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水管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118
颗粒名称: 管水管粪
分类号: R199.2
页数: 1
页码: 872
摘要: 1950年,开始管水、管粪工作。当年新建水井3口,改良水井9口。在城关镇实行饮水消毒。1958年10月,城关镇人民委员会颁发《广昌县城关镇粪便管理暂行办法》。1975年,在甘竹公社坪上大队搞“两管”试点。1976年,县防疫站对旴江河城关镇流段上、中、下游3个点及自来水采样,进行理化分析、离子检验、细菌培养等20来个项目检验,结果为:自来水中含铁量0.7mg/l,超过国家标准1.3倍;水中锰含量超过国家标准3倍;水感观性质量显混浊,并含有大量泥沙。1990年,开展农村饮用水现状调查,与各乡镇签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责任状。落实改水经费5.5万元,其中省拨1万元,县水电局1.5万元,群众集资3万元。
关键词: 广昌县 环境卫生 管水管粪

内容

1950年,开始管水、管粪工作。当年新建水井3口,改良水井9口。在城关镇实行饮水消毒。1958年10月,城关镇人民委员会颁发《广昌县城关镇粪便管理暂行办法》。1975年,在甘竹公社坪上大队搞“两管”试点。
  1976年,县防疫站对旴江河城关镇流段上、中、下游3个点及自来水采样,进行理化分析、离子检验、细菌培养等20来个项目检验,结果为:自来水中含铁量0.7mg/l,超过国家标准(0.3mg/l)1.3倍;水中锰含量超过国家标准3倍;水感观性质量显混浊,并含有大量泥沙。细菌培养结果为细菌总数150个/ml,超过国家标准0.5倍;大肠杆菌30个/ml,超过卫生标准100倍。
  1978年,全县新建水井51口,改建45口,饮用清洁水达1.1万户。332个生产队实行粪便集中管理,其中无害化处理33个,建沼气池3个。
  1979年对35份钻井水、水厂水、井水作铁锰锌汞、PH值、硬度、氟化物、氢化物等项化学检验,其中钻井水中,锰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铁含量有18份超过标准。
  1988年,广昌县农村改水领导小组成立。是年,对甘竹、头陂2镇和塘坊乡饮用水现状进行调查,结果:饮用安全卫生水人数占总人数58.57%;饮用完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人数占11.24%;稍加改建即可达卫生标准的占30.19%。
  同年6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县自来水厂吸水点和供水尾点分别采水样2份作细菌检验,结果:吸水点水样(尚未净化消毒处理)每毫升检出细菌总数530个,大肠杆菌群每毫升230个;供水尾点水样每毫升检出细菌总数110个,大肠杆菌群每毫升160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标准为生活饮用水每毫升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群每毫升不得超过3个)。大肠杆菌群超过标准52倍。
  1988、1989年两年,拨款、集资12万余元新建和改进水井,受益者达4.6万余人。
  1990年,开展农村饮用水现状调查,与各乡镇签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责任状。落实改水经费5.5万元,其中省拨1万元,县水电局1.5万元,群众集资3万元。新建手压井98座,受益人口5929人;新建水井30口,受益人口4976人;改建大口井47口,受益人口3976人;改善饮用水条件1279人。是年改水受益人口16160人。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