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91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9.27
页数: 15
页码: 815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各种群众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文化 群众文化

内容

第一节文化组织与文化馆(站) 一、广昌县文化运动委员会(简称“文运会”) 1944年(民国33年)12月成立,属国民党广昌县执行委员会领导。按月召集各文化团体举行“三民主义文化研究会(或座谈会)”1次,每月制成题材数则,发交各乡镇“三民主义笔会”,召集文化人员练习写作。
  二、县文化馆 1946年(民国35年)始建县立民众教育馆,由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任馆长,配一名干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民众教育馆改组为文化馆,先后隶属于县人民政府民教科、文教科。1956年属县文化教育局(简称文教局)管理。1963年12月建成馆舍1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其中一半为副食品公司所有)。“文化大革命”中,县文化馆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68年12月与电影管理站、工农兵剧团、广播站、新华书店等单位合并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处革命委员会”,先后归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和政治部宣传组领导。1973年恢复县文化馆。1979年7月撤销毛泽东思想宣传处革命委员会。1980年县文化馆属文化局二级单位,1984年属文化广播电视局。1984年上半年有职工9人,年活动经费1.9万元,下半年,馆内阅览室划出另成立图书馆之后,文化馆有职工4人,直至1990年。
  三、广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50年成立广昌县文艺工作者联合委员会,县长兼主任;1952年12月以后的组织机构情况不明。1964年8月正式成立广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瘫痪。“文化大革命”后,广昌文艺工作者以个人身份参加地区文联活动,到1984年,广昌有地区文联5个协会的会员30余人,并成立了各协会的广昌小组。1985年8月召开广昌县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恢复广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有6个协会,130名会员。
  1990年,县文联配有干部2人。
  附省以上文联各协会广昌会员名录获奖作品叶佩饮钢笔书法获“文明杯”全国钢笔、圆珠笔书写大赛优胜奖。
  何建军硬笔书法大赛获四川重庆杯二等奖。
  邹功达 《狗毛所长》获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邮电征文比赛一等奖。
  赖俭刃 《铁把关》、《姻缘记》获电视省刊《绿色文学》征文二等奖。
  邹功达 《“火”的断想》获全国邮电报副刊《十年一瞬间》纪实文学征文二等奖。
  邹功达 《点、线、面》获省邮电工会及《江西邮电报》《伟大的十年》征文一等奖,还获全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获地区国庆四十周年征文比赛三等奖。
  何荣元 《佛桑小鸟》获江西老年协会书画奖。
  曾恒义楹联 《对联》杂志,1989年第一期,全国征联三等奖。
  曾恒义硬笔书法 《对联》杂志1990年第三期,墨联缘栏。
  曾恒义楹联徐州诗词协会专辑,1990年2月,当代诗人咏徐州。
  曾恒义楹联安溪楹联学会专辑,1990年,蓝溪联鸿(向海内外征辑)优秀奖。
  曾恒义楹联广西长滩孙中山纪念馆筹建会,1990年6月,缅怀孙中山先生全国征联大奖赛优秀奖。
  曾恒义楹联山东威海乳山楹联学会、山东威海乳山金矿,《乳山颂》全国征联有奖赛甲组优秀奖。
  曾恒义楹联江西电视报,1990年,创刊35周年复刊10周年纪念鼓励奖。
  曾恒义楹联湖北黄梅王祖寺集,王祖寺海内外有奖征联大赛优秀奖。
  四、基层文化组织苏区时期创办俱乐部、宣传队。少共县委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1932年,南广县各区建俱乐部,内分文化、晚会、体育3个委员会。
