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913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八 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52
页码: 813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各种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文化

内容

第一章群众文化第一节文化组织与文化馆(站) 一、广昌县文化运动委员会(简称“文运会”) 1944年(民国33年)12月成立,属国民党广昌县执行委员会领导。按月召集各文化团体举行“三民主义文化研究会(或座谈会)”1次,每月制成题材数则,发交各乡镇“三民主义笔会”,召集文化人员练习写作。
  二、县文化馆 1946年(民国35年)始建县立民众教育馆,由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任馆长,配一名干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民众教育馆改组为文化馆,先后隶属于县人民政府民教科、文教科。1956年属县文化教育局(简称文教局)管理。1963年12月建成馆舍1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其中一半为副食品公司所有)。“文化大革命”中,县文化馆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68年12月与电影管理站、工农兵剧团、广播站、新华书店等单位合并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处革命委员会”,先后归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和政治部宣传组领导。1973年恢复县文化馆。1979年7月撤销毛泽东思想宣传处革命委员会。1980年县文化馆属文化局二级单位,1984年属文化广播电视局。1984年上半年有职工9人,年活动经费1.9万元,下半年,馆内阅览室划出另成立图书馆之后,文化馆有职工4人,直至1990年。
  三、广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50年成立广昌县文艺工作者联合委员会,县长兼主任;1952年12月以后的组织机构情况不明。1964年8月正式成立广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瘫痪。“文化大革命”后,广昌文艺工作者以个人身份参加地区文联活动,到1984年,广昌有地区文联5个协会的会员30余人,并成立了各协会的广昌小组。1985年8月召开广昌县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恢复广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有6个协会,130名会员。
  1990年,县文联配有干部2人。
  附省以上文联各协会广昌会员名录获奖作品叶佩饮钢笔书法获“文明杯”全国钢笔、圆珠笔书写大赛优胜奖。
  何建军硬笔书法大赛获四川重庆杯二等奖。
  邹功达 《狗毛所长》获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邮电征文比赛一等奖。
  赖俭刃 《铁把关》、《姻缘记》获电视省刊《绿色文学》征文二等奖。
  邹功达 《“火”的断想》获全国邮电报副刊《十年一瞬间》纪实文学征文二等奖。
  邹功达 《点、线、面》获省邮电工会及《江西邮电报》《伟大的十年》征文一等奖,还获全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获地区国庆四十周年征文比赛三等奖。
  何荣元 《佛桑小鸟》获江西老年协会书画奖。
  曾恒义楹联 《对联》杂志,1989年第一期,全国征联三等奖。
  曾恒义硬笔书法 《对联》杂志1990年第三期,墨联缘栏。
  曾恒义楹联徐州诗词协会专辑,1990年2月,当代诗人咏徐州。
  曾恒义楹联安溪楹联学会专辑,1990年,蓝溪联鸿(向海内外征辑)优秀奖。
  曾恒义楹联广西长滩孙中山纪念馆筹建会,1990年6月,缅怀孙中山先生全国征联大奖赛优秀奖。
  曾恒义楹联山东威海乳山楹联学会、山东威海乳山金矿,《乳山颂》全国征联有奖赛甲组优秀奖。
  曾恒义楹联江西电视报,1990年,创刊35周年复刊10周年纪念鼓励奖。
  曾恒义楹联湖北黄梅王祖寺集,王祖寺海内外有奖征联大赛优秀奖。
  四、基层文化组织苏区时期创办俱乐部、宣传队。少共县委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1932年,南广县各区建俱乐部,内分文化、晚会、体育3个委员会。
  1954年,大多数乡组织了腰鼓队和秧歌队。
  1955年,根据文化部1953年12月《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加强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建设。
  1956年建立94个俱乐部,18 个中心俱乐部。1957年有文化站1个,农村俱乐部94个。1958年中心俱乐部173个,分部226个,民办文化站44所,民办文化馆18个。
  “文化大革命”中,公社文化站和文化室随社队规模调整而增减撤并。
  1977年,仅有甘竹、头陂、塘坊、赤水、驿前5个公社文化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社文化站渐次恢复。
  1984年全县新建11个乡镇文化站。1990年发展到16个,均配齐文化干事。在文明村建设中,有79个村委会建立文化室,办得比较好的有甘竹乡罗家、大株乡官庄和苦竹镇严坑文化站。
  五、工人文化宫苏区时,1931年成立广昌县总工会,工会文教部负责工人的文化活动,成立工人俱乐部,组织工人业余文艺队。赤水、头陂、驿前、甘竹等区工会也成立俱乐部。
  建国后,1951年5月成立新的工人俱乐部。“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俱乐部活动瘫痪,1979年恢复。1980年12月筹资金8万元,兴建三层俱乐部大楼,1982年春节正式开放。至1984年,工人俱乐部改名为工人文化宫,内有5个活动场所,至1990年活动场所内设阅览室、舞厅、娱乐室、退休老工人活动室、录像室。
  第二节文化活动一、文娱活动苏区时期,主要是通过俱乐部、业余剧团(又名蓝衫团)、宣传队等群众文化组织开展活动。在召开各种大会期间或节日庆祝、欢送新战士入伍时演出文艺节目;圩日进行街头宣传,每月出五六次黑板报、快报。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民国32年),县政府在县城中山台举行龙灯会演,8个队参加,九江难民龙灯队获第一名。
  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节日里,民间传统的跳龙灯、演地方戏等盛行不衰,更增加新节日三八节、五一节、十一国庆节等文娱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打腰鼓、扭秧歌等在街头表演,晚会则演出《兄妹开荒》、《赤叶河》、《白毛女》和大合唱等;“抗美援朝”期间,还演出过话剧《志愿军的未婚妻》。1955年10月下旬,培训121名群众文化工作骨干,传授幻灯放映、图片制作、绘画、编黑板报以及导演、化妆等基本知识。当年在农村各地设黑板报257块,夜光报5块。建幻灯放映组7个。1956年冬,县文化馆举行了上千人的民间艺术会演,优秀节目《魁星舞》参加赣州地区的民间艺术调演。
  1958年分乡举行春节灯类活动比赛。县统一发奖。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举办群众歌咏活动,还在召开现场会的乡村,组织小脚老太婆跳舞。
  1960年贯彻“灵活多样,小型为主”的方针,开展以农村俱乐部为中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县文化馆抽调专人下乡巡回或蹲点辅导。这一年有歌咏队151个,举办文艺晚会949场次。1961年农村以食堂或生产大队为阵地,举办各种文艺晚会。1964年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武装部、总工会、团县委联合举办春节革命歌曲比赛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组织或单独或与其他组织联合组成“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农村演出,宣扬“造反有理”的文娱节目,有的甚至将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中历史歌曲,填上造反内容的词来演唱。1973年,举行全县文艺会演。
  1979年,县城举办业余文艺演出5次,演出节目30多个。1980年组织春节文艺调演、灯谜游艺会、五四联欢会、国庆歌咏会等,此后每年总有几个法定节日举办文艺晚会。1984年县文化馆组织业余剧团参加抚州地区民歌调演,2个节目获创作奖,2个获优秀节目奖,4名演员获表演奖。省电视台对4个节目录像播出,省电台对7个节目录音播出。
  1985年以后,县文化馆与县文联有关协会、县剧团等单位独办或联办文艺专业学习班、培训班42期,参加人数达1680人次,每期培训时间1周至3个月不等。参加培训的青年中,先后有5人考入省以上大学艺术系,8人考入中等文艺学校。
  1986年3月,由文联、文化广播局、音协联合举办《肖洪音乐创作演唱会》;4月,县文联、文协会举办《谷雨诗会》,45人的作品在诗会上朗诵;10月由文联摄影协会、县文化广播局、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王永昌摄影作品展览》,共展出作品80幅;1987年举办《莲乡之春》文艺晚会,南丰、黎川、宁都、石城、建宁都有演出队参加。1988年春节,县文联书法协会与县政协举办龙年书法作品展览。1989年5月广昌摄影协会作为东道主联合南城县、南丰县、资溪县、黎川县的摄影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建昌府①(① 南城、南丰、资溪、黎川、广昌5县古属建昌府。)五县摄影作品联展》,本县展出作品25幅,其中2幅获特等奖、5幅获优秀作品奖。1989年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登台表演的群众450余人,年过八旬的红军老战士廖仲贵、谢鸿彪也登台演唱。1990年1月,县文联与文化广播局联合举办青年美术习作展览。同月,县文联与县政协老委员联谊会、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美术、书法、工艺、根雕、摄影作品展览。2月,县文联主办元宵诗会。
  二、业余创作 1932年春,全县工人、农民等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创作歌颂共产党、歌颂红军、歌颂苏维埃的诗歌200多首。
  1958年“大跃进”时,在全县范围内收集山歌,组织全民写诗歌活动。在墙头、茶亭等处画上壁画,配以“诗歌”,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1960年,全县有业余文艺创作组267个,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647件,举办图书展览77次。1962年创办《莲乡文艺》油印小报,后改名《墙头文》供张贴。1963年夏秋,为配合阶级教育,组织部分文艺界人士和广昌中学师生编写厂史、村史、家史(简称“三史”),并从70余篇“三史”中选出11篇,辑为《阶级教育材料》小册子。11月全面收集14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后文艺作品,选送部分作品参加赣州地区文学艺术作品展览。1964年组织一批业余美术作者创作40余幅美术作品,选送5幅在赣州地区建国十五周年美术展览会展出。
  1979年,全县专业、业余作者创作文艺作品506件,其中37件在省、地以上报刊发表。县城举办美术展览6次,展出作品311件。创办《莲乡文艺》杂志,到1981年共出2期。
  1981年广昌等县发起开展闽赣七县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评奖活动①(① 参加这一活动的闽赣七县是福建省的建宁、宁化、长汀,江西省的宁都、瑞金、石城、广昌。1983年已有十四县参加,增加的县是:福建省的泰宁、明溪、上杭、清流,江西省的兴国、于都、会昌。),广昌选送作品75件。1982年,选送35件,8件获奖。同年召开2次业余作者座谈会、举办5次美术书法展览,展出作品133幅,其中5幅送省、地展出,并获奖。
