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130
颗粒名称: 疟疾
分类号: R199.2
页数: 2
页码: 876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农村大多人畜同居,环境卫生极差,蚊虫孳生场所很多,疟疾发病率高达80%以上。1949年,县内疟疾发病人数达48160人,占全县总人口60%。1955年,头陂区柯树乡和甘竹区罗家乡疟疾发病率分别为88.9%和87.74%。1956年开始全民性普查普治,查出有疟史病人22850人,占全县总人口22.1%,全部进行抗复发治疗。1957年后继续开展全民性普查普治,采取“二根治”、“一预防”、大力灭蚊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76年,广昌参加闽、赣两省三地十一县疟疾联防组织,进行联合防治。甘竹、赤水公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下;长桥、水南、沿江、千善、头陂、杨溪、城关镇等七公社(镇)发病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五之间。
关键词: 广昌县 防疫 地方病防治 疟疾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农村大多人畜同居,环境卫生极差,蚊虫孳生场所很多,疟疾发病率高达80%以上。1949年,县内疟疾发病人数达48160人,占全县总人口60%。1955年,头陂区柯树乡和甘竹区罗家乡疟疾发病率分别为88.9%和87.74%。1956年开始全民性普查普治,查出有疟史病人22850人,占全县总人口22.1%,全部进行抗复发治疗。1957年后继续开展全民性普查普治,采取“二根治”(现症病人根治和疟史病人冬季休止期根治)、“一预防”(疟疾发病高峰季节实行全民性预防服药)、大力灭蚊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76年,广昌参加闽、赣两省三地十一县(福建三明地区之宁化、建宁、清流、明溪县;江西赣州地区的瑞金、宁都、广昌、石城县;抚州地区乐安、南丰、宜黄县)疟疾联防组织,进行联合防治。1981年,县内16个公社(场)164585人,疟疾发病仅20人,发病率下降到万分之一点二一,出现七个无疟公社(苦竹、尖峰、新安、驿前、贯桥、柯树、塘坊)。甘竹、赤水公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下;长桥、水南、沿江、千善、头陂、杨溪、城关镇等七公社(镇)发病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五之间。
  1982年7月,县防疫站会同赣州地区疟疾联防四县协作组,对尖峰、赤水公社部分地区进行中华按蚊种团数量及其栖息习性初步调查,获得中华按蚊和贵阳按蚊2个品种,其中尤以中华按蚊占绝对优势,是目前疟疾的主要传染媒介。
  从1982年起,在县内开展“四热病人”(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发热和原因不明发热)血检工作。1983年,本县已基本上达到消灭疟疾标准。
  至1984年12月,全县建立12个血检站,1个血检总站。当年,血检4427人份,阳性病人2例,阳性率0.045%,血检覆盖面93.56%。
  1985年,广昌县评为闽赣两省三地(市)十一县抗疟联防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