  1954年,大多数乡组织了腰鼓队和秧歌队。
  1955年,根据文化部1953年12月《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加强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建设。
  1956年建立94个俱乐部,18 个中心俱乐部。1957年有文化站1个,农村俱乐部94个。1958年中心俱乐部173个,分部226个,民办文化站44所,民办文化馆18个。
  “文化大革命”中,公社文化站和文化室随社队规模调整而增减撤并。
  1977年,仅有甘竹、头陂、塘坊、赤水、驿前5个公社文化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社文化站渐次恢复。
  1984年全县新建11个乡镇文化站。1990年发展到16个,均配齐文化干事。在文明村建设中,有79个村委会建立文化室,办得比较好的有甘竹乡罗家、大株乡官庄和苦竹镇严坑文化站。
  五、工人文化宫苏区时,1931年成立广昌县总工会,工会文教部负责工人的文化活动,成立工人俱乐部,组织工人业余文艺队。赤水、头陂、驿前、甘竹等区工会也成立俱乐部。
  建国后,1951年5月成立新的工人俱乐部。“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俱乐部活动瘫痪,1979年恢复。1980年12月筹资金8万元,兴建三层俱乐部大楼,1982年春节正式开放。至1984年,工人俱乐部改名为工人文化宫,内有5个活动场所,至1990年活动场所内设阅览室、舞厅、娱乐室、退休老工人活动室、录像室。
  第二节文化活动一、文娱活动苏区时期,主要是通过俱乐部、业余剧团(又名蓝衫团)、宣传队等群众文化组织开展活动。在召开各种大会期间或节日庆祝、欢送新战士入伍时演出文艺节目;圩日进行街头宣传,每月出五六次黑板报、快报。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民国32年),县政府在县城中山台举行龙灯会演,8个队参加,九江难民龙灯队获第一名。
  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节日里,民间传统的跳龙灯、演地方戏等盛行不衰,更增加新节日三八节、五一节、十一国庆节等文娱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打腰鼓、扭秧歌等在街头表演,晚会则演出《兄妹开荒》、《赤叶河》、《白毛女》和大合唱等;“抗美援朝”期间,还演出过话剧《志愿军的未婚妻》。1955年10月下旬,培训121名群众文化工作骨干,传授幻灯放映、图片制作、绘画、编黑板报以及导演、化妆等基本知识。当年在农村各地设黑板报257块,夜光报5块。建幻灯放映组7个。1956年冬,县文化馆举行了上千人的民间艺术会演,优秀节目《魁星舞》参加赣州地区的民间艺术调演。
  1958年分乡举行春节灯类活动比赛。县统一发奖。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举办群众歌咏活动,还在召开现场会的乡村,组织小脚老太婆跳舞。
  1960年贯彻“灵活多样,小型为主”的方针,开展以农村俱乐部为中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县文化馆抽调专人下乡巡回或蹲点辅导。这一年有歌咏队151个,举办文艺晚会949场次。1961年农村以食堂或生产大队为阵地,举办各种文艺晚会。1964年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武装部、总工会、团县委联合举办春节革命歌曲比赛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组织或单独或与其他组织联合组成“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农村演出,宣扬“造反有理”的文娱节目,有的甚至将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中历史歌曲,填上造反内容的词来演唱。1973年,举行全县文艺会演。
  1979年,县城举办业余文艺演出5次,演出节目30多个。1980年组织春节文艺调演、灯谜游艺会、五四联欢会、国庆歌咏会等,此后每年总有几个法定节日举办文艺晚会。1984年县文化馆组织业余剧团参加抚州地区民歌调演,2个节目获创作奖,2个获优秀节目奖,4名演员获表演奖。省电视台对4个节目录像播出,省电台对7个节目录音播出。
  1985年以后,县文化馆与县文联有关协会、县剧团等单位独办或联办文艺专业学习班、培训班42期,参加人数达1680人次,每期培训时间1周至3个月不等。参加培训的青年中,先后有5人考入省以上大学艺术系,8人考入中等文艺学校。