  1984年组织创作文艺作品在《抚河》辟专栏《莲笔生花》发表。县文化馆在1979~1984年平均每年收到业余作者的各类作品约80件。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1984年,广昌县作者在地区以上报刊、电台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约400件。
  1987年,为庆祝广昌翠雷山垦殖场建场三十周年,县文联组织业余文学、美术工作者到该场体验生活,创作作品,并精选一部分作品编成《旴源》文集。
  1989年7月,县文联组织迎国庆四十周年征文大奖赛的业余创作活动,在选送地区评奖的作品中3篇获二等奖、2篇获三等奖。
  1985~1989年广昌作者在地区以上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约100件。
  附: 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作品或获奖作品诗(含诗歌): 散文、小品: 小说、故事: 文学评论、传记: 新化文: 美术作品: 版画、国画、宣传画、水粉画、连环画、装饰画: 装饰画: 摄影: 歌曲: 论文、报告文学第三节民间文艺一、话文据《旴江镇志》(油印稿)称,广昌话文在唐宋时即有,流行于全县各地。演唱话文者为盲艺人,仅以一面鼓和一幅竹板伴奏,以说唱为主,夹道白。
  1949年全县有艺人86人,较有名气的艺人有城关云庄老李吴家岭吴迷子、何普香师徒,头陂普乡伎、湖北佬,甘竹姚修圣等。当时主要演唱话文旧本头(一个本头一个故事),老李有80个本头,主要有《尧舜耕田》、《鸾绣庆》、《桃花山》、《铜盆记》、《六女劝夫》、《连环介》、《罗元宝》、《阎王渡》、《碧玉带》、《卖花记》、《买水记》等。
  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馆帮助艺人整理旧本头,指导他们说唱新话文。盲艺人走乡串户说唱话文。各电影队将说唱话文作为映前宣传的一种形式,产生出说唱话文的好手。
  新话文本头有:《开箱记》、《十二月长工》、《焦裕禄赞》、《江姐》、《南柳村》、《向阳花》。其中《向阳花》为广昌作者创作,发表在《江西日报》1965年1月24日三版《浪花》副刊上。头陂李下关是《向阳花》中香香的生活原型,这本话文唱开后,她遂改名“香香”。
  二、歌谣广昌民间歌谣以山歌为主。山歌偏于情歌,其次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曲调以三音、四音、五音为主,节奏明快、感情奔放。叙事民歌则有小调,一般要配乐演唱,有的明快清新,如《采桑》、《绣鞋》等;有的柔婉清凄,如《哭丧调》、《哭嫁歌》等。对唱的小调称为开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昌产生了大量革命民歌,大都是动员广大工农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打倒反动派,建立人民政权的内容,主要有:《当兵就要当红军》、《十送郎》、《十劝妹》、《剪发歌》和《放脚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收集整理历代民歌,至1984年搜集2000余首,初步整理出400余首。1986年8月,县文联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江西分会联合出版《广昌歌谣集》,同年9月,县文联编印了《抚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广昌县卷》。
  二、民间舞蹈广昌民间舞蹈多姿多彩,且历史悠久,据旧志记载,早在“唐咸亨元年(670年)上元,灯舞若市,村民皆舞之”。
  遍及全县的灯舞,有几十种,大型的有龙灯、桥灯、梢仔灯,小型的有茶篮灯、三福船、伞灯、马灯、狮灯。在甘竹一带有最古老的“三星舞”。此外,还有“滚团牌”、“高跷”等舞蹈。
  濒临绝迹的道教祭祀舞“走蘸”、“闯梭”,在广昌甘竹、塘坊一带,也有它的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舞蹈有较大恢复和发展,且引进了新的舞蹈。
  1952年,留县工作的南下干部向群众传授北方的腰鼓、秧歌和“钱明棍”舞。
  1978年后,民间舞蹈恢复生机,春节、元宵节又可见金蛇狂舞的欢乐场面。1979~1980年,县文化部门先后组织力量对民间舞蹈重新采集整理。从1984年5月起,先后动员300余人为民间舞蹈普查、录像、编写资料。
  龙灯属灯舞,全县皆分布。有秆龙、旱龙、矮龙、麻布龙和百节龙(一般为5~7节)。百节龙由96个竹圈加上龙头龙尾各2个,共100个竹圈扎成。龙灯舞的主要动作有“蚯蚓钻沙”、“闯四门”和“翻江”,伴奏音乐为打击乐和唢呐,大多在春节表演。
  桥灯亦属灯舞,主要分布在塘坊、大株、杨溪、尖峰、长桥一带。此灯百节相连而成,每节在一块长约6尺、宽约6寸的木板上装3个精制的形似花篮的小竹灯笼。也有龙头龙尾。舞桥灯,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上千人,灯舞队伍延绵数里,甚是壮观。舞蹈造型有“龙盘珠”、“窜四门”等。
  梢仔灯流传于驿前地区。群众在“梢仔灯会”上所舞。因在一小竹竿上串上三五盏各式彩灯而得名。舞灯者达三五百人。彩灯种类多达100余种,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其中穿插各色灯舞及36个民乐队,由二十四“花神灯”压阵。每逢农历二月十三日起灯,连跳3夜。届时,不仅相毗邻的江西石城、宁都、福建建宁有大批群众涌来观灯,且广东梅县也有人慕名而来。
  三福船灯舞的一种,流传于全县,在正月演出,场地不限。由三部分组成:花篮灯、船灯、蚌灯。未婚女子手持花篮灯首先上场,载歌载舞,多唱小调,如《四季歌》、《采桑曲》和《送郎当红军》等。船灯在表演完花篮灯后上场。船内为俊俏女子,船外艄婆由男子扮演,边舞边和少女说笑。最后蚌灯上场。一渔翁,一蚌壳,无歌无言,全以舞蹈动作叙述情节,表情达意。
  滚团牌流传于驿前里田西。包括劈四门、踏水马、斩马脚等动作,矫健壮美,有武术成分,表现古代出征将士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星舞三星是指魁星、财神、加官。广昌民间还将和合舞并入三星舞中。三星舞为百具舞,源于古代傩舞,明代与吁河高腔相溶合,成为广昌民间戏曲《赐福》中的一出。三星舞在全县城乡和南丰县的白舍、波罗、中和等地都受欢迎。
  魁星舞局限在春节期间演出。广昌魁星装扮与其他地方不同:上身赤膊,仅披一布质云肩,着彩裤,系三角裙,面具由三节组成,红、黄、蓝、绿、黑、白、银七色皆全,眼睑及嘴巴可活动,异于傩舞及其他的面具舞。基本动作为“蹲桩步”,刚柔适宜,轻盈飘逸。伴奏的锣鼓曲牌为《一盘火》,洒脱活泼。在舞台上表演,要求严格,必须装扮齐全。在禾场上表演,一般由三位少年组成,一位打小鼓,一位打小锣,一位扮魁星,只须戴面具。
  财神舞单人表演,只限于舞台演出。主要动作有“下马”、“托握掌”、“交叉手”、“翻腕背鞭”等,伴奏锣鼓曲牌为《火爆》和《长锣鼓》,热情奔放。
  加官舞单人表演。除在春节期间演出,往往在乡民所举办的“还愿戏”中演出。共有108个动作,干脆利落。伴奏锣鼓曲牌为《帽子头》,节奏明快。
  和合舞为双人舞,不戴面具,扮相与戏剧中的““哪咤”同。主要动作有“搭肩合掌”、“点头佛手”、“两面照”等。两位表演者动作整齐划一,轻盈自如。以唢呐伴奏,曲牌《柳青娘》,旋律流畅,节奏欢快。
  1981~1985年,把民间舞蹈整理成书,于1990年出版《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昌民舞分卷》。
  四、民间音乐广昌民众喜好唢呐,村村堡堡皆有唢呐手,不乏高手。1918年(民国7年),塘坊乡群众去南丰大华山进香经天都街时,该乡上塘村谢兆基以娴熟的技巧吹奏唢呐,一口气吹过十里长街,未曾间歇,招来数百人夹道观看。广昌民间唢呐曲牌有:《正调浪淘沙》、《小开门》、《闹广东》、《瓜子仁》、《凤凰天》、《朝天子》、《心相应》、《阴阳别》等30多个。
  稍大点的村坊皆有民间小乐队,为民间红白喜庆奏乐。小乐队一般由鼓手、琴师、小锣手、铙钹手、唢呐手组成,少则5人,多则9~10人。打击乐器有堂鼓、堂锣、小鼓、边鼓、小锣、云锣,吹奏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箫、笛等,丝弦乐器有京胡、二胡等。演奏的曲子分大曲(又叫整本)、小曲(亦称杂戏)。大曲、小曲都有乐(le)曲、哀曲之分。
  整本乐曲有《满堂笏》(即《郭子仪贺寿》)、《渭水访贤》、《请贤》、《武家坡》、《沙陀颁兵》、《大封相》、《大八仙》、《万年欢》、《邱氏点将》等;哀曲有《姜女送衣》、《孙氏祭江》。
  杂戏乐曲有《对丹》、《韩湘子化斋》、《借衣》等。
  新中国成立后,不论唢呐独奏,还是小乐队演奏,都增加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和革命群众歌曲。“文化大革命”中,民间乐队一度绝迹。当时为宣传所需,有的社队凑成乐队,演奏“语录歌”和“造反歌”。①(① “语录歌”,为毛泽东语录谱写的歌曲;“造反歌”,一些“造反派”组织演唱的宣扬“造反”的歌曲。)1976年后,传统民间乐队在乡间自发地渐次恢复,但乐手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许多曲牌已成绝响。
  1990年对全县民间器乐曲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出近300首(条)民间器乐曲,从中精选80首,作为地区民乐集成资料。
  五、装故事县城等地群众在春节、庙会等日子里举行的娱乐活动。由几个10~16岁的小孩,化装成古代人物坐在四方桌上,每一桌称一台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可为一台故事,刘邦、项羽、韩信为一台故事,项羽、虞姬为一台故事等等。用竹竿绑桌脚,四人抬着穿街过衕配以鼓乐,观众颇多。最后一次“装故事”活动是1940年在县城举行的。
  第四节社会文化管理 1949年后,对有害于群众身心健康的一些活动予以禁止。“文化大革命”中,把一些正常的文化活动、民间传统文艺作品等当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来扫除。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群众文化业余生活中出现举办舞会等新事物。1989年3月为保证社会文化活动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成立广昌县社会文化活动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录像放映、营业性桌球、音乐茶座、歌舞厅、书刊销售及出租等管理规定,同时成立文化市场稽查队,查禁淫秽书刊、录像带、不正当舞会和利用桌球赌博等违法活动。
  第二章戏剧第一节剧种一、旴河戏旴河戏,别名大戏、土戏,流传于全县。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甘竹曾家有个宗族戏班,唱《孟戏》。《孟戏》搬演孟姜女的故事,用高腔演唱,剧中角色戴面具,有傩舞特点。《孟戏》每年正月演一次,用于本宗族的酬神祭祖活动。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甘竹大路背刘家也兴起《孟戏》。曾、刘两家《孟戏》脚本不同,曾家台本源于南戏旧目;刘家台本酷似明传奇本《长城记》。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在中寺及大株有演唱皮黄戏的班社。到光绪初年(1875年)皮黄戏风行全县。各地民间班社还邀请了京剧、汉剧、祁剧、抚路戏等剧种的师傅传授剧目。但由于《孟戏》风格有影响力,诸家风格相融合,逐渐地自然地形成以《孟戏》表演风格为基本准绳而融合统一起来的别具风采的新兴地方戏。
  清末民初,地方戏开始衰落,每况愈下,高腔戏渐次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剧团在演出弹腔戏的同时,着手对《孟戏》高腔挖掘抢救,组织音乐工作者记谱。1962年集中全县民间艺人,研究讨论广昌地方戏,甘竹老艺人排演《孟戏》(当时称“傩剧”),专业剧团派人继承学习。1980年《孟戏》再度复苏,以《姜女送衣》、《滴血寻夫》2个折子,参加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演。
  1981年4月,经江西省文化厅批准,将广昌地方戏正式定名为“旴河戏”。
