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时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3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时令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961
摘要: 主妇持棒槌敲击灶台、饭甑和门窗,边敲边说:“交春大似年,迎春接福”。女孩于是日穿耳孔、戴耳环。民国之前,驿前乡有花朝灯会,持续6天,千灯游街,万人聚会。邻县商贾云集于此。六、谷雨旧有“谷雨会”,拨款做会,为无主坟扫墓,今已除此俗。小儿吃蛋并用水洗澡。明清时,冬至日有祭祀始祖之俗,至民国初年废止。
关键词: 广昌县 岁时习俗 时令

内容

一、立春户户鸣喜爆迎春。主妇持棒槌敲击灶台、饭甑和门窗,边敲边说:“交春大似年,迎春接福”。
  二、惊蛰炒豆子自食,意为炒虫;墙角撒石灰,避虫蚁。
  三、花朝俗以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农村多于这天举行婚礼。女孩于是日穿耳孔、戴耳环。民国之前,驿前乡有花朝灯会,持续6天,千灯游街,万人聚会。邻县商贾云集于此。
  四、春社农村浸种、播种繁忙,做社糍分赠亲邻;并以春社、春分日排列之先后预测年成之丰歉:“先社后分,五谷丰登;先分后社,收成较差(一说:米谷增价)”。
  五、清明前后数天为祖宗扫墓或捡遗骨迁葬。扫墓回来,祠堂或家庭加餐,名曰“做清明[t'iaη miaη]”。
  六、谷雨旧有“谷雨会”,拨款做会,为无主坟扫墓,今已除此俗。
  七、四月八明清时,“四月八日妇女作乌桐饭供佛”①(① 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风俗志》。),乌桐饭演变成今之乌糍。农家门上贴红纸条,上书“四月八,毛虫永不发”。
  八、六月六烈日下晒书画衣物,防虫蠹。又将端午节的蒲艾门彩连同鸡蛋、冷水置木盆中,先在太阳下晒热,后煮沸。小儿吃蛋并用水洗澡。
  九、七月七当夜,“妇女作七巧会,罗拜月下,以诸果置糖蜜中,露一宿,厥明饮之。”①(① 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风俗志》。)民国时其俗渐废。
  十、白露油茶产区,村民于此日做会加餐,各户派人进山插禁牌,禁止早摘油茶果,至霜降日开禁。
  十一、冬至 “冬至前三,茶籽乱拈”。油茶产区自冬至前三日起“放零[liaη]”,可到别人茶山里捡遗下的油茶籽,以免物弃于地。1956年起茶山归生产队所有,“放零”之俗仍存。农户捡的茶籽都交生产队,由队转记工分作为报酬。
  明清时,冬至日有祭祀始祖之俗,至民国初年废止。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