  1986年3月,由文联、文化广播局、音协联合举办《肖洪音乐创作演唱会》;4月,县文联、文协会举办《谷雨诗会》,45人的作品在诗会上朗诵;10月由文联摄影协会、县文化广播局、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王永昌摄影作品展览》,共展出作品80幅;1987年举办《莲乡之春》文艺晚会,南丰、黎川、宁都、石城、建宁都有演出队参加。1988年春节,县文联书法协会与县政协举办龙年书法作品展览。1989年5月广昌摄影协会作为东道主联合南城县、南丰县、资溪县、黎川县的摄影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建昌府①(① 南城、南丰、资溪、黎川、广昌5县古属建昌府。)五县摄影作品联展》,本县展出作品25幅,其中2幅获特等奖、5幅获优秀作品奖。1989年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登台表演的群众450余人,年过八旬的红军老战士廖仲贵、谢鸿彪也登台演唱。1990年1月,县文联与文化广播局联合举办青年美术习作展览。同月,县文联与县政协老委员联谊会、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美术、书法、工艺、根雕、摄影作品展览。2月,县文联主办元宵诗会。
  二、业余创作 1932年春,全县工人、农民等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创作歌颂共产党、歌颂红军、歌颂苏维埃的诗歌200多首。
  1958年“大跃进”时,在全县范围内收集山歌,组织全民写诗歌活动。在墙头、茶亭等处画上壁画,配以“诗歌”,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1960年,全县有业余文艺创作组267个,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647件,举办图书展览77次。1962年创办《莲乡文艺》油印小报,后改名《墙头文》供张贴。1963年夏秋,为配合阶级教育,组织部分文艺界人士和广昌中学师生编写厂史、村史、家史(简称“三史”),并从70余篇“三史”中选出11篇,辑为《阶级教育材料》小册子。11月全面收集14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后文艺作品,选送部分作品参加赣州地区文学艺术作品展览。1964年组织一批业余美术作者创作40余幅美术作品,选送5幅在赣州地区建国十五周年美术展览会展出。
  1979年,全县专业、业余作者创作文艺作品506件,其中37件在省、地以上报刊发表。县城举办美术展览6次,展出作品311件。创办《莲乡文艺》杂志,到1981年共出2期。
  1981年广昌等县发起开展闽赣七县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评奖活动①(① 参加这一活动的闽赣七县是福建省的建宁、宁化、长汀,江西省的宁都、瑞金、石城、广昌。1983年已有十四县参加,增加的县是:福建省的泰宁、明溪、上杭、清流,江西省的兴国、于都、会昌。),广昌选送作品75件。1982年,选送35件,8件获奖。同年召开2次业余作者座谈会、举办5次美术书法展览,展出作品133幅,其中5幅送省、地展出,并获奖。
  1984年组织创作文艺作品在《抚河》辟专栏《莲笔生花》发表。县文化馆在1979~1984年平均每年收到业余作者的各类作品约80件。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1984年,广昌县作者在地区以上报刊、电台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约400件。
  1987年,为庆祝广昌翠雷山垦殖场建场三十周年,县文联组织业余文学、美术工作者到该场体验生活,创作作品,并精选一部分作品编成《旴源》文集。
  1989年7月,县文联组织迎国庆四十周年征文大奖赛的业余创作活动,在选送地区评奖的作品中3篇获二等奖、2篇获三等奖。
  1985~1989年广昌作者在地区以上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约100件。
  附: 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作品或获奖作品诗(含诗歌): 散文、小品: 小说、故事: 文学评论、传记: 新化文: 美术作品: 版画、国画、宣传画、水粉画、连环画、装饰画: 装饰画: 摄影: 歌曲: 论文、报告文学第三节民间文艺一、话文据《旴江镇志》(油印稿)称,广昌话文在唐宋时即有,流行于全县各地。演唱话文者为盲艺人,仅以一面鼓和一幅竹板伴奏,以说唱为主,夹道白。