  旴河戏的音乐属多声腔体系,以唱高腔为主,结合唱昆腔、弹腔、吹腔,还吸收了极少量的民歌小调。旴河高腔,曲调悠扬清雅,悦耳动听,具有“歌板舞衫,缠绵婉转”的特点,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多在后句的下半句帮腔,小锣小鼓过门;并有“杂白混唱”的特点。据今人考证,旴河高腔保留了明朝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的遗音,系融合海盐、弋阳两腔于一体的戏曲声腔流派。旴河高腔曲牌调式齐全,有的曲牌转换几个调式,还有套曲。曲牌中的主牌子富于抒情和叙事,副版子用于行路观景和对叙交谈,小牌子表达祈祷、感叹、欢庆、逗乐等情绪,念牌子有节奏无旋律,配以锣鼓,渲染感情。
  旴河戏的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身段谱和表演特技,粗犷洒脱,在早期剧目中保留浓郁的傩舞遗风。吁河戏的行当早期由三生、三旦、三花脸组成,称“九门楼”。以后,生、旦、花脸三行中各增1角色发展为“十二门”。吁河戏的舞台美术最早为一桌二椅,以布幔代城楼的装置,专业剧团成立后,舞美装置有景、有灯光、有道具,虚实结合。化妆承袭傩舞面具的格调,发型、脸谱、服饰、砌木等均具特色。
  二、采茶戏新中国成立前又叫三角班,主要是宁都采茶戏,由外地班社在头陂、新安、赤水、贯桥、驿前及县城等地演出。广昌边沿山区也有人学演。
  1956年7月,于都县采茶剧团来广昌,带来赣南采茶戏。随后成立的专业剧团送戏到每个山村角落,使赣南采茶戏遍及全县。农村中的一些业余剧团也用赣南采茶戏曲调编演小型节目。1981年6月易名后仍用赣南采茶戏曲调演出部分移植剧目。
  三、木偶戏别名傀儡戏。因为是吊线木偶,又称“吊戏”、“线戏”。流传于尖峰、千善、长桥、水南、塘坊、大株、杨溪一带。
  广昌木偶戏的傀儡子长约盈尺,除身体各个关节可转动外,眼睛也能动。
  广昌木偶戏唱腔很杂,依当地群众喜好而定,老艺人称之为“土调”。这土调是被当地语言化了的弹腔、吹腔,有西皮、二黄、高拨子等。在《万花市》一剧中江流僧唱的一段高腔,老艺人称“奶奶腔”。
  第二节剧目广昌戏曲剧目繁多。传统剧目以旴河戏最为丰富,其取材多为历史故事,也有神话传说,保留《三金箭》、《碧玉带》、《雌雄弓》等罕见古本。傀儡戏传统剧目也不少,其中有的剧目是其他地方少见的。传统剧目多以手抄本流传于世,总剧本称为“都纲”,角色行当分剧本称为“边纲”。
  新中国成立后,专业剧团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同时,移植和创作大量古装戏和现代戏。
  一、传统剧目旴河戏268出,赣南采茶戏8出,宁都采茶戏26出,木偶戏53出。
  旴河戏传统剧目刘家《孟戏》(三夜本)、曾家《孟戏》(二夜本)、《画桥分别》、《姜女送衣》、《滴血认夫》(以上均为旴河高腔)、《二度梅》、《九焰山》、《三金箭》、《三宫堂》、《下河东》、《下南唐》、《飞龙带》、《天缘配》、《木门道》、《广武山》、《反八卦》、《反昭关》、《双龙会》、《双钉判》、《双救驾》、《打龙带》、《打金冠》、《节孝堂》、《白玉炉》、《失金钗》、《打金钱》、《百花合》、《回国图》、《合银牌》、《芦花荡》、《两世缘》、《辰州会》、《青石岭》、《征海口》、《鱼藏剑》、《金光阵》、《奇双会》、《春秋记》、《高平关》、《乾坤带》、《乾坤配》、《砂矿志》、《绣鸳鸯》、《焚鹿台》、《满门贤》、《瑞罗帐》、《雌雄弓》、《碧玉带》、《碧玉簪》、《避尘珠》等。
  木偶戏传统剧目 《万花市》、《门栓记》、《由天记》、《百忍堂》、《卖水记》等。
  二、移植、改编剧目专业剧团移植古装戏47出,移植现代戏76出,改编8出,整理传统剧目7出。
  移植古装戏代表剧目 《十五贯》、《女驸马》、《天仙配》、《孔雀东南飞》、《龙女牧羊》、《血溅乌纱》、《刘三姐》、《杜丽娘》、《罗帕宝》、《金麟记》、《皇亲国戚》、《秦香莲》、《望江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麒麟带》、《乔老爷上轿》、《双丝带》等。
  移植现代戏代表剧目 《三月三》、《山乡风云》、《小保管上任》、《龙江颂》、《打铜锣》、《夺印》、《刘介梅》、《刘胡兰》、《红霞》、《红灯记》、《红色的种子》、《杜鹃山》、《李双双》、《李二嫂改嫁》、《沙家浜》、《姑娘心理不平静》、《洪湖赤卫队》、《真情假意》、《爱情的审判》、《智取威虎山》、《霓虹灯下的哨兵》、《货郎记》、《战士在故乡》、《年青的一代》、《甜蜜的事业》等。
  改编剧目 《大破天门阵》、《白毛女》、《团圆之后》、《抢伞》、《芦花冻子骞》、《金凤朝阳》、《相亲》、《雷雨》等。
  三、创作剧目专业剧团创作剧目24出。代表剧目有:《一担粮》、《三代仇》、《三点一线》、《山下人家》、《山区半边天》、《上坡》、《心连心》、《水管问题》、《打石臼》、《黎明前的考验》(上、下)、《玄磷春梦》、《尖峰游击队》、《江昌富》、《并蒂莲》、《抢存折》、《吁江激浪》、《迎春店》、《两块二毛二》、《责任》、《看图片》、《怎么谈不拢》、《活捉罗横霸》、《程鹏与红梅》。
  第三节代表剧目的创作、改编和演出一、《孟戏》 旴河戏传统剧目,因演唱孟姜女的故事而得名。所唱声腔为旴河高腔。有甘竹大路背刘家《孟戏》(三夜本)和甘竹赤溪曾家《孟戏》(二夜本)。
  刘家《孟戏》剧本来源为谢梅生手抄本。声腔来源为陈立庆传唱,芦青记谱本。谢梅生录音带。声腔整理为芦青、肖洪。1962年12月,在广昌县戏曲工作会议上,甘竹老人演出此剧。1984年10月,广昌县旴河戏剧团演出此剧,由江西省戏曲研究所录像。《画桥分别》,曾家《孟戏》之一折。剧本整理和导演刘则肃,声腔整理甘朝光、芦青。1982年10月,在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举办的“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中,广昌县旴河戏剧团演出此剧,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84年10月,被江西省戏曲研究所录像。
  《姜女送衣》刘家《孟戏》之一折。剧本整理和导演为刘则肃,声腔整理为芦青。1980年10月,广昌县采茶剧团在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报演出中演出。1982年10月,在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中演出。两次都由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1984年10月,由江西戏曲研究所录像。
  《滴血认夫》曾家《孟戏》之一折。剧本整理和导演刘则肃,声腔整理芦青。1980年10月,参加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报演出。1982年10月,在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中演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两次录音。1984年10月,由江西戏曲研究所录像。
  二、《怎么谈不拢》 《怎么谈不拢》为小型赣南采茶戏。“集体创作,辛幸执笔”(引自同名戏曲片字幕)。导演刘则肃,音乐设计芦青。马紫云饰徐招秀,张奕昌(后由赣南采茶剧团张宇俊)饰李新有。
  该剧原名《老两口之间》,作较大修改后,更名《怎么谈不拢》。1964年春,广昌县采茶剧团根据修改本排演,参加赣州地区现代戏会演。
  同年冬,参加江西省现代戏汇演,华东区现代戏汇报演出。正式演出前,到“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单位慰问演出受到好评。1965年1月,《怎么谈不拢》在上海公演,上海电视台播放了录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录音。1965年,剧组赴京汇报演出,在中南海受到李先念、罗瑞卿、周扬等接见。1965年夏,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发行。
  1964年10月,《江西日报》首次发表该剧本,1965年《俱乐部》杂志、华东戏曲丛刊《小戏曲选(1)》(上海文化出版社)收载了该剧本。这期间,《人民日报》及上海三家报纸、江西省,地党报发表多篇评论,赞扬剧本及演员表演、唱腔,该剧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和灌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三、参加地区以上会演、调演的代表剧目表第四节剧团剧院一、戏班、业余剧团广昌向有“戏窝子”之称。明永乐年间,甘竹地方建有3个以演唱高腔剧目为主的宗族班社,不传族外弟子,不容纳外姓演员参与演出,也不去外村演出,仅在本宗族祠堂内的戏台演出。弘治年间,在甘竹又兴起另一个唱高腔为主的宗族班社,这4个班社都称为“孟戏”班社。之后,县南的中寺(今属高虎脑乡)等处陆续建起以演唱弹腔剧目为主的半职业和职业的戏曲班社多个。清代,每逢农闲季节,这些班社到各村演戏。塘坊、尖峰有木偶班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有村剧团13个,主要在新安、赤水、头陂、驿前、尖峰等地。演员600多人,多为红军战士、农民、小商、手工业者。
  民国26年(1937年)驿前成立驿前群众剧团,塘坊乡有田腰、池源、村里等戏班。苦竹的严坑和龙塘有2个戏班。
  民国32年(1943年)11月、12月先后成立青年剧社、陶治剧社,县“文运会”成立后组织2个戏剧队,共42人,每逢大型集会和纪念日,公演话剧等。
  民国末期,全县有半农半艺的业余班社13个和专业性班社6个。分布在甘竹、千善、赤水、杨溪、观前、驿前、柯树、头陂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业余班社为农村业余剧团所代替,或并入农村俱乐部中,且多演新戏、唱革命歌曲。
  “文化大革命”中,道具毁、戏衣焚,业余剧团解散,民间艺人被揪斗。1976年后,各地陆续恢复业余剧团,但老艺人存世不多,青年人兴趣不浓,难以为继。据各乡镇志中的不完全统计,至1984年,全县农村业余剧团有23个。1990年,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不足10个。
  二、县剧团 1956年7月20日,于都采茶剧团来广昌。这个剧团属“民营公助、自负盈亏、国家补贴”的民间剧团。8月16日起于都采茶剧团拨交广昌县直属领导。9月正式成立广昌县采茶剧团,唱赣南采茶戏声腔。属集体所有制,演职员评底分,月底分红。演职员30余名,1956年,演出大型剧目3个,小型剧目5个,共106场,观众达3.7万人次。
  1957年演出318场,大型剧目5个,中型剧目6个,观众达12.4万人次。1958年演出405场,观众20万人次。
  〓〓〓〓年2月转为地方国营,演出大型剧目13个,中型剧目41个。这一年1~10月演出339场,剧目41个,观众16.2万人次,上山下乡演出时间占全年演出时间65%。
  1960年挖掘整理《孟戏》。1961年改名为广昌地方剧团,唱广昌地方戏声腔。1962年复转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复名为广昌采茶剧团,唱赣南采茶戏声腔。这一年,演出老艺人口述传统剧58场,演出移植现代戏《夺印》48场,创作现代戏《三代仇》21场。还有其他剧目48场。
  1965年全年演出359场,其中在农村社队演出330场,全年观众16万人次,其中农村观众14.9万人次。这一年剧团演职员40人。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29日,群众组织烧毁剧团服装道具价值9509.99元,资料、书籍价值200元。烧服装前,“造反”组织逼县委主要负责人和文艺界基层干部17人穿古装戏服接受批斗。当年,剧团更名为“工农兵剧团”。1968年老演员下放,12月4日成立“广昌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并从农村招入一批青少年当队员。1973年复称广昌采茶剧团。1970~1976年,所唱声腔杂芜,只演“样板戏”移植的现代采茶戏。1976年仅演出34场,其中在农村演出23场。
  1978年后,原下放的老演员大多陆续调回。1981年6月改为广昌旴河戏剧团,以唱旴河高腔为主。1984年12月,调出半数人员,只存20余人,年经费约2万元。
  1986年吁河戏班学员毕业后分配到该团,随后几年大多数人转行到其他部门工作。该团编、导、演力量仍然薄弱。
  1987~1989年,演出177场,剧目19个,都是小型剧目。1990年,与中小学一起演小型戏,共5场。还排演大型剧《银锁怨》(于1991年演出20场,观众12000余人次)。
