汪家原; 三十九都:卢游、胆源、城源; 四十都:五福镇、石峡镇、奖源、何家庄、稠原、黄源; 四十一都:苏原、麻坑、资福桥、黄家村、麻阳、梅峰街; 四十二都:卓原、白石湾、迁周、上原堡、岭原、马鞍山、畴溪渡; 四十三都:龙安镇、莎溪、堰蝣冈。
  德安乡:(内无五十都) 四十四都:弋阳、中堡、下村、上岩、严溪; 四十五都:梅原、西城、田心、卢坑、廖原、新歧馆; 四十六都:南堡、大磉、宁河、下铺、东蓝、柘园、坳头: 四十七都:丰南、樟原、河桥、石竹溪; 四十八上都:周坪、张原、磜上、墈头; 四十八下都:岭泉、黄茅畲、里竹、江方磜、天庭原; 四十九都:上原、虎溪堡、熊田、虎广; 五十一都:樟村、桃溪; 五十二都:西山桥、宏村、宏村市; 五十三都:孔坑、上圩; 五十四都:丹井、丁湖、石竹、黄连磜。
  民国初,分城区及开诚、布公、集思、广益4个乡,继之以东、南、西、北易4乡名。
  民国18年(1929年)废乡设区,划城区和一、二、三、四、五、六7个区。区设区公所,下设闾邻。
  民国20年(1931年)废闾邻,区下设保、甲,几个保成联保。
  民国24年(1935年)区公所改为区署,全县划为6个区,27个联保,244个保,2445个甲。
  民国32年(1943)年撤区,全县划分为1镇(新城镇)17乡(文笔乡、青山乡、大芸乡、湖坊乡、厚村乡、石源乡、资福乡、东山乡、中站乡、熊村乡、德山乡、宏村乡、樟村乡、苹壶乡、公村乡、钟贤乡、龙安乡),乡辖保、甲。
  1949年10月,全县设5个区,即一区(区治设城关)、二区(区治设茶亭)、三区(区治设熊村)、四区(区治设中田)、五区(区治设宏村)。区以下设村。
  1950年增设六区(区治设东山)。
  1952年增设城关区和七区(区治设龙安)。一区区治改设窑下。区下设乡、街,全县共93个乡、5个街。
  1953年改城关区为城关镇。
  1954年,各区名称改用驻地名,即一区改为窑下区,二区改为茶亭区,三区改为熊村区,四区改为中田区,五区改为宏村区,六区改为东山区,七区改为龙安区。
  1956年3月,撤区并乡,除保留城关镇外,撤销7个区的建置,将原87个小乡合并为38个大乡。同年6月,调整乡级行政区划,将38个乡合并为27个乡(镇),即十里乡、团溪乡、新市乡、甘坪乡、中际乡、东山乡、熊村乡、德胜乡、河溪乡、潭溪乡、茶亭乡、上际乡、湖坊乡、资福乡、荷源乡、宏村镇、西城乡、樟村镇、社苹乡、下村乡、中田乡、八都乡、西坪乡、龙安乡、公村乡、竹际乡、营前乡。
  1957年3月,恢复区建置,设立窑下区、茶亭区、熊村区、中田区、宏村区,并对乡级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共设35个乡。
  窑下区辖潭溪、新市、十里、德胜、芦高、团村、东山7个乡。
  茶亭区辖茶亭、皮源、荷源、资福、飞源(即飞鸢,下同)、上际6个乡。
  熊村区辖湖坊、熊村、河溪、甘坪、张源、中际6个乡。
  中田区辖中田、营前、公村、八都、流坊、竹际、龙安7个乡。
  宏村区辖宏村、樟村、孔源、河樟、西城、五通、社苹、宏源、下村9个乡。
  1957年成立华山垦殖场。
  1958年9月,撤销乡的建置,全县在原有11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13个人民公社,即潭溪、城关镇、资福、茶亭、上际、德胜、社苹、熊村、湖坊、龙安、中田、宏村、西城。随后不久,1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城关镇、潭溪、茶亭、熊村、龙安、宏村、德胜7个人民公社,撤销区的建置。7个公社下辖101个生产大队。
  1961年4月,保留城关镇公社,将潭溪、茶亭、熊村、龙安、宏村、德胜6个公社划分为24个公社,即潭溪、三都、栗塘、十里、茶亭、荷源、资福、厚村、德胜、社苹、东山、河溪、熊村、湖坊、坊坪、龙安、东堡、下村、中田、新荣、宏村、樟村、西城、五通。
  1964年9月,资福公社与荷源公社合并称荷源公社,五通公社与西城公社合并称西城公社,东堡公社与龙安公社合并称龙安公社,三都公社与潭溪公社合并称潭溪公社。其他公社区域不变。
  1966年7月3日,将原21个公社调整为17个公社,即栗塘公社与新荣公社合并称新荣公社,下村公社与龙安公社合并称龙安公社,东山公社与德胜公社合并称德胜公社,撤销河溪公社,将其境域分别划入潭溪公社和湖坊公社,其他公社保留。
  1966年10月19日,县委常委研究决定:城关镇改为红旗镇,茶亭公社改为洵口公社,十里公社改为东风公社,厚村公社改为跃进公社,新荣公社改为燎源公社,熊村公社改为永红公社,坊坪公社改为红光公社,西城公社改为胜利公社,龙安公社改为建设公社;潭溪、社苹、荷源、湖坊、德胜、宏村、中田、樟村8个公社名称不变。增设红岭垦殖场。
  1968年11月,樟村与宏村合并称宏村公社,荷源与洵口合并称洵口公社,红光与永红合并称永红公社,中田、红岭垦殖场与建设合并称建设公社;其他公社保留。
  1972年9月19日,县委常委研究决定:红旗镇改为城关镇,东风公社改为栗塘公社,跃进公社改为厚村公社,永红公社改为熊村公社,建设公社改为龙安公社,胜利公社改为西城公社,其余社场名称不变。
  1977年6月10日,十里、樟村、坊坪分别从城关镇、宏村、熊村三公社分出,成立十里公社、樟村公社、坊坪公社。
  1977年6月24日,德胜公社与德胜关垦殖场分开办公;1978年11月22日,将德胜公社并入德胜关垦殖场,撤销德胜公社。
  1980年3月18日,将龙安公社划分为龙安、东堡两个公社。
  1984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3)35号文件《关于实现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精神,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建置,分别以乡、村、村民小组代之。全县共有18个乡、镇、场:城关镇、栗塘乡、十里乡、潭溪乡、洵口乡、荷源乡、厚村乡、熊村乡、湖坊乡、坊坪乡、龙安乡、中田乡、东堡乡、宏村乡、樟村乡、西城乡、社苹乡、华山垦殖场。
  1984年8月,城关镇改为日峰镇,十里乡改为裘坊乡,樟村乡改为樟溪乡。1985年4月,宏村乡改为宏村镇。
  此后,本县乡级行政区划没有变动。1990年,全县设15个乡,2个镇,1个垦殖场,下辖115个行政村,8个街道,1229个村民小组。此外,在本县境内的省属德胜关垦殖场辖6个分场,107个队。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