  1949年全县有艺人86人,较有名气的艺人有城关云庄老李吴家岭吴迷子、何普香师徒,头陂普乡伎、湖北佬,甘竹姚修圣等。当时主要演唱话文旧本头(一个本头一个故事),老李有80个本头,主要有《尧舜耕田》、《鸾绣庆》、《桃花山》、《铜盆记》、《六女劝夫》、《连环介》、《罗元宝》、《阎王渡》、《碧玉带》、《卖花记》、《买水记》等。
  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馆帮助艺人整理旧本头,指导他们说唱新话文。盲艺人走乡串户说唱话文。各电影队将说唱话文作为映前宣传的一种形式,产生出说唱话文的好手。
  新话文本头有:《开箱记》、《十二月长工》、《焦裕禄赞》、《江姐》、《南柳村》、《向阳花》。其中《向阳花》为广昌作者创作,发表在《江西日报》1965年1月24日三版《浪花》副刊上。头陂李下关是《向阳花》中香香的生活原型,这本话文唱开后,她遂改名“香香”。
  二、歌谣广昌民间歌谣以山歌为主。山歌偏于情歌,其次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曲调以三音、四音、五音为主,节奏明快、感情奔放。叙事民歌则有小调,一般要配乐演唱,有的明快清新,如《采桑》、《绣鞋》等;有的柔婉清凄,如《哭丧调》、《哭嫁歌》等。对唱的小调称为开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昌产生了大量革命民歌,大都是动员广大工农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打倒反动派,建立人民政权的内容,主要有:《当兵就要当红军》、《十送郎》、《十劝妹》、《剪发歌》和《放脚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收集整理历代民歌,至1984年搜集2000余首,初步整理出400余首。1986年8月,县文联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江西分会联合出版《广昌歌谣集》,同年9月,县文联编印了《抚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广昌县卷》。
  二、民间舞蹈广昌民间舞蹈多姿多彩,且历史悠久,据旧志记载,早在“唐咸亨元年(670年)上元,灯舞若市,村民皆舞之”。
  遍及全县的灯舞,有几十种,大型的有龙灯、桥灯、梢仔灯,小型的有茶篮灯、三福船、伞灯、马灯、狮灯。在甘竹一带有最古老的“三星舞”。此外,还有“滚团牌”、“高跷”等舞蹈。
  濒临绝迹的道教祭祀舞“走蘸”、“闯梭”,在广昌甘竹、塘坊一带,也有它的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舞蹈有较大恢复和发展,且引进了新的舞蹈。
  1952年,留县工作的南下干部向群众传授北方的腰鼓、秧歌和“钱明棍”舞。
  1978年后,民间舞蹈恢复生机,春节、元宵节又可见金蛇狂舞的欢乐场面。1979~1980年,县文化部门先后组织力量对民间舞蹈重新采集整理。从1984年5月起,先后动员300余人为民间舞蹈普查、录像、编写资料。
  龙灯属灯舞,全县皆分布。有秆龙、旱龙、矮龙、麻布龙和百节龙(一般为5~7节)。百节龙由96个竹圈加上龙头龙尾各2个,共100个竹圈扎成。龙灯舞的主要动作有“蚯蚓钻沙”、“闯四门”和“翻江”,伴奏音乐为打击乐和唢呐,大多在春节表演。
  桥灯亦属灯舞,主要分布在塘坊、大株、杨溪、尖峰、长桥一带。此灯百节相连而成,每节在一块长约6尺、宽约6寸的木板上装3个精制的形似花篮的小竹灯笼。也有龙头龙尾。舞桥灯,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上千人,灯舞队伍延绵数里,甚是壮观。舞蹈造型有“龙盘珠”、“窜四门”等。
  梢仔灯流传于驿前地区。群众在“梢仔灯会”上所舞。因在一小竹竿上串上三五盏各式彩灯而得名。舞灯者达三五百人。彩灯种类多达100余种,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其中穿插各色灯舞及36个民乐队,由二十四“花神灯”压阵。每逢农历二月十三日起灯,连跳3夜。届时,不仅相毗邻的江西石城、宁都、福建建宁有大批群众涌来观灯,且广东梅县也有人慕名而来。
  三福船灯舞的一种,流传于全县,在正月演出,场地不限。由三部分组成:花篮灯、船灯、蚌灯。未婚女子手持花篮灯首先上场,载歌载舞,多唱小调,如《四季歌》、《采桑曲》和《送郎当红军》等。船灯在表演完花篮灯后上场。船内为俊俏女子,船外艄婆由男子扮演,边舞边和少女说笑。最后蚌灯上场。一渔翁,一蚌壳,无歌无言,全以舞蹈动作叙述情节,表情达意。
  滚团牌流传于驿前里田西。包括劈四门、踏水马、斩马脚等动作,矫健壮美,有武术成分,表现古代出征将士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星舞三星是指魁星、财神、加官。广昌民间还将和合舞并入三星舞中。三星舞为百具舞,源于古代傩舞,明代与吁河高腔相溶合,成为广昌民间戏曲《赐福》中的一出。三星舞在全县城乡和南丰县的白舍、波罗、中和等地都受欢迎。