  三、剧院 1958年,将吴家衕谢紫质祠堂改建为简易剧场,为砖木结构,700座,舞台不足100平方米。1974年,在中山台西面岗阜上新建剧院。因资金不足,1978年仅完成舞台、观众厅工程,1980年完成门厅工程。舞台深12米,宽30.4米(包括副台),可装置现代布景和灯光,适宜各类文艺团体演出,观众厅有920座,楼座315个。观众厅两侧,一楼有小排演厅,二楼为演员宿舍。门厅二、三层可举办中、小型展览。(乡镇剧院详见本卷第四章) 附:戏票价 1956年,县城门票一律为0.15元,此后有升有降。1962年,夜场门票前座为0.30元,后座为0.20元,农村此时也规定门票价为0.25元和0.20元。县城包场70元至100元,农村为60元至100元。1965年规定县城夜场票价分0.15、0.20、0.25元3种,日场为0.10、0.15元2种;公社不分日、夜场,票价一律为0.10、0.15元2种;大队、生产队包场收费按包场人数为15~40元不等,售票则成人0.10元,儿童0.05元。另外,团体和学生分别折价。1966年县城票价普遍调低0.05元。1978年再次调整票价,县城前座0.20元,后座、楼座0.15元;公社0.15元。不能售票的包场所:头陂、甘竹、苦竹、驿前、赤水、城郊6个公社为每场50元,其余公社每场收费40元,在生产大队、生产队演出每场收费30元。
  1985年后,剧院核定票价未变,但是外地来的演出团体的票价,大大高于核定票价,在0.50~2.50元之间。
  1990年,票价提到1元。
  三章图书发行与收藏第一节图书发行一、发行单位新华书店广昌县支店建于1953年2月。设城关胜利上街,5名职工,由新华书店江西分店管理,固定资产少,仅有图书储备0.36万元,流动资金0.38万元。
  1958年1月,书店下放县管,称新华书店江西省广昌县店(简称县店)。
  1963年,书店行政归地方管理,财务归江西省新华书店管理。
  1966年7月,建成砖木结构的支店门市部一幢,位于解放路17号。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总投资1.32万元。1967年8月建成砖木结构书库1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总投资0.78万元。
  1969年财务下放地方管理。1970年7月,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保留店名,取消经理。1973年7月恢复经理负责制。
  1979年起财务收回江西省新华书店管理。
  1982年向省新华书店实行“五大指标承包”(销售、利润、费用、流动资金周转率、劳动生产率),按比例提取二项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
  1984年有正式职工9名。固定资产4.97万元,图书储备3.86万元,流动资金3.48万元。同年,增设固定的小集体兼营图书发行点3个,季节性个体书摊4个。这年改按销售、利润、费用三项指标提二项基金。1987年按利润提二项基金。
  1988年县书店与地区书店签订了基数包干、超额分成经营承包责任制,核定每年销售任务37万元。利润2.5万元,承包3年,每年递增3%。福利、奖金同利润挂钩。
  1988年建成新营业大楼,并于同年7月在新营业厅正式营业。新营业大楼总面积972平方米,总投资20万元。
  1990年,县新华书店拥有房屋建筑面积1822平方米。固定资产23.7万元。
  广昌县图书发行网点单位:个 1990年,县新华书店门市部1个,基层常年发行点10个,季节性发行点4个。
  二、发行业务新中国成立前,广昌图书由文具店兼营,较有名者为“菇古轩”,多发行民间木版刻印的《三字经》、《百家姓》之类;南昌人晏民开一书店,多经营新书,并兼营文具。
  1953年,新华书店开办时仅经营图书零售业务。1955年,开始经营图书批发业务,同时以基层供销社为主要渠道在农村销售图书。
  1957年前,实现利润为负值,1958年起,大多数年份有盈,1961、1967、1969、1971、1972、1976、1977年为亏损。
  1978年盈利5.266万元,1984年达26.711万元,1986年回落至4.093万元,1989年达4.77万元,1990年达4.89万元。
  广昌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表单位:万元广昌县新华书店图书销售表单位:万元第二节图书收藏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阅览室设于文化馆。农村、工矿的俱乐部也办理图书借阅工作。1955年全县设立图书流动站17个。1958年全县有图书室127个。1960年133个。
  1978年,县文化馆图书室清理图书,有藏书1.8万册,其中古籍992册。
  1984年,将县文化馆的书库、借书处和阅览室划出,成立县图书馆,编制4名,藏书约2万册,其中社会科学类书籍0.02万册,自然科学类书籍0.02万册,工具书0.04万册,综合性图书杂志约1.1万册。在1104册古籍书中,有清刻本《揭子兵经(三卷)》(残)、《揭子战书(十七卷)》(残)、《璇玑遗述(十卷)》(残)、《揭子昊书(八卷)》(全)、《揭子性书(五卷)》(全)、《邱邦士文集(十八卷)》(残5本)等和清抄本《椒邱文集(四十四卷)》(残3本)。这些古书未请专家鉴定孤、珍、善本。县图书馆读者每年约9500人次,其中学生占30%,机关干部20%,知识分子占10%,工人占30%,农民占5%,其他读者占5%。
  此外,藏书量较多的单位还有:广昌中学1.8万册,县委党校1.01万册,教师进修学校1.03万册,县总工会阅览室0.17万册,县科技情报所0.7万册,个人藏书大多为知识分子,多者上万册。
  1984年,县图书馆和各单位藏书总量约10万册,全县人均拥有图书约0.58册。
  1986~1989年,县图书馆共提供咨询服务84次、提供图书资料820册次。
  1990年,县图书馆总藏书2.2万册,其中:古籍类1149册、社会科学类8300册、自然科学类4100册、综合类3100册、报刊合订本5350册。
  第四章电影第一节机构设施一、电影队 1954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43队、47队及赣南行署直属女子队先后来县巡回放映。1955年广昌县与石城县共有一个电影队(江西电影教育工作队第76队)。同年10月,江西电影教育工作队第78队专门在广昌放映。
  1956年,原江西电影教育工作队第47队改为广昌电影放映第一队(简称县电影一队),赣南行署直属女子队改为广昌电影放映第二队(简称县电影二队),广昌始有县办农村电影队。1964年由县电影二队改建为广昌县35毫米电影队(简称35毫米队)。到1970年全县共有5个县办农村电影队和一个县城电影队(即35毫米队)。
  1971年甘竹公社办起全县第一个公社电影队。1976年金华山钨矿办起全县第一个工矿电影队;同年大多数公社有电影队,县办电影队全部撤回县城充实电影管理站和35毫米队。
  1979年出现第一个大队办(村办)电影队——尖峰公社观前大队电影队。1983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个体电影队首次出现在甘竹镇朝华村。
  1984年底,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31个,其中乡镇电影队18个,工矿电影队1个,村办电影队3个,个体电影队6个,县办放映单位3个。全县每5536人中就有一个电影放映单位。
  1985年,村办电影队增加2个,个体电影队增加12个。
  1990年,全县有放映单位42个,其中县办2个,工矿3个,乡镇14个,村办4个,个体19个。
  二、电影院县电影院 1961年将原县立中学礼堂(1942年建)改建为东方红电影院,同时调回县电影二队在此固定放映。1976年迁县人民礼堂(1959年建),改称广昌电影院。
  1982年6月,在吁江路建新的广昌电影院,1983年6月竣工,造价37.2万元,其中县自筹资金24.10万元。新广昌电影院由候映厅、观众厅、舞台3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833平方米。门面高17.7米,宽36.6米,九栅玻璃大门,10根门柱用天然大理石嵌成;候映厅三层框架结构;观众厅钢木屋架,跨度21米;座位1132个(包括楼座96个);1985年3月安装使用金属银幕,舞台宽28米、深12米,银幕高8米,宽18米。1986年安装水冷通风降温装置,1989年安装音响均衡器。
  乡镇影剧院长桥乡(原公社)于1964年最早建乡镇一级影剧院,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座位540个。1968年翠雷山垦殖场建礼堂一座,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408平方米,座位940个。1973~1978年,尖峰乡、柯树乡、甘竹镇、杨溪乡、头陂镇、塘坊乡,先后建成影剧院。1980~1986年,水南圩乡、赤水镇、高虎脑乡、新安乡、驿前镇、大株乡建影剧院。这些乡镇影剧院,除驿前镇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其余都为砖木结构,5座影剧院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最大的是塘坊乡影剧院,达1800平方米,座位1040个。尖峰乡影剧院舞台宽25米,深10米,居14座乡镇影剧院之首。
  1990年全县电影座席(包括县、乡电影院)18009个,平均每10人就有一个座席。
  三、电影管理机构 1956年以前,县里电影管理由各巡回电影队归口的省、地机构负责。
  1963年7月,设立广昌县电影事业管理站。1968年3月,成立广昌县毛泽东思想电影宣传站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重新设立广昌县电影管理站。
  1981年2月,将广昌县电影管理站改为广昌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是发行、财务、宣传、放映、供修、培训相结合的政企合一的电影管理机构。1986年新建三层办公大楼。
  1988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
  第二节放映发行抗战时期,有3次巡回电影来县放映,观众共6300人次,所放映的第一部影片为黑白无声片《无名氏》。
  1955年全县放映电影仅540场,观众34万人次。1956年达1150场,观众69万人次,至1958年逐年上升,1959年下降,直至1963年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1964年达1520场,96万人次。
  “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影片被封存,仅放映毛泽东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8个样板戏的彩色片。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在初期急遽下降,1969年放映500余场,观众人数33万人次,均少于1955年。“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看样板戏电影为“政治活动”,另外增加了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影片,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有增加,1971年接近1964年的水平,到1976年放映3919场,观众149万人次。
  “文化大革命”以后,被禁锢的影片恢复发行,大受群众欢迎。1978年3月,县城放映《杨门女将》,广昌共放映36场,观众2.94万人次,上座率97.3%,票房收入2942元。
  1984年电影放映发行五大指标中,电影放映工作日总数4978日,其中国营放映单位占18.19%,集体单位占64.38%,个体占7.62%;电影放映场次9375场,其中国营占28%,集体占64.38%,个体占7.62%;观众人数434.1万人次,国营占33.66%,集体占62.46%,个体占3.88%;放映收入79.4万元,国营占44.02%,集体占52.45%,个体占3.53%;发行收入10.5万元,国营占49.57%,集体占46.88%,个体占3.59%。
  广昌县电影放映发行表 1987年后,多次开展“汇映月”活动,当年2月至3月参与全国首届“农林科教电影汇映月”活动,全县放映农林科教电影81部693场,观众达29万人次,放映收入1.2万元,发行收入0.37万元。这一活动结束时,县电影公司、塘坊乡文化站、新安乡电影队、甘竹影剧院以及塘坊乡党委副书记杨衍煜、甘竹影剧院放映员曾木云分别被国务院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称号。
  1989年3月、9月、11月,先后组织《雷锋》、《开国大典》的上映活动和革命传统教育影展,“人口与健康”科教电影汇映活动。
  1990年组织《焦裕禄》上映活动。
  到1990年,电影放映工作日2819日,国营放映单位占9.90%,集体单位点27.55%,个体占51.58%;电影放映场次5721场,国营占20.87%,集体占27.55%,个体占51.58%;观众人次240.7万人次,国营占24.22%,集体占47.07%,个体占28.71%;放映收入22.7万元,国营占56.83%,集体占33.48%,个体占9.69%;发行收入10.5万元,国营占49.52%,集体占35.24%,个体占15.24%。
  1990年,全县售票放映收入占总发行收入的75%以上。
  第三节电影管理一、网点设置 1965年以前,电影队巡回放映没有固定的放映点和巡回路线,一般到农业合作社(生产大队)驻地及人口多、交通便利的少数村(生产队)放映。1965年县电影管理站开始在各公社普及规划放映工作,根据各公社的经济条件和村庄布局,以生产大队为中心,1.5~2.5公里设一个放映点,全县共设276个。1968年调整为126个。并规定一类点每年放映98场,二类点每年放映212场,三类点每年放映36场,四类点每年放映21场。
  1982年统一调整普及点,以生产大队或生产队所在地的人口多寡为标准分类,设点395个,其中500人以上的一类点41个,300~500人的二类点76个,100~300人的三类点197个,100人以下的四类点81个。
  到1990年,全县固定售票放映点42个,其中35毫米机放映点2个,16毫米机放映点35个,8.75毫米机放映点5个;流动售票放映点12个;轮放普及点129个。初步形成以各类售票点为网点向四周普及放映轮放点幅射的放映网络。
  二、拷贝发行管理 1963年起由县电影管理站发行业务组负责全县农村8.75毫米、16毫米拷贝的发行管理。地区电影公司逐年有计划地调进复轮片供县站(公司)库存调节使用,并按月有计划地排供一定数量的首轮片。县电影管理站(公司),则根据地区公司提供的拷贝,在全县作统一安排。35毫米拷贝一直由地区电影公司排供发行。到1990年,广昌县电影公司库存16毫米故事片243部,纪录、新闻、科教片124部;8.75毫米故事片245部,纪录、新闻、科教片131部。
  三、人员培训 1963年以前,放映人员到江西省电影干部训练班接受技术培训;后改在地区培训。共有16人到省培训,5人到地区培训。
  1971年始由县电影管理站进行技术培训。每当一个公社建电影队,则由该公社派人参加十天左右的初训,考核合格后回队工作,同时由县电影队的一名师傅跟队指导。另外,还在雨季等放映淡季举办轮训班,提高放映人员的业务水平。1976~1984年,先后举办5期电影放映人员等级考试训练班,培训93人,评定技师1人,一等放映技术员4人,二等6人,三等34人。全县有78名放映人员经考核合格获得电影放映执照。
  1985~1989年,先后举办放映人员等级考核学习班2次,参加考试和学习人员28人,选送4人到省地学习。1990年又选送4人到省地培训。
  这一年全县电影系统职工获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3人,其中二级美术师1人,经济师2人,助理经济师2人,放映技师1人,技术员5人,统计员1人,会计员1人。
  四、经营管理 1956年各电影队由文教局直接管理,分队核算,放映片租上交地区电影公司。4个电影队下乡包场放映。1963年成立电影管理站后,片租仍上交地区。1964年县电影院的人员工资及各项管理费用在放映收入中支付。1969年后,从上交发行收入中回拨24%作为经费,另向下级电影放映单位按天收取每片的管理费。
  1981年,公司实行承包,完成承包发行收入基数,奖励20%,超基数则奖励18%,均提取作为公司的奖励基金。公司、县电影院合并计算实现利润,其中的52%为税后留利,从中提取60%为公司生产发展基金,40%为全员集体福利和奖励基金。县电影院的放映收入按月同公司4:6分成,进行经济核算。另外,还要按期上交片租,上交利润,上交税金和更新发展基金。
  乡镇电影院(队)的财务,由乡镇会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原则上每年按放映总收入的10~15%提取上交给乡镇利润和交纳税金。
  附:电影票价 1958年,电影票价:长片每张0.10元,短片0.05元,宽银幕0.15元,复映片0.12元。农村按人口划档,大致长片每场5~24元,短片1~8元,照顾点不收费。
  1966年调整县电影院35毫米票价表单位:元 1971年县革委会调整农村收费标准,长片每场5~27元,短片每场5~9元。
  1973年,县革命委员会对电影下乡放映的收费标准规定: 1973年电影下乡放映收费表单位:元 35毫米电影队在公社所在地包场放映,长片每场收费35元,短片10元。公社8.75毫米电影队放映收费为长片5~15元,短片2~5元。
  电影院票价,长故事片仍为0.10元,长纪录片为0.10元,短片0.05元,宽银幕故事片0.15元,学生票价0.10元。各电影院(队)向县电影公司交付片租的分成标准为长故事片45%,长纪录片35%,短片20%。16毫米片租,长片为5~12元,短片为1.50~5元;8.75毫米片租,长片1.5~3元,短片0.50~1.00元。
  1984年,立体电影片票价首轮0.40元,复映0.35元。片租按省、地的统一规定,县物价局另核定每场收管理费1~3元。机修费每次10~50元。
  1988年调整票价。
  1988年电影放映价格表单位:元说明:1989、1990年票价无变动。但上座率高的影片,实际票价超过上述核定票价。
  第五章报刊通讯与广播电视第一节报刊通讯一、县办报纸 《突击》 中共广昌县委1934年2月16日创办,油印。
  《新赣报》 创刊于民国33年(1944)6月,四开单张,三日刊,县内外发行。广昌县政府、国民党广昌县党部合办,饶世澄主持,毛德冈、邱引之先后任主笔。宣扬三民主义和国民党“抗战建国”方针,反映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亦转载国内外新闻。1949年6月停办。与《新赣报》社同时,向国民党广昌县执委会提出申请并准予备案的还有民治报社,但该报社未出报纸。
  《党的生活》 1956年4月创刊,为中共广昌县委机关刊物,介绍党的建设工作经验,指导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八开双面版。原定半月刊,实际不定期,在县内发行。1958年停刊,共出16期。
  《广昌简报》 1958年创办,宣传党的农村、城市方针政策。四开单面版,一般为10日刊。1962年3月休刊,共发行274期。
  《广昌卫生》 1982年2月,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广昌卫生防疫站联合创办,八开四版,季刊,报道广昌卫生新闻,指导防疫工作,介绍卫生知识,至1984年出12期。
  《广昌科普》 1984年由广昌科协创办,八开4版,不定期出版,一般第一版登县内科技新闻。
  二、新闻报道 1953年4月,县委宣传部为开展全县新闻报道工作,配备通讯员,主要任务向抚州农民报社投稿。
  1960年,以生产大队党支部为核心建立业余通讯组,每个通讯组又在生产队建立6个通讯小组,每个通讯组每星期至少写一篇稿寄《广昌简报》或《赣南日报》社。1961年,县委宣传部设立专职新闻干事,建立和健全全县专业通讯员和业余通讯员队伍,并加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宣传报道网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内设报道组,对外称县革委报道组。
  “文化大革命”后,以县广播站所联系的专职报道员和业余通讯员为骨干,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到1980年,每年安排公社报道员到县广播站跟班学习。1981年,对5个公社的专职报道员实行分工负责制,既负责所在公社的报道,还兼管一、二个无报道员的公社的新闻报道工作。每年举办2~3次专职和业余报道员学习班,分组采访组稿。县广播站组编的《欢笑遍莲乡》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县办节目》中播出。1984年县委宣传部组编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专版文章,分别在《江西日报》和《赣东报》上刊用。这一年按县委宣传部新闻用稿的奖励规定,全县有55名专业和业余报道员获新闻报道奖,其中一等奖18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23人。
  1990年新闻报道有2篇分别获地区一等奖和二等奖。
  第二节广播一、广播网站广昌县广播站驻旴江镇建设路9号。呼号为广昌县人民广播站。
  1951年,始建广播收音室(归县人民政府秘书室领导)。1953年设广播收音站(归县委宣传部领导)。仅1名收音员。
  1955年4月,建县广播站(属县文教局和县委宣传部双重领导),有3名职工。
  1961年、1962年并入文化站,1963年恢复。“文化大革命”初,被“红卫兵”短期强占,后实行军管。同年,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播音呼号仍为广昌人民广播站)。1973年复归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领导。
  1976年在卖竹坪(今建设路)建广播大楼,次年迁入。大楼占地600多平方米,内有2间录播室,1间机房和数间办公用房。设备较全。
  1981年与新设立的广昌县广播事业局合一。
  1984年6月,县广播站为广昌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的二级单位。全站职工19人,全年事业经费3.5万元。
  1990年,站有职工18人,全年事业经费4.66万元。
  广播网 1956年县广播站利用县区电话线传送广播音频信号,线路总长100公里,全县共有广播喇叭400只。1959年,赤水人民公社(今赤水乡)建起全县第一个公社广播站。当年,江西省广播事业局在此召开全省农村广播工作现场会。1960年,全县有10个公社建放大站。1968年恢复广播站时,用于传送广播信号的电话线路总长180公里,全县有喇叭2950只。
  1967年始建县城广播线路。
  1968年冬开始,全县大办广播。至1972年,全县15个公社全都建了放大站。县城有线广播线路4.6公里,全县喇叭总数为11373只。1977年是全县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发展顶点,县城广播线路10.2公里,全县喇叭总数19385只。1978年1月,架设第一条县城至公社(新安)的广播专线(双线),长12杆公里。
  1982年,农村广播网处于线断杆倒的状况,通广播的生产队只有29.2%,喇叭入户率17.2%。此后,各社队抓恢复工作,筹集资金2.28万元,恢复15个大队、99个生产队的广播线路。其后又有所下降。1984年,新安乡集资7000元,用2个月时间,恢复村村通广播,户户有喇叭。这一年,除新设的大株乡外,其余乡镇都建有广播放大站,共有“三员”(机线员、报道员、播音员)42人,全年事业经费2.6万元。
  广昌县农村广播网建设表单位:公里、只说明:1990年农村线路数为全县合计数。
  到1984年底,全县通广播的村民委员会共70个,通广播的农户2022户,除舌簧喇叭和压电喇叭外,有5~25W高音喇叭209个,动圈喇叭405只,乡镇广播站有录音机7台、收音机15台、收扩音机17台,总功率4700瓦。
  1984年县城主要街道的高音喇叭改为低音音箱。
  1985年县广播站建立广播调频发射台,全县各乡镇基本上能收转县广播站的调频广播。至此,县广播信号既不用电话线传输,也无直达乡镇的专线。各乡镇进行了广播整网工作,甘竹镇自筹资金8000元,恢复了镇至村的部分广播网络。1987年,新安乡架设了乡至4个行政村的广播专线,苦竹镇恢复部分广播网络。1988年,大株乡在省军区及地、县有关部门的支援下,建起乡广播站,实现行政村通播率100%,村小组通播率25%。
  二、广播宣传民国末期,广昌的电讯新闻,每日按时收录国内及江西要政,抄送张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收音室和收音站每日抄收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夜间记录新闻,油印或石印后,分发张贴。
  1956年,县广播站正式播音时,主要转播上级电台新闻节目,也播报广昌新闻。
  1958年,为大造“大跃进”声势,在青桐水库工地现场播音。“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播送“大批判”文章为主。
  1977年开始不定期播出自办的《谈古说今话广昌》等乡土节目和带音响的节目。1979年在《全县联播》节目里举办不定期的专题节目。1981年除《全县联播》、《天气预报》外,增设《农业科技知识》固定专题节目,并开始评选广昌好新闻。1984年调整形成三套自办节目:一、《全县联播》、《天气预报》;二、《对农村广播》;三、《文化生活》、《法制园地》等固定专题。每天3次播音,播音时数共5.5小时。同时还围绕各时期中心工作举办临时专题。
  1985年以后,将原设栏目作多次调整,到1990年,设置的栏目有:《广昌新闻》、《学习与思考》、《文化与科学》、《法制园地》、《农业科技》、《农村天地》、《为您服务》等。
  第三节电视 1979年4月,筹建广昌县电视差转台(又名郭凤山台),是广昌第一座属于省规划的小功率电视差转台。位于旴江镇东3公里老虎塅郭凤山嵊上,当年10月1日试播,年底正式转播。覆盖范围北达甘竹镇、南至新安乡,有效人口覆盖区主要在县城、沿江乡、甘竹等地,覆盖区约6万人。
  建台初期仅有50瓦差转机1台,接收南昌梅岭台五频道江西电视讯号,发九频道。1982年增1台10瓦机。1984年10月,江西省宁都县莲花山台开播,郭凤山台即将50瓦机改为收一频道,发九频道。10瓦机改收四频道发七频道。编制4人,没有自办节目。
  1983年11月9日,第一座乡级差转台——长桥乡台开播。1984年12月,尖峰乡台开播。乡级差转台规划、安装、维修由县差转台负责,日常事务由该乡广播站机线员兼管。
  到1985年,县电视差转台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可直接通过卫星转播中央一套节目,随后添置50瓦发射机1台,可转播中央台第二套节目。这样,县民可看到3套电视节目。16个乡镇中,除旴江镇、新安乡在县电视差转台信号覆盖中,其余乡镇都建有差转台,头陂、驿前、苦竹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能同时转播2套节目的有高虎脑、驿前、苦竹、头陂4乡镇。东华山、龙井2个国营林场也建有差转台。
  第六章档案史志第一节档案 1956年,县委、县政府各设档案室。1958年6~9月,2次清理档案,整理归档2357卷,其中永久保管的744卷。1959年8月21日,撤“两室”建广昌县档案馆。1963年,2名工作人员,首先接受县委、县政府2个全宗档案,随后逐渐接收县属局级单位档案。1968年停止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1名干部兼顾档案工作。
  1972年建立县委办公室档案馆,时有库房面积50平方米。1976年扩大到400平方米。
  1980年10月11日,撤县委办公室档案馆,恢复县档案馆,同时成立广昌县档案局,局馆合署办公。
  1983年建档案馆1座,二层,库房面积560平方米,档案馆箱400个,总容积20.8立方米。
  1984年,有工作人员4人。年底,有43个单位的全宗档案送馆,占应进馆总数的50.3%;馆藏资料10283卷,其中档案3783卷。这一年接待查询者371人次,提供档案989件次,复制资料131卷(册)。
  1985~1989年,编写案卷目录129本,全引目录40本,人事索引61本。接收档案8114卷。接待4165人次,查阅9579卷次案宗。1989年5月开放自形成立之日起满30年的档案173卷册。全县各部、委、办、局及16个乡镇先后建立机关档案室。
  1990年,县档案馆保存有55个全宗档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书、人事、土地存根、农业区划、人口普查、林业三定等门类,共11588卷。馆藏资料378种,7804卷册。
  第二节史志编修一、党史编纂 1958年,成立中共广昌县委地方革命斗争编纂委员会(简称编委会),下设办公室,配3名专职人员,开始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工作。7月,同中共江西省委赣东南革命史调查总队广昌分队一道,集中3个月时间,重点调查苏区时期广昌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实。次年2月,2家合编《广昌县人民革命斗争史资料》。1960年6月,编委会编纂《广昌人民革命斗争史(1~4稿)》,党史工作告一段落。
  1968年2月,设立宣传毛主席在广昌革命活动委员会办公室(后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负责征集、整理毛泽东在广昌革命实践的史料,并作宣传;建立和开放毛主席在广昌伟大革命实践陈列馆、阶级教育泥塑馆,有职工20余人。1971年两馆撤销。
  1982年,成立中共广昌县委党史征集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局级单位,简称党史办),负责广昌地方党史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研工作。
  至1990年,内部出版《长征前激战》、《广昌英烈》2书,《广昌地方党史大事记》(1927~1989)和《中共江西省广昌县组织史》2书,交付新华出版社出版,完成《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专题编写任务,并列入江西地方党史资料丛书专辑出版。
  二、方志编纂元至泰元年(1308年),县人连仲默编纂广昌的第一部县志(简称《连志》),分前后两集,记叙广昌自析县以后的史事。明正统五年(1440年),明吏部尚书何文渊的长子何宗,搜求《连志》,再据自己所见所闻以编类补缺,编成《重修广昌县志》。嘉靖十五年(1536年),由县令黄德纯主持,县人李乔负裁纂之责,黄君昭、揭琦、李毅参与编校,编成上下二卷《广昌县志》。嘉靖二十四年知县强仕、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知县颜槐魁、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陈时和儒学教谕陈梦槐、崇祯五年(1632年)建昌府通判徐时进先后续修《广昌县志》。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沈寅完成较为详尽的《新修广昌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王维翰,集请绅士对顺治本《新修广昌县志》删繁就简,补记人事。康熙二十二年知县王景升、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曾兴仁、同治六年知县曾毓璋先后修志。至此,《广昌县志》已历12修,仅有康熙二十二年版本存北京图书馆、同治六年版本存县档案馆。
  1946年(民国35年),成立县志局,次年成立文献委员会。县志局负责编纂,文献委员会负责辑存资料。至1949年6月搜集资料工作基本完成,接着转移至塘坊后,原件不知所终。
  据个别人回忆,在1958~1964年间,曾组织人员搜集编纂新县志的资料,资料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但查不到有关此事的文字记载。
  1982年,成立广昌县新志编纂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简称县志办),与党史办合署办公。1983年,对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标点、校勘,于7月重印,内部发行。1984年6月,开始新编《广昌县志》的工作。聘请10多名退休人员和借用少数在职人员,征集、编写资料。
  1988年,新修县志初稿完成。1990年1月二稿通过省、地专家学者评审。之后,对1985~1990年资料征集编写,1993年1月送省地方志办公室,验收并通过。
  三、地名志编纂机构 1980年11月,广昌地名委员会成立。由1名副县长兼任主任,县政府办公室、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副主任,县武装部、公安局、交通局、水电局、邮电局、文教局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1982年6月归口县政府办公室,配专职干部1名。之后,地名委员会成员随着人事变动而有调整。1990年1月,地名办公室划归县民政局管辖。
  活动 1981年3~10月,抽调34名干部,进行普查、整理和地名标准化处理,并汇编资料。1982年8月,重新组训队伍(计13名),至1983年2月,共普查地名2290条,建卡2197张,经省、地两级地名办公室验收,其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2%和95.6%,居地区首位,属优良级。
  1983年,着手编纂《广昌县地名志》和绘制《广昌县地图册》,几经审查修改,于1985年《广昌地名志》正式出版,约35万字,收纂地名逾2000条,地名图22幅,照片39帧,为广昌县第一部地名工具书。
  1987年4月开始,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西省册》(广昌条目)历时一年。
  第七章文物名胜第一节历史文物一、古遗址古文字符号散布在赤水镇古源村后龙山上大小不等的陨石上,占地约400平方米。有的刻凿在巨大平整的硬石上,有的刻凿在坚硬的石坡上,有的刻凿在稍为平整的石壁上,勾、勒、圈、点、横、竖、撇、捺,刻划分明,粗放恢宏,神秘莫测。1989年1月发现后,经考古专家实地勘察鉴定,此处古文字符号面积之广,线形之古拙,堪称世界之奇,为破译远古人类文化奥秘,揭示古文字演变,提供了一部罕见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商周文化遗址有8处:赤溪遗址位于甘竹镇赤溪村,布于猫咪窝、蛤蟆跳金井、弯小丘、蜡烛形四处,每处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500米,距旴江1500米,高出地面15米,属山岗遗址,出土陶器生活用具21件和石磷、石斧等9件石器。洙溪排下山遗址与赤溪遗址隔河相望,高出地面10~30米,水土流失严重使文化堆积保存较差,出土陶片、石斧。陈公寨遗址位赤水镇治一水之隔的山冈坡地上,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出土印纹陶片11种和石戈、石磷等,印纹陶片有20多种纹饰。大岗上栗树坪遗址在赤水镇应家村,遗址距河较近,冲刷严重,遗物大多散失,出土印纹陶片。枫坑遗址位赤水镇杨坊村,依山傍水,水土流失严重,出土印纹陶片。
  民俗文化遗址莲神太子庙,位于赤水镇大和村。隋末唐初以来,广昌莲农举行庙会、祭祀莲神之场所。据民间相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六日为莲生日之时,赣、闽、粤边境居民云集此处,从事莲贸活动,促进广昌白莲外销,为莲文化的重要活动形式。现存太子庙,重修于明末清初。
  古城遗址 3处。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南丰县城城址土屯耆在今甘竹镇大嵊村,距今广昌县城约5公里,古城系土筑,周长2.5公里,东延连绵小山,西靠旴江,中部开阔,今为稻田;遗留古屯寺一座。宋代广昌县城城址顺化坛在今旴江镇顺化渡,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端平中(1234~1236年)筑城,未竟。当时筑城台基,今时有发现。明清广昌县城城址揭坊耆在今县农科所田畴内,一面临江,残存宣化城门一处和一段长1400米的城垣,出土城砖有6式铭文,反映的年代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天启二年(1622年)、崇祯十年(1637年)和十一年。
  古窑址赤溪窑下山唐代青瓷窑址位甘竹镇赤溪村北,窑场分布于4个山头,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存大量陶片、瓷片和窑具。
  高虎脑乡明代青花瓷窑窑址分布在中寺港(古称寺川港)沿岸,北起西坑,南至双港口,中有桥寮坳、界吉湾、鞍山坝、沙罗坪、洪水坑、招禾排等共13处窑场,皆依山傍水,窑床为阶级龙窑,窑具、残器、瓷片俯拾皆是。
  大禾村合港明代青花瓷窑位赤水镇大禾村合港口,分上厂、下厂3处窑址,为阶级窑,残破器皿堆积如山。与高虎脑乡诸青花瓷窑同时代。据老窑工回忆,旧窑场门楣对联是:“生涯宗子贡,瓷兴效陶朱。” 1983年,古陶瓷专家薛翘现场考察鉴定,上述十多处瓷窑烧造年代始于元、盛于明、衰于民国。1988年1月上海古陶瓷专家陈文平、陆明华来广昌考察后认为:广昌明代青花瓷的体系和产品风貌与景德镇的明代青花瓷完全不同,有独特风格,烧造历史悠久,胎体细腻,釉面光亮,纹饰粗放,富民间情趣;窑址保存完好,遗物丰富,粗细兼有,历代交替;高虎脑乡鞍山坝瓷厂,不但窑床、作坊保存完好,而且绵延数百年,历代不衰,仍采用古老配方、古老工艺烧造民用瓷器,是研究明代青花瓷制瓷工艺的生动形象的标本;广昌出土的明万历外销青花瓷可能是广昌或广昌附近某个窑口烧造,找到这种窑口,广昌烧造仿古瓷就有销路。
  古矿址宋代水南铜矿遗址,位水南圩乡张坊村的深山中,共7处矿洞,直形,深11~14米。宋代茨湖银矿遗址,位水南圩乡茨湖村。
  古陂、古井雯峰陂位甘竹镇鹅龙村,俗称官陂,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为明史学家、教育家饶秉鉴(号雯峰)与弟合资所建,故名“雯峰陂”。1977年在古陂体上浇筑混凝土成官陂水库的拦河坝。
  雯峰井位甘竹镇甘竹街的下街,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井底以熟锡铸成,刻“饶秉鉴”3字,今保存完好。
  雍正井位甘竹镇甘竹街上街,花岗石砌成,井圈刻有“雍正口年修”。今居民仍在此汲水。
  古战场明正统末(1448~1449年)邓茂七农民起义军山寨位驿前镇姚西村三角排,山寨周长400米,高3~4米,用条石、块石砌成。邓茂七义军曾在此与明官军激战,今山寨完好。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陈百花农民起义军抗清山寨位苦竹镇潘田村阳石砦。今山寨遗址完好。
  清嘉庆八年(1803年)天地会众竖旗暴动地——姚氏祠堂位驿前镇姚坊村。
  太平军战斗旧址共3处。三宫殿位县城西2公里处,太平天国七年(清同治七年,公元1857年)8月,太平军杨义清部与湘勇王鑫(珍)战于此,不胜。长生桥位县城北,杨义清部由三官殿退此,再战,再败,退南丰。杨家牌(杨家排)在杨溪乡,太平天国十四年十月,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玕等为湘勇席宝田部紧追,退经尖峰、塘坊至漠溪岭,与席部接战,9日夜于杨家牌被席部突袭而溃散,幼主一人走脱,在石城为清军所获。
  二、古建筑 “墨庄”民居系明代建筑,位塘坊乡营下村。傍山而建,占地121.37平方米,砖木结构。大门内屏风式板壁之上,悬岳飞手书“墨庄”木匾。门檐及室内窗棂隔扇雕有精美图案。
  “亦忱甫居”民居位驿前镇驿前村。门额上“亦忱甫居”4字,为清代文学家黄永年所书。
  “奎壁联辉” 为广昌保存较完整的大型明式民居建筑,位驿前镇驿前村。深七进,各进都有精美雕刻。建于明末清初。
  世科第位于甘竹镇罗家堡村。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为罗玉珊别墅。门首石匾署“世科第”3字。今为民居。
  进士第位驿前镇驿前村。系清《吁源考》作者赖晋之故居,仅剩半截围墙及门楼。
  “清汲旴源”民居明代建筑,位驿前镇驿前村中心,面北背南,临水而建。屋前围墙石门楼上书“清汲旴源”4字。整座建筑全用杉木榫接。重檐亭式屋顶远望如孤帆泊岸,民称“船形古屋”。
  总宪世第明代建筑,位驿前镇池源村。系明云南按察使赖巽故居。青石门楼的额题“总宪世第”及石刻门联:“门临碧水起添龙;户绕青山看翥凤”,为赖巽手书。
  榜眼第位甘竹镇罗家堡村。系清代榜眼、官至功臣纂修的饶学曙幼年生活之处。今存牌坊式门面,檐下有砖雕,石匾上线刻“榜眼第”3字。
  张氏上、下新屋位杨溪乡江背村,西屋相距300米,清代建筑。上新屋为三进,上厅有精致的木雕飞檐式神龛,神龛两侧有朱熹手书联板“礼义廉耻,孝弟忠信”。下新屋大门石匾“风度曲江”及石柱楹联“青竹四周君子宅;苍松一带大夫家”,为屋主、清儒学训导张丕书。
  赖布政祖庙位驿前镇驿前村。明云南布政使赖瑛为官刚正,民称“贤能御史”,赖瑛后人建此祠以追思之。明代建筑,占地1560平方米。
  赖巽家庙位驿前镇驿前村街后。明代建筑,占地3584平方米。
  魏五湖公祠位甘竹镇甘竹村中街。明代建筑。今祠堂外部改观,内貌犹存。
  雯峰书院位甘竹饶家堡。史学家饶秉鉴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主建筑面积5032平方米,有上、中、下3厅,深七进。有士子读书号房56间,大小庭院3处,院中有院,园中有园,有池,有楼。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率国立幼师迁此继续教学。今保存完整。
  寺庙、观、庵清同治六年(1876年),县有寺庙、观、庵共57所,最早的寺为建于唐初的极乐寺和惠安禅寺。今存名寺6处(详见卷三十一《宗教风俗》)。
  跃龙桥位甘竹镇饶家堡。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年),明宣德五年(1430年)修葺。青麻条石构筑、单孔发券。长17.7米、宽4.6米,桥上建亭,桥亭合一。
  吁姆桥位驿前镇。南唐保大二年建。今桥体完好,为驿前至姚西的一公路桥所涵盖。
  塔明中坊塔、杨坊塔、南宋雁塔先后毁于1942年、1958年、1968年。今保存的塔有:千善佛塔,位于千善乡高洲村,距县城25公里,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今完好。塔区平面呈梯形,占地约40平方米。塔高3.2米,正中立碑书6位和尚名,碑顶有三层条石,顶部呈凹凸形。碑两侧有室,石门可开,室内置盛骨灰的瓦罐。塔两侧有7层石阶,拾级而上,可抵塔顶。
  龙凤岩塔基林,位于龙凤岩古松关路侧的石壁上和对面山腰上,依岩洞大小或1座、或1列白色小塔。
  二、古戏台明清时代,广昌戏台遍布全县,有置于祠堂内的,有与庙堂相对而建的,也有建在村边空旷地带的。古戏台一般为亭榭型高台,砖木结构。舞台为三面开口伸出式,台上有四顶柱子,台顶藻井绘有彩画。后台以隔拉墙壁与前台相隔,板壁上往往有各戏班写下的唱戏年月和剧目。今保存完好的古戏台有尖峰开城戏台、高虎脑西坑戏台等。
  开城戏台位尖峰乡天城村边,将军庙对面。建于明天启年间(约1627年前后)。台长4.73米,深4.05米,台口高约3米,后台长6.05米,深3米。后台板壁上残存的墨迹记载从清光绪五年(1879年)到民国6年(1917年)新顺班、吉庆班、闽省福庆班,先后数次在此演出的日期。
  西坑戏台在高虎脑乡中寺西坑村北头,西临中寺港。戏台的前右侧是清源庙,西坑有“没有清源庙就没有万年台(戏台)”之说,清源庙的前右侧是薛家祠堂,台、庙、祠堂朝同一方向。戏台重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砖木结构,长5.85米,深4.70米,高3.50米,后台长9.10米,深3.30米。后台有四只造于清道光二十年的戏箱,左侧墙上嵌有“令坊乐助箱衣碑记”的石碑。顺港而上约1公里,在中寺也有一戏台,重建于咸丰四年(1854年)大水后。
  四、古墓崖墓位于苦竹镇潘田村杨家排匙仔岩。岩内排列5具木棺,有墓碑,系清代平民墓葬。
  汉墓位旴江镇顺化坪。长6米,宽4米。掘出多块花纹砖后,封土保存。
  汉墓群位千善乡。依山势而筑,范围较广,表土发掘花纹砖后,封土保存。
  东晋墓有3座,位旴江镇店埠、岗上村后。3座墓并列,2座墓已开挖,1号墓宽2米、长6米、深0.8米,出土花纹砖11种和“东晋大兴五年”纪年砖。
  西晋墓群一处位赤水严坊村,出土花纹砖、陶制品、铜器及残片等。另一处位赤水乡留田村,被挖一座,出土陶制品、铜鼎残片。
  南朝墓位甘竹镇大嵊村古南丰县城遗址东。墓室长4。68米、宽2.62米、深0.78米。出土十脚、十一脚陶质辟雍砚各1个,花纹砖及铜勺残片。
  唐墓位驿前镇驿前村,为驿前赖姓始祖赖荪墓,筑于唐贞观年间,今完好。
  宋墓有3座。杨敏修墓位沿江乡白田村,已被发掘,出土大观二年(1105年)地券一方、一只完整的文臣瓷俑和一批瓷俑残片。赖有庆墓,位驿前乡驿前村,墓主曾任宋将军统制掌宣抚司军政事,墓在。赖有谟墓,位驿前乡驿前村,墓主曾任大宋统领军务事。
  元墓位赤水镇南公坑,墓主为元监察御史姚回。墓高1.7米,宽1.8米,墓顶有一长72厘米、高33厘米石匾,刻“祖德重光”4字,有3通碑,主碑阴刻墓主姓名。
  明墓饶秉鉴墓,位甘竹镇南应山。墓区占地920平方米,有2层环形石阶至墓地,竖3通墓碑,刻“诰命”及墓志铭。墓主曾任廉州太守。
  揭稽墓位旴江镇白田村。墓区占地340平方米,墓以巨型麻石砌成,主碑高1.35米、宽1.19米。墓前有3道台阶。墓主曾任明兵部左侍郎。
  黄必登墓位旴江镇青桐村。冢高数米。墓志铭为明大戏剧家汤显祖撰。墓主曾任知府。
  黄太次墓位旴江镇顺化村。墓穴尚存。有墓志铭。墓主为诗人,汤显祖为其作《黄太次诗集序》。
  清墓饶学曙墓,位甘竹镇罗家村。冢高3.25米。墓区为饶氏家族墓群,其父、兄、子均葬于此,其弟学曦墓在右侧,亦完好。饶学曙为清榜眼。
  魏允迪墓位甘竹镇株溪村。地表部分毁,封土堆完好。
  五、金石、器皿北宋地券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杨敏修墓。青石质。高41厘米、宽84厘米,横式直书,字体遒逸娟秀,刻工洗练,碑文有道教色彩。1982年入藏于县博物馆。
  江知县平寇记碑收集于头陂镇山下村。红石质。碑文记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知县江浩镇压农民起义军事,为何文渊撰。1981年入藏。
  极乐寺碑原置于千善乡千善村口极乐寺(已废)内。大理石质。明景泰三年立。碑正面刻明代皇帝御印图案,背面有“讲经天童净观”字样、蒙文和一铁线人物刻像。碑文记叙农民起义军杀死地主武装首领饶秀远的情况及饶之后人重建极乐寺的经过。碑文为明何文渊撰,揭稽篆额,南京刑部山西清史司主事李瑄书丹,碑体断为2截,上截于1981年入藏。
  复兴东岳宫碑出土于县城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后山。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复修东岳宫时立,明文学家何涛撰碑文。今藏于县博物馆。
  石〓 出土于甘竹镇赤溪村,四方扁平,磨光,长6.6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
  石斧 1件出土于甘竹镇赤溪村,长8厘米,宽3.9厘米,厚2厘米。1件出土于甘竹镇株溪村,长7厘米,刃宽1.3厘米,厚1.8厘米。
  南朝辟雍砚南朝随葬品出土于甘竹镇大嵊村。瓷质,圆形,周边环水,中心稍隆起,呈铁灰色,内心直径15.3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8.8厘米。有11只脚,饰以米黄色釉彩,脚高2.5厘米。1983年入藏,为二级藏品。
  皈依瓶北宋随葬品。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高28.5厘米,底径8.5厘米,腰围径30.8厘米,顶径6.5厘米。宝塔形,冰裂碎级瓷,中有莲叶花瓣形图案。
  瓷俑随葬品。北宋文臣俑,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1982年入藏。明渔翁俑,高5.5厘米;骑象书童俑,高8厘米;小狮俑,高4.5厘米;鳌鱼水注俑,高6厘米。此4件瓷俑都出土于县档案馆基建工地,为明万历法华瓷俑,其中渔翁俑为一级藏品。
  三足兽面香炉元代造。1983年出土于旴江镇羊面岭村,高13厘米,口径32.7厘米。虎爪形脚高3厘米,瓷胎细腻。
  折枝石榴蝶恋洗明随葬品。出土于旴江镇大塘村。瓷质,高8厘米,口径14厘米,3脚。1983年入藏。
  祭篮花瓶六角形,两耳,口小唇平,颈短腰鼓。高40.5厘米,口径15.9厘米,底对边距离13厘米,肚围60.5厘米,颈围28厘米,全器呈深蓝色。
  瓷碗 2只元代瓷碗出土于甘竹镇图石村豆绿色;1只明代成化年间瓷碗呈棕褐色,外围有9种蓝色图案。
  釉里红屋脊攒尖顶为明代甘竹镇图石一古庙屋脊的瓷构件,高34厘米,底径15厘米。1982年入藏。
  瓷盘多为寿盘,用于棺内托住死者头部。收藏甚众,主要有:菱口六开光青花大瓷盘,为明万历年造,蓝边,蓝釉,盘内四周为葵花和四吉祥图案,中心为开窗盆景花卉,1983年出土于旴江镇;祭蓝瓷盘,明万历造;此类瓷,属广昌外销瓷。葵口青花盘、青花蔗节纹盘、团菊青花瓷盘、青花盘皆为清代烧造。有的盘外壁书、刻墓主姓名、生殁年月。
  英国瓷碟 1982年出土于旴江镇顺化坪。为清代烧造。盘底绘一皇冠纹饰,上下有英文,译为中文,上方的为“王室器皿”,下方第一行为“约翰逊·布劳斯”,第二行为“英格兰”。
  龙泉剑原藏于杨溪乡江背村一明代上屋中,木鞘铁剑。长61厘米,宽4厘米,为清代制品。1983年入藏县博物馆。
  铜香炉铸于明宣德年间,为定心寺法器,三鼎二环,高5.8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8厘米,底部有监督官姓名。
  铜镜卷边,有2条清晰槽沟,镜背铸有“五子登科”4字,直径10厘米。
  三宫殿寺钟铸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钟高49厘米,纽高14厘米,略呈直筒形,上围径154厘米,下围径157厘米,钟上铭文清晰可见。
  太阳庙寺钟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75厘米,上围径115厘米,下围径163厘米。顶有四扁纽,纽侧有狮面图案,四沿铸4个铜钱图案,外壁有阳铸直排铭文。
  1986年4月,头陂乡塘下村出土1只陶罐,内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10余件,为江西首见。
  广昌县1985~1988年入藏文物统计表古币宋代银锭2件,出土于1987年。这2件宋银锭,均系浇铸而成,整体成长条束腰形。两端较宽,呈弧状。背面有铸造时的气眼如蜂窝密布。属江西首次发现。1号银锭重990克,2号银锭重1000克。铭文仅依稀可见“出门税”3字,及两腰的工匠姓名。