  魁星舞局限在春节期间演出。广昌魁星装扮与其他地方不同:上身赤膊,仅披一布质云肩,着彩裤,系三角裙,面具由三节组成,红、黄、蓝、绿、黑、白、银七色皆全,眼睑及嘴巴可活动,异于傩舞及其他的面具舞。基本动作为“蹲桩步”,刚柔适宜,轻盈飘逸。伴奏的锣鼓曲牌为《一盘火》,洒脱活泼。在舞台上表演,要求严格,必须装扮齐全。在禾场上表演,一般由三位少年组成,一位打小鼓,一位打小锣,一位扮魁星,只须戴面具。
  财神舞单人表演,只限于舞台演出。主要动作有“下马”、“托握掌”、“交叉手”、“翻腕背鞭”等,伴奏锣鼓曲牌为《火爆》和《长锣鼓》,热情奔放。
  加官舞单人表演。除在春节期间演出,往往在乡民所举办的“还愿戏”中演出。共有108个动作,干脆利落。伴奏锣鼓曲牌为《帽子头》,节奏明快。
  和合舞为双人舞,不戴面具,扮相与戏剧中的““哪咤”同。主要动作有“搭肩合掌”、“点头佛手”、“两面照”等。两位表演者动作整齐划一,轻盈自如。以唢呐伴奏,曲牌《柳青娘》,旋律流畅,节奏欢快。
  1981~1985年,把民间舞蹈整理成书,于1990年出版《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昌民舞分卷》。
  四、民间音乐广昌民众喜好唢呐,村村堡堡皆有唢呐手,不乏高手。1918年(民国7年),塘坊乡群众去南丰大华山进香经天都街时,该乡上塘村谢兆基以娴熟的技巧吹奏唢呐,一口气吹过十里长街,未曾间歇,招来数百人夹道观看。广昌民间唢呐曲牌有:《正调浪淘沙》、《小开门》、《闹广东》、《瓜子仁》、《凤凰天》、《朝天子》、《心相应》、《阴阳别》等30多个。
  稍大点的村坊皆有民间小乐队,为民间红白喜庆奏乐。小乐队一般由鼓手、琴师、小锣手、铙钹手、唢呐手组成,少则5人,多则9~10人。打击乐器有堂鼓、堂锣、小鼓、边鼓、小锣、云锣,吹奏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箫、笛等,丝弦乐器有京胡、二胡等。演奏的曲子分大曲(又叫整本)、小曲(亦称杂戏)。大曲、小曲都有乐(le)曲、哀曲之分。
  整本乐曲有《满堂笏》(即《郭子仪贺寿》)、《渭水访贤》、《请贤》、《武家坡》、《沙陀颁兵》、《大封相》、《大八仙》、《万年欢》、《邱氏点将》等;哀曲有《姜女送衣》、《孙氏祭江》。
  杂戏乐曲有《对丹》、《韩湘子化斋》、《借衣》等。
  新中国成立后,不论唢呐独奏,还是小乐队演奏,都增加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和革命群众歌曲。“文化大革命”中,民间乐队一度绝迹。当时为宣传所需,有的社队凑成乐队,演奏“语录歌”和“造反歌”。①(① “语录歌”,为毛泽东语录谱写的歌曲;“造反歌”,一些“造反派”组织演唱的宣扬“造反”的歌曲。)1976年后,传统民间乐队在乡间自发地渐次恢复,但乐手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许多曲牌已成绝响。
  1990年对全县民间器乐曲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出近300首(条)民间器乐曲,从中精选80首,作为地区民乐集成资料。
  五、装故事县城等地群众在春节、庙会等日子里举行的娱乐活动。由几个10~16岁的小孩,化装成古代人物坐在四方桌上,每一桌称一台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可为一台故事,刘邦、项羽、韩信为一台故事,项羽、虞姬为一台故事等等。用竹竿绑桌脚,四人抬着穿街过衕配以鼓乐,观众颇多。最后一次“装故事”活动是1940年在县城举行的。
  第四节社会文化管理 1949年后,对有害于群众身心健康的一些活动予以禁止。“文化大革命”中,把一些正常的文化活动、民间传统文艺作品等当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来扫除。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群众文化业余生活中出现举办舞会等新事物。1989年3月为保证社会文化活动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成立广昌县社会文化活动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录像放映、营业性桌球、音乐茶座、歌舞厅、书刊销售及出租等管理规定,同时成立文化市场稽查队,查禁淫秽书刊、录像带、不正当舞会和利用桌球赌博等违法活动。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