  六、恐龙化石 1986年5月6日,在甘竹镇赤溪村山丘上发现裸露化石。5月23日~6月8日,江西文物工作队、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广昌县博物馆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个体较为完整的化石103件。经排列,基本显示了一具完整恐龙化石的骨骼,是国内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一具。经专家鉴定,这是一种有棒球结的、俗称为“爬行类的坦克”的恐龙的化石。该种恐龙属于甲龙科和结龙科的甲龙亚目类的草食性动物,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距今约7000万年~1亿年左右。化石由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据化石骨骼复制的恐龙模型,体长6米、宽1.7米、高1.6米,体型扁矮,四肢粗短,前足短,后肢长,有鳞片和骨刺。1989年10月,在南昌展出这一模型并介绍发掘过程。《光明日报》有关这一化石发掘的报道中指出,它的发现不仅证实珍贵罕见的“坦克类恐龙”在我国的活动范围由北方扩展到南方广昌一带,解开赣、粤一带曾发现过恐龙蛋化石之谜,而且为我国填补了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生物发展史的空白。
  第二节革命旧址一、苦竹包洛口店系1929年毛泽东首次来广昌的旧居,其住室隔壁为广昌第一个农民协会旧址。板木结构,占地约107.5平方米。1949年在此设邮电所,1978年整修复貌,1979年专题陈列,今作垦殖场职工宿舍。
  二、白水寨吴家祠 1929年3月5日,毛泽东、朱德在此住宿。1933年9~12月,为中共赤水县委机关驻地。1982年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秋,旧居被拆,建赤水乡政府办公楼。
  三、白六汝公祠位驿前镇,1929年3月6日,毛泽东由白水寨来此。1973年改建为公社招待所。
  四、苦竹包家祠为1931年5月26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二次会议旧址。在此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龙普林、蔡会文、罗荣桓、罗炳辉、郭化玉等。1949年后,此祠改建为苦竹小学。
  五、乌石岗位县城西南2公里处、城于公路西侧。为1931年5月22日红一方面军广昌战斗指挥部旧址。
  六、沙子岭邱家祠位县城北5公里处,1931年5月28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在此举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在此住宿。此祠系明式砖木结构建筑。1970年略加修缮后开放,1976年在旧址旁新建陈列室和接待室,198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作较大维修,对陈列内容整理、补充后开放。
  七、水南刘家祠 1931年5月29日晚,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在此召开总前委谈话会。今为水南圩乡政府驻地。
  其他革命旧址见表: 第三节文物管理与普查一、机构 1977年6月14日,成立广昌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1982年10月22日,更名广昌县博物馆。1984年有职工5人。临时在县委机关内办公,另在沙子岭有1间革命文物陈列室。1990年有职工4人。
  县博物馆的陈列分为经常性和专题性2种。经常性陈列主要是沙子岭邱家祠,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旧址。专题性陈列则是举办文物展览。
  二、管理与普查 1957年,广昌县人民委员会注意文物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革命历史文物94件,历史文物6件,抢救古书989册。
  1981年6月中旬开始正规的文物普查。范围包括所有古建筑、古石窟寺、古壁画、古碑刻、古雕塑等以及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
  到1981年12月止的第一阶段普查中,着重抢救一批文物,初步调查重点文物线索。
  1982年1~7月,为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着重从60多卷古籍中整理有关资料,汇编文物线索,编写《广昌文物考古概览》。
  1982年下半年的第三阶段中,分别在城关镇和城郊、甘竹、赤水、驿前4个公社开展文物普查。对新发现的文物,按普查要求整理出一批资料,并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此后普查继续进行。
  1983年1月,县公安人员和文物工作者,从文物走私贩子手中缴回广昌出土的元代三足兽面香炉、玉器等珍贵文物。3月,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公社、场镇和部门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7月,县人民政府公布沙子岭毛泽东旧居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9月,县公安局、文化局颁布《关于加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沙子岭邱家祠的通告》,1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4处;同月县公安局处罚盗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揭稽墓的不法分子。
  到1984年止,县博物馆聘请文博通讯员191人,顾问26人,初步形成文博通讯网。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几年内撰写论文(资料、报道)20余篇,并为多家辞书撰写广昌历史名人条目。
  1985年完成对全县文物普查资料的系统整理,汇编成60万字3册。同时完成《广昌县文物志》的编写。进行普查补课,发现明代青花瓷窑12座,采集标本150件,其中完整器皿24件。1986年发现春秋时期窖藏青铜器和恐龙化石,采集到一批国内稀有的明万历外销瓷。1987年发现古墓葬4处,采集文物49件;发现宋代窖藏银锭1处。复查陈公寨、赤溪2处古文化遗址,采集石器、陶片共90多件(片)。
  1988年,协助县公安局破获盗掘古墓1案,墓主是明代布政使吴念虚夫妇,收缴盗掘出土的国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8件。同年,编制《广昌文物概况分布一览》,标明全县123处文物分布。当年采集74件出土文物,其中战国铁臿1件、宋代莲瓣酒盅1件、明万历外销瓷盘3件,属国家文物珍品。
  1989年,在赤水镇古源村发现古石刻文字及符号多处,在三仙嵊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采集石磷等石器、陶片。在旴江镇青桐村发现1座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的碗葬墓。在县城基建工地采集到1只八开光青花双鹿纹瓷盘。
  1990年,抢救性清理被盗掘的3座古墓,被基建时破坏的古墓1座。抢救出土文物15件。其中8件外销青花瓷盘,系国内稀有珍品。共采集入库文物84件。由地区文物鉴定组初步鉴定,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包括1990年以后入库的),共有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71件。
  1990年,配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昌县博物馆利用广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旧址,举办展览,开放旧居,撰写文章,对青少年进行“知我中华,爱我家乡”的教育。
  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节名胜一、龙凤岩位县城偏西16公里的东华山下,主峰海拔240米。此岩方圆数平方公里,主要风景点有外岩(长工岩)、中岩(洞天府)、后岩(龙凤岩)、岩上岩(七星岩)以及茶厂岩、巷里岩等。
  外岩,又名前岩,越小桥入岩内,岩高8~10米,宽30~53米,长5~10米。一座木结构的普通梵宇依岩而建。沿曲折山径和蜿蜒溪流进入峡谷,溪水清澈,游鱼可数,谷林幽深,鸟鸣可闻。行200米抵中岩,中岩洞高10~12米,宽50~93米,长10~50米,可容纳百余人。由中岩拾级而上,200余米处,古松关侧一株古“九月桂”立岩旁,到9月,以浓香迎游人。穿关越鸣春桥,便到后岩。
  后岩为龙凤岩的主体,三峰鼎峙,势凌霄汉。岩在中峰(剪云峰)下面临溪壑,左似游龙,右像风翥,所以命名为龙凤。入春,岩顶水沥喷雪飞涛,晴天也散雨。顺治十二年(1655年)镇江司理沈宜游此,改题“青雨岩”。
  后岩座西南,面东北,岩高30~40米,宽40~56米,长10~22米。岩内龙凤岩寺院——青雨古寺,建于明弘治年间,民国初年毁,民国23年(1934年)重建。三层佛殿,随洞而设,以天然岩壁当殿顶,别具一格,前殿以砖砌墙,有砖木飞檐,后进为梵宫,分正偏二殿,共有禅房100间,三楼正殿内塑像于“文化大革命”中毁。
  卷里岩和制“龙凤贡茶”的茶厂岩位于后岩东侧,出正殿右后,越岩顶剪云峰,可抵岩上岩,因有7个不规则石洞而得名“七星岩”。
  1980年,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占1500平方米房屋归还寺庙。整修大雄宝殿、弥勒殿、毗芦殿、观音殿和祖堂等建筑,重塑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十八罗汉等50多尊佛像,基本保持古代建筑、雕塑的艺术特色。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列为全省重点开放寺庙。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龙凤岩山门题额。
  二、阳石寨又名羊石砦、阳石砦。在苦竹镇潘田村,全寨为陡峭石山,主峰海拔345米,上有石池,下临深渊。有一径名“布吊关”,古以布绳攀援至岩顶,顶宽可容数百家。另有金星、溪岭、桥西诸关,皆悬于峭壁之上,一夫可守。清初,陈百花义军在此立营抗清。
  东北有滴水寨。两寨有悬崖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两小路名蒻关、岩关。悬崖环抱之中有深潭,潭东南两寨隔丈余相峙,崖下小溪入深潭,小溪仅可通一竹排,立排上仰视,只见蓝天一线,名“一线天”,又叫“千担叉”,滴水寨东北有崖墓遗址。两寨的南面有观音岩,状似观音。
  三、望军山又名王贯头,距今塘坊约15公里,海拔940.2米。因其山势之高与南丰军峰山遥遥相望,故名“望军”,又因唐氏族人受诬盼岳家军为其解厄昭雪,又名岳嵊。山顶,危崖形成石峰林立,千姿百态,有石佛、石狮、石龟、石锡杖、石布袋、石棋盘、石水帘。宋景定年间(1262~1264年)枢密副使陈宗礼游此,题楼堂名光明堂、观在庵、觉门、云关,并题诗。今云关石门、石墙存。
  四、滴水岩县城南2.5公里处;岩洞深邃,可容数十人。入夏,滴水润岩,清风习习,为避暑胜地。原有寺庙。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曾题岩匾并楹联一幅:“一滴水分沙界润;半岩风出梵天开”。明尚书何文渊入仕前在此读书。
  五、程公岩在苦竹镇大陵村。石刻“程公岩””3字为罗汝芳书。
  六、圣栖岩在新安乡,与龙凤岩相距不远。中有两脉乳泉,玉液清涓。明文学家罗伦游此作《圣栖岩歌》。
  七、宝陀岩在沿江乡青桐村。何文渊诗赞之“天台与蓬岛,未必能胜此。” 八、观峰岩县城西十公里处。何文渊、揭稽曾在此读书,又名读书岩。
  九、金并在塘坊西,距县城45公里。周围有牙梳嶂、飞来峰、仙人井、七星坛等风景点,崖峻壑秀。元初,疏浚金井,有沙沸出,灿灿然如金。明初承仕郎黄愈致慕此景色秀丽,筑室隐居。明刑部尚书何乔新有《金井山居记》 十、头陀崖在县城北5公里。崖内有井,深仅尺许,四时不涸。泉出早,岁不旱,泉出迟,岁必旱。
  十一、广昌古代十景龙岗烟雨,龙岗在今县城西南,因山岗蜿蜒如龙而名。宋令朱汝贤于咸淳年间(1265~1274年)取唐李白题水白寺之句,在龙岗上建亭。今岗在亭毁,但县自来水厂在这里建一亭阁式办公用房,略呈古貌。
  雁塔风霜,在今旴江镇河东,1968年雁塔毁后,景废。
  东岳晨钟,在县学后,宋绍兴年间所建,岳庙晨钟洪亮,县人以此定晨昏。今已毁。
  西华夕照,在故县治黄潭岸上,有仙人桥,夕照树林,晚霞灿然。
  乌石春云,在今县城西偏南3公里许的乌石岗,岗在景存。
  黄潭秋月,在今县城西南约1公里处。古时有龙泉观,已毁。秋天潭水澄碧,月色倒映,清辉流溢。
  金嶂翠屏,县西北一带山峰,古时名金嶂山,盘亘数十里,山势特耸,山青峰秀,远望似翠屏,今仍不弱于古时。
  黉宫丹桂,在古县学明伦堂,今堂圮树凋。
  古台环秀,古台即平西台。今台毁,景不存。
  旴水涵清,旴水绕县城而过,涵虚晶莹,舟行如在镜中,今沙淤水浅,景